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愛爾蘭與英國的歷史恩怨,為何會令脫歐協議遭否決?

愛爾蘭與英國的歷史恩怨,為何會令脫歐協議遭否決?

當地時間15日晚,英國議會下院以432票反對、202票支持的投票結果否決了英國政府此前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議。根據議會下院此前決定,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將在21日前提出新「脫歐」方案,並再次提交議會表決。

愛爾蘭與英國的歷史恩怨,為何會令脫歐協議遭否決?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

據BBC報道,這是英國歷史上執政黨在議會投票表決中遭遇的最慘重失敗。上一次英國執政黨所提交議案在議會表決中失利,是在1924年的10月,反對票比支持票多出166張,而這一次的差額竟然高達230票。

反對黨工黨領袖裡米·科爾賓稱這次投票是保守黨的「災難性失敗」,並稱「本屆政府完全無能」,提出了不信任動議。英國議會於1月16日對這份動議進行辯論和投票。

愛爾蘭與英國的歷史恩怨,為何會令脫歐協議遭否決?

里米·科爾賓

特蕾莎·梅的脫歐協議遭拒後,很多人開始猜測,英國脫歐的下一步走向如何。

投票前,特蕾莎·梅警告議員,稱歐盟不會提供「替代協議」。她說:「在這個時刻,我們每個人都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因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決定,將決定我們國家幾代人的未來。」

但這次被否決的「脫歐」協議所包含的一條關鍵條款,讓特蕾莎·梅很難成功。我們先看看愛爾蘭和英國的位置示意圖:

愛爾蘭與英國的歷史恩怨,為何會令脫歐協議遭否決?

愛爾蘭是歐盟成員國,而北愛爾蘭屬於英國,一旦協議通過,愛爾蘭與北愛爾蘭之間的邊界問題如何處理,成為關鍵問題。「脫歐」協議旨在避免兩者之間存在所謂的「硬邊界」,在21個月的過渡期後(2019年3月29日-2020年12月31日),就算英國和歐盟未能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也不會在邊境設置實體海關檢查措施,而北愛爾蘭也會繼續受到歐盟的規制。

這下支持脫歐的一方不同意了,這份協議並沒有讓英國真正的脫歐,反而會令英國無限期地受制於歐盟規則。

在下議院外的街道上,支持留在歐盟和支持退歐的抗議者持續不斷地發出口號、鼓聲和音樂。一組人揮舞著藍黃相間的歐盟旗幟,另一組舉著「離開就是離開」的標語。

愛爾蘭與英國的歷史恩怨,為何會令脫歐協議遭否決?

英國脫歐的支持者們

愛爾蘭與英國的歷史恩怨,為何會令脫歐協議遭否決?

歐盟支持者們

早在2016年6月,英國就以通過全民公投決定退出歐盟,此舉不僅震動寰球,對英國政壇也引發連綿不斷的餘震。如今「脫歐」協議遭否決,更是沒有妥善解決歷史問題的結果。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支持脫歐者為何不願讓愛爾蘭與北愛爾蘭之間沒有「邊界」?這要從英國、愛爾蘭與北愛爾蘭的歷史恩怨說起。


愛爾蘭獨立前的戰鬥

愛爾蘭島西瀕大西洋,東隔愛爾蘭海與英格蘭相望。1169年,英格蘭人入侵愛爾蘭島。兩年後,英王亨利二世確立了對愛爾蘭的統治權。1541年起英王成為愛爾蘭國王。1801年英格蘭、愛爾蘭簽訂同盟條約,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愛爾蘭被英國完全吞併。

英國統治愛爾蘭期間,當地人的反抗從未間斷。1905年,信奉社會主義、以謀求愛爾蘭獨立為目標的新芬黨(Sinn Fin Party)建立,「新芬」意為「我們」。1916年,大規模的「復活節起義」爆發,起義被英軍鎮壓,十五名新芬黨領導人遇難。1919年,新芬黨在都柏林組成愛爾蘭國民議會,宣布建立愛爾蘭共和國,組建「愛爾蘭共和軍」,代表了島內民族主義者勢力。

