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苔蘚是自然的拓荒者,

在各種環境下都會奮力生長,

它們被稱作「地球的表皮」。

隨著DIY苔蘚造景悄然走紅,

越來越多的人把這些常常被人忽視的安靜植物帶回了家。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從菜鳥到專家的痴迷

王玉輝以前總在家裡自己搗鼓中式盆景,但父母並不理解,覺得他是玩物喪志。這並沒有影響他蒔花弄草的興緻,他還買了雜誌和書,邊看邊學邊研究,但也僅止於業餘愛好。直到六七年前,王玉輝偶然接觸到內里以苔蘚為主、被譽為「活的詩,動的畫」的水景缸,作為一個道地北方人,他眼前似乎呈現了一片美妙的江南好風景,同時也被打開了在造景方面無限的想像空間。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隨著不斷地加深了解,王玉輝漸漸變成了一個狂熱的造景迷。在北方,沒有特別豐富的植被資源,他只能通過網購來找自己想要的植被。作為初學者,常常碰到棘手問題:苔蘚一會兒長白毛了,一會兒又變黃了,一會兒乾脆枯了……很多狀況都讓他一頭霧水。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很多人覺得苔蘚總能在石縫中野蠻生長,生命力旺盛,應該很好養活。但據王玉輝介紹,苔蘚其實也很「嬌貴」:「不光是按部就班地去養活它們,你每天都要去觀察,才能真正了解它們。如果你能把苔蘚養好了,那麼水族缸里90%的植物就都不成問題了。」

猶如濃縮了一片雨林

生態水景缸有很多不同的樣式,王玉輝較為擅長雨林缸、水陸缸、矮缸和水草缸等。尤其是水陸缸,因為水上水下可以呈現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這讓王玉輝覺得,水陸缸造景能體現自然界里存在的各種美,比如山山水水的植物叢林,比如水草游魚的棲息存在,就像把大自然濃縮在這小小的缸內。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中式盆景有「立體的山水畫」之稱,是將水石草木搭配在花盆中來展現自然,而苔蘚造景的主題同樣是臨繪幽玄的景色。區別在於,苔蘚成了其中的主角,而樹木與山草都是從屬。由於早先有玩中式盆景的經驗,因此,王玉輝在中式水陸缸中,濃縮了中國的山水盆景,融入了樹石盆景的技法,把水景和盆景結合在一起,遠看就像一幅靜謐的山水畫。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遠望》

生態水景缸在造景設計上,可以玩出很多花樣,比如水陸缸跟雨林缸里會運用到的叢林式造景就常常出現在王玉輝的作品中。叢林式造景組合是山野叢林的縮影,它是由多株樹木組合而成的統一而富有變化的整體。在王玉輝看來,在此類造景中,並不需要每一株樹木都很優美,其關鍵在於姿態自然,風格統一。

有些樹木單株欣賞並不美觀,甚至還有明顯缺陷,但經過組合卻能揚長避短,出現極佳的觀賞效果。叢林式造景布局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整體叢林式,另一種是分組叢林式。整體叢林式就是把樹木組合成一個整體畫面,給人一種原始大森林的感覺;分組叢林式則是把樹木分割成2個部分,一主一次遙相呼應,一條河流小溪在中間穿過。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另外,比較有趣的還有場景式水陸缸造景。缸里會用一些與整體造景契合的小擺件作為裝飾,比如亭台樓閣、車馬舟橋、人物動物等,或是一些模擬建築模型,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整個作品的意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旅行》

在王玉輝的作品《旅行》中就運用了這個造景方式——一列火車在崇山峻岭中行駛穿梭,遠處高山流水從公路橋涵洞一直流出向前匯入大河之中。整個場景動靜皆宜,顯得妙趣橫生,似乎能從中讀出很多故事正在悄然發生。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除了生態水景缸,王玉輝也很擅永生苔蘚畫的創作,他的作品《吉祥三寶》《遠望》《遇見》等都很是豐富有趣。雖說,主材料依然是苔蘚,卻大有不同。

永生苔蘚畫里用的都是真苔蘚,只不過,它們都是通過脫水、脫色、烘乾、染色等一系列複雜工序加工而成的,在原有植物的基礎上,讓植物更有質感,色彩更加豐富。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吉祥三寶》

創作一幅永生苔蘚畫,關鍵是構圖設計,搭配組合苔蘚和裝飾物件,令其和諧成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難的就是構圖,每一步都要詳細到位,每一塊鹿蕊都要經過修剪後再將其粘在畫板上,非常耗費時間,所以必須很有耐心才能做好。」除此之外,在製作之前,王玉輝都要先在板上畫好粗略的草圖,先規劃好哪裡要粘什麼顏色的苔蘚,哪裡要種上幾棵樹等等,以免構圖顯得雜亂無章。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雖然,王玉輝並沒有美術功底來幫助他創作,所幸他在這方面很有天賦,加上將造景設計融會貫通,很多設計是相通的,可以自由轉換。

造景過程中,

我所選擇的造景風格及整體思路,

都離不開大自然的引導。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王玉輝的創作設計靈感都來源於大自然。別人旅遊都是抬頭看風景名勝,王玉輝卻是個「低頭族」,總是研究腳下的植被。每年春天,他都會跑到山上撿枯樹枝,平日也常常去附近的河邊撿些鵝卵石之類的玩意。此外還有沉木枝、樹枝,甚至落葉等都可以為其所用,王玉輝喜歡取材自然,原生態造景。

或許色彩上沒有那麼豐富,

但它們最接近大自然樸實無華的感覺。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Q&A 生活周刊×王玉輝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Q:怎麼判斷水景作品的好與壞?

A:首先要看作品的框架,然後是製作手法,比如如何處理苔蘚的搭配。最主要的是操作過程中的細節部分,比如兩山之間河道和峽谷的處理,河道一般都是前寬後窄,蜿蜒曲折,峽谷之間還會點綴些礁石,這些細節部分都能反映一件作品的品質。

Q:越大型的作品是否難度係數越高?

A:作品的規模大小並不等同於難易程度,我反而覺得,小的更難做。比如,我創作的陶罐微景觀,一般是將苔蘚、多肉等植物,加上各種籬笆、砂石、流水,以及卡通人物、動物等裝飾物共同裝進一個容器內而構建成的有趣場景。這樣一件作品看著只有個陶罐的大小,卻要花上四個小時才能完成,而在同樣的時間內,我能完成一個一米二的大型水族缸。

別人低頭是在玩手機,他低頭是在找苔蘚

Q:對於你的創作,在哪方面還需要提升和突破?

A:造景在表面上看似容易上手,但要做好做精其實非常難。我自己也一直在不斷創新和完善自己。我的創作特色是,會把中國的盆景、技法,加入個人的想法,再融入到水景中,有自己的風格。雖然,作品在圈子裡已經得到了一定的認可,圈內人一看就知道是我的作品,但我覺得,自己仍然少一件代表作。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做一件大型的代表作,盡量能達到近乎完美的水平。

Q:請給初學者一些建議。

A:不能光看不練,需要不斷實踐,不要怕失敗。如果真的熱愛創作,要持之以恆,常常到自然環境中去觀察和感受,只有親身體驗,你才會有概念,把所思所想融入到創作中去,才能創作出你理想的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100種好設計|故事的主角,是一片葉子
看完淚奔了!時光流逝,你從未離開

TAG: 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