共和軍與英國當局衝突升級是因為1920年3月15日,皇家愛爾蘭警察暗殺了一名新芬黨領袖。面對以英格蘭人為主的警察部隊的兇殘報復,愛爾蘭共和軍開始有針對性地攻擊警察和告密者,同時他們在道路上挖掘陷坑,阻攔警車,破壞英方的通訊設施。愛爾蘭警察則貼出告示,宣稱每有一個警察或輔警士兵被打死,那麼就要槍決兩名新芬黨人。

有著正義目標的愛爾蘭共和軍採用的方式與對手是相同的。1920年11月,柯林斯以一些新芬黨黨員組成行刑隊,槍決了十四名英國的情報人員。在諸如此類的事件後,皇家愛爾蘭警察往往會焚燒村莊,虐待和處決共和軍戰俘,以作為報復。這無疑大大激怒了普通的愛爾蘭人,他們逐漸將警察與共和軍間的戰鬥視為一場英愛戰爭。

愛爾蘭與英國的歷史恩怨,為何會令脫歐協議遭否決?

1921年5月25日,一百二十多名愛爾蘭共和軍的戰士包圍了英國設在都柏林的統治中樞海關大樓,並放火焚燒了海關大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21年5月末,愛爾蘭共和軍展開了建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行動。他們放火焚燒了都柏林的海關大樓,那裡是英國人在愛爾蘭統治的中樞所在地。一百二十多名愛爾蘭共和軍的戰士包圍了這裡,將正在上班的公務員驅逐了出去。

當愛爾蘭共和軍行動的時候,有一男一女兩個公務員正在辦公室中喝咖啡,他們突然看見一位不速之客闖了進來,並且要求他們離開。女公務員說:「你不可以這樣做。」她當然不知道,此時面對的正是之前殺害英國軍官的行刑者。闖入者隨即掏出了槍。直到此時,女公務員才知道來者不善:「我可以取我的帽子和外衣嗎?」「你能拿走你的性命就已經是很走運的事情了。」愛爾蘭共和軍的戰士一面回答她,一面將辦公室的文件倒在地上,準備用汽油焚燒。

就在愛爾蘭共和軍佔領海關大樓的時候,皇家警察部隊和輔警部隊早已聞訊趕來,隨即攻守易勢,愛爾蘭共和軍成為被包圍的瓮中之鱉。在短暫的交火中,有一兩名愛爾蘭共和軍成員被擊斃,其餘人全部繳械投降。這次行動的失敗,嚴重打擊了愛爾蘭共和軍在都柏林地區的勢力,從而與英國政府陷入對峙僵局。


為了獨立,愛爾蘭內戰不斷

在一年多的衝突後,以柯林斯為首的代表團終於與英國內閣坐在一起,商討和平獨立事宜。1921年12月6日,英國與愛爾蘭在唐寧街簽署了《英愛條約》。從英國獨立出來的愛爾蘭南部二十六個郡將使用「愛爾蘭自由邦」。愛爾蘭自由邦的地位與加拿大、澳大利亞在英聯邦內的地位相同,擁有屬於自己的海陸軍,以及一切內外大權,但議員需宣誓「忠於國王喬治五世陛下和他的法定繼位者。」

愛爾蘭國會在1922年1月7日以六十四票對五十七票,以微弱多數通過了《英愛條約》。條約被批准之後,一個以柯林斯與格里菲斯為首的「臨時政府」成立,用以將權力從英國政府移交到愛爾蘭自由邦。

愛爾蘭與英國的歷史恩怨,為何會令脫歐協議遭否決?

柯林斯(1890-1922年),愛爾蘭獨立領導人,曾任愛爾蘭國民軍總司令。(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但是,有一半的愛爾蘭共和軍成員將之視為一種背叛行為,於是共和軍走向了分裂。反對條約的愛爾蘭共和軍成員組建了他們自己的「軍隊執行會」,自視為愛爾蘭的真正政府。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內戰已經一觸即發。但是雙方還在為彌補裂痕而努力,因此柯林斯建立了一個「軍隊再統一委員會」,試圖重新統一愛爾蘭共和軍。柯林斯想與以德瓦萊拉為首的反對條約者訂立協定,約定在1922年自由邦的第一次大選後成立聯合政府。此外,他還想以共和式憲法(對英國君主一字不提)來換取反條約共和軍領袖們的妥協。

柯林斯的努力沒有白費,一些共和軍領袖準備同意妥協。但是,英國對他們計劃中的共和式憲法不能同意,甚至威脅說,如果愛爾蘭敢於在《英愛條約》框架外製定新憲法,那他們就封鎖自由邦的貿易。雙方談判破產,各自以新芬黨的名義參加愛爾蘭大選,結果贊成條約的新芬黨以239193票對133864票戰勝了反條約的新芬黨。除此以外,投給其他黨派的247226票,也都是贊成條約的。大選後,柯林斯領導成立了愛爾蘭自由邦臨時政府,同時以愛爾蘭國民軍代替愛爾蘭共和軍。

隨後,以羅里·奧康納、利亞姆·梅勒斯為首的反對派佔據都柏林的法院大廈,希望能實現兩派聯合,爭取愛爾蘭的完全獨立。在和談未果,以及來自英國的壓力下,自由邦政府終於在1922年6月向反對條約的「叛軍」、從前的袍澤——愛爾蘭共和軍反對派宣戰,愛爾蘭內戰爆發。

自古以來,兄弟鬩於牆都是讓人痛心疾首的。在愛爾蘭的土地上,愛爾蘭國民軍與愛爾蘭共和軍的戰鬥持續了八個多月。8月22日下午,柯林斯的車隊行駛在路上時,突然發現路上放置了一堆障礙物。一些反對條約的共和軍士兵已經在這裡埋伏了一整天,他們在車隊停下後立即開始射擊。半個小時之後,柯林斯陣亡了。可以想像,這導致了自由邦政府在此後更殘酷的報復行動。

雖然共和軍在人數上一度佔優,但因為自由邦一方有英國的武器支援,且有能力不斷募集新兵,所以自由邦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共和軍政治領導人德瓦萊拉下達了「放下武器」的命令,同時表示「必須尋求以其他的方式來保護民族的權利。」此前,已有為數眾多的共和軍成員被自由邦政府處決,甚至曾有九名共和軍囚犯被綁在地雷上,地雷引爆後,倖存者又被機槍射殺。

內戰後,愛爾蘭共和軍已經缺少必要的活動空間,一方面因為愛爾蘭民眾厭倦了無休止的暴力活動,另一方面羅馬天主教教廷承認自由邦政府為愛爾蘭的合法政府,將反對條約的共和軍成員開除出教。在雙重困境之下,愛爾蘭共和軍在隨後的幾年淪落到僅僅能破壞一些雕塑的地步——那些皇冠、獅子與獨角獸與大英帝國密切相關。有兩名愛爾蘭共和軍的戰士,將炸藥捆綁在奧倫治國王雕塑的馬腿上。這次爆炸雖然沒有將雕塑炸毀,但是卻產生了非常大的震動。

在愛爾蘭南部,支持與反對《英愛條約》的雙方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北方六郡的自治政府獲得了自身鞏固的時間。


血腥星期日

1948年,愛爾蘭獨立後,新教勢力佔優勢的愛爾蘭北部6郡仍選擇留在英國治內。

南北愛爾蘭分立後,原本在島內是少數的新教教徒成了北愛的多數派,而與南愛同樣信仰天主教的人反而成了少數。在北愛爾蘭,有60%的人信仰新教,主張留在英國,是為「聯合派」;40%的人信仰天主教,主張北愛六郡脫離英國,與愛爾蘭組成一個統一的國家,他們被稱為「民族派」。

半個多世紀以來,北愛地方政府一直是由親英國的新教政黨「北愛統一黨」執政。該黨的核心宗旨是保持與英國的統一,排斥任何與英分離或獨立的意識。占人口近40%的愛爾蘭人在政府內幾乎沒有自己的代表,在議會內也始終處於弱勢。愛爾蘭人在就業、住房、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也普遍受到歧視。統一黨政府還努力扶植和鼓勵各種新教政治團體的活動。

1967年,以天主教知識界及中產階級為主體成立了「北愛民權協會」,發起了一系列的「不服從」運動和聲勢浩大的集會遊行。1968年8月12日,當時鐘指向一年一度的「學徒男孩遊行」時,15000名新教徒遊行經過德里的伯格賽德地區,北愛的氣氛變得極為緊張。

1969年8月是北愛爾蘭歷史的一個轉折點。那時哈羅德·威爾遜的工黨政府作出決定把軍隊——北愛皇家警察隊派到北愛爾蘭的街道上,先是德里,然後是貝爾法斯特。當年英國軍隊剛剛到達北愛爾蘭時,那裡的天主教徒認還為英國軍隊是來保護他們的。然而在「血腥星期日」後,很多天主教徒都開始把英國軍隊看作是他們的敵人。持愛爾蘭民族主義信仰的年輕人更加向暴力的共和集團靠攏。在這個背景下,一度被英國政府取締的北愛爾蘭共和軍,隨著民權運動的高漲和民族衝突的激化再度興起。

在此後的20年內,北愛爾蘭陷入了共和派和保皇派之間的恐怖主義戰爭,雙方有數千人被謀殺或者暗殺,「血腥星期日」可視作北愛爾蘭命運的一個分水嶺。

愛爾蘭與英國的歷史恩怨,為何會令脫歐協議遭否決?

1972年1月30日,在北愛爾蘭德里郡,示威的天主教徒向英國士兵投擲雜物。那一天,全副武裝的英軍士兵開始向手無寸鐵的示威人群掃射。造成十三人死亡,十八人受傷,史稱「血色星期日」。(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972年1月30號,星期日,北愛爾蘭民權協會在德里組織了一次示威遊行,反對英國在北愛爾蘭實行的不經審判就進行關押的收容制度。

英國當局獲悉後允許遊行在天主教徒聚居區舉行,但禁止遊行隊伍前往市政廣場。北愛地面部隊指揮官羅伯特·福特下令第一空降營前往北愛,應對遊行中可能發生的騷亂。

當日下午14時50分,聲勢浩大的遊行隊伍在德里的天主教區集結,超過1.5萬名示威者向市政廣場進發,由於在通往市中心的路上受到維持秩序的英國軍隊阻攔,15時45分,遊行組織者決定改道前往自由德里紀念碑,大多數示威者聽從了指揮,直到此時遊行活動完全是和平的。

但是,一群青少年離開了遊行隊伍,他們執意要衝破英軍的路障前往市政廣場。他們用石塊襲擊英軍士兵,對方則使用水炮、催淚瓦斯和橡膠子彈還擊。據目擊者回憶,此時的對抗尚不激烈,當時如此規模的衝突也很常見。

下午16時,英軍指揮部突然得到一條消息,一名愛爾蘭共和軍的狙擊手出現在伯格賽德區。指揮部下令空降營進入該區,並可以改用實彈射擊。

殺戮開始了,遊行現場頓時混亂,17歲的傑克·杜德在逃離時被英軍部隊擊中,他胸部中彈當場身亡。雖然英軍事後堅稱杜德持有武器,但至少三人證明他手無寸鐵,更別說殺傷性武器了,另還有三名證人看到了英軍士兵蓄意瞄準了正在逃跑的杜德開槍。

杜德的死催生了現場的北愛民眾對英國軍隊採取更有攻擊性的行為,英軍則開始圍捕參加遊行的人群。

愛爾蘭與英國的歷史恩怨,為何會令脫歐協議遭否決?

1972年1月30日下午,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在德里的遊行中遭到英軍攔截,人們向裝甲車投擲石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帕特利特·多特利,31歲,在雙方的對峙中背部中彈身亡。他的死同樣被英軍解釋成有武裝攻擊行為,但多特利的「冤死」比杜德更有說服力。就在多特利中彈前幾秒鐘,他恰好被路透社的法國籍記者吉利斯·皮雷的鏡頭捕捉到,照片證明他並沒有攜帶武器。而且讓英軍難以自圓其說的還有,多特利的死亡地是在遊行隊伍外的「安全地點」,而他中彈時更是保持著匍匐著的姿勢,讓他們認為的「武裝攻擊說」不攻自破。

邁克爾·麥克戴德,20歲,他在逃開英國軍隊時面部中彈身亡,由於他是正面中彈,讓英軍所謂的「迎面衝擊說」看似站得住腳,但後來的彈道分析表明,麥克戴德是被部署在其他位置的士兵開槍擊中的,這和杜德的死相似。

傑拉爾德·多納吉,和杜德一樣是個17歲的孩子,他同樣在跑向安全地點時被英軍射殺,當時腹部中彈的他被一個旁觀者救進了附近的一棟房屋,醫生立即進行檢查。事後警察報告中稱其衣兜中裝有炸彈,但是當時搜查了他的衣兜的救護人員,以及證明其死亡的英軍醫療人員都沒有發現炸彈。

最終英軍向人群發射了一百餘發子彈,共造成12人當場死亡,12人受傷(其中1名傷者四個月後不治身亡),另有2人被裝甲運兵車撞傷,死亡者中7人是青少年。這就是北愛歷史上臭名昭著的「血腥星期日」事件。

事件發生後,舉世震驚。在都柏林,憤怒的愛爾蘭人襲擊了英國使館,焚燒米字旗。緊急前往聯合國控訴英軍暴行的愛爾蘭外交部長甚至說:「從現在起,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將英國人趕出愛爾蘭。」

面對來自全世界的譴責,英國官方發表聲明,辯稱士兵是在遭到愛爾蘭共和軍成員的槍擊後才還擊的。但是,無論示威者、當地居民,還是當時在場的通訊社記者均證明,英軍是在對沒有武器的遊行人群射擊。事後搜索現場,也沒有找到任何武器遺留的痕迹,更沒有英軍士兵在衝突中受傷。

愛爾蘭共和軍很快就展開了報復行動,在隨後的幾個星期,他們用炸彈襲擊軍營、餐館和商業街。據羅伯特·基所著《愛爾蘭史》,愛爾蘭共和軍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在1970年為二十五人,但是1971年就上升到一百七十四人。1972年7月21日,愛爾蘭共和軍將報復行動推向頂點,大約一個小時之內,他們在北愛首府貝爾法斯特安放了二十一枚炸彈,造成九人喪生,是為「血色星期五」。事後,英國政府不顧北愛爾蘭的反對,取消了後者的自治權,接管了統治權力。

1979年8月27日,二戰的戰鬥英雄、查爾斯王子的親叔叔、印度的最後一任英國總督蒙巴頓公爵,在愛爾蘭西北部夏季別墅附近的一次全家捕魚旅行時,他的29英尺長的漁船爆炸了。蒙巴頓與另外兩人被炸死,其中有一個是他14歲的孩子。

愛爾蘭與英國的歷史恩怨,為何會令脫歐協議遭否決?

1979年8月27日,在蒙巴頓被刺後,救護人員將這次事件中的傷者轉移到救護車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愛爾蘭共和軍立即宣布對此負責,說這次謀殺是「處決」,以推進「這場把英國入侵者趕出我們祖國的崇高鬥爭」。愛爾蘭共和軍殺害蒙巴頓,是長期恐怖行動中最大膽的一次,在英國和愛爾蘭都激起了憤怒的衝擊波。

自1968年至2002年7月,在英國的北愛爾蘭地區以及愛爾蘭共和國境內共有3600人在暴力衝突中喪生,愛爾蘭共和軍及其它組織至少應對其中2000人的死亡負責。

愛爾蘭與英國的歷史恩怨,為何會令脫歐協議遭否決?

「黑色星期日」事件中,在前排坐著的蒙面男子叫吉姆·烏雷,22 歲,他此時已受傷無法行動,幾秒鐘後,他又遭近距離槍擊,當場身亡。(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可以說,圍繞北愛爾蘭問題,數不清有多少的槍戰與爆炸。在三十多年的武裝衝突中,先後至少有三千六百多人喪生,三萬多人受傷。其中,愛爾蘭共和軍殺死了大約一千八百人,其中約六百五十人是無辜平民。

如今,英國人民如此反對協議中關於取消「硬邊界」的條款,大概是不願再看到當年的血腥事件重演了。

資料來源:



楊錦濤:「愛爾蘭共和軍:為獨立與自由而戰」,《國家人文歷史》2012年第64期;

閔勉:「英國與北愛爾蘭的死結——『血腥星期日』」,《國家人文歷史》2010年第13期;

人民日報、新華社、BBC、VOA、路透社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何《戰爭與和平》中,托爾斯泰將戰爭場面刻畫地如此出色?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