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食體系正面臨崩潰,十億人或營養不足,或超重肥胖
國際科學院組織(IAP)近日發布報告《糧食安全、營養安全與農業的未來研究與創新機遇》(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on food and nutrition security and agriculture),該報告經過同行評議,歷時三年編製,列出了目前世界糧食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對策。報告認為,全球糧食體系正面臨崩潰,將導致數十億人或營養不足,或超重肥胖,並將導致嚴重的氣候災難。為了避免飢餓和氣候災難,必須對農業和消費進行徹底改革,減少肉類消費。國際科學院組織是一個由130個國家級科學院、醫學院和工程學院組成的全球性組織,力求利用全球各領域專業特長,促進合理的政策制定、提升公共健康水平與科學教育水準。
原文 :《全球糧食與營養安全處境堪憂》
作者 |熊一舟/編譯
圖片 |網路
糧食危機與各種營養不良
所有國家都面臨與各種形式的營養不良做鬥爭的問題:營養不足、微量營養素缺乏,以及超重和肥胖。當然,這些問題的規模和性質因國家和人口而異。來自聯合國的最新數據表明,全球糧食和營養安全令人擔憂的趨勢必須得到解決,科學有潛力為各國和全球糧食系統找到可持續的解決辦法。
根據聯合國的最新評估,全球長期營養不良人口從2015年的7.77億增加到2016年的8.15億。還有更多的人患有微量營養素缺乏以及與超重或肥胖有關的疾病。此外,在非洲、東南亞和西亞部分地區,糧食安全狀況持續惡化,最明顯的是在衝突地區以及遭受乾旱或洪災的地區。糧食安全問題日益與衝突和氣候問題相關聯,這表明有必要將更多的社會科學、衛生和氣候科學研究納入全球糧食、營養和農業研究議程。
來自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的全球報告顯示,許多國家在減少卡路里缺乏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在解決微量營養素缺乏方面進展較小。例如,貧血影響了約25億人口,兒童營養不良仍然是影響非洲人均壽命的主要因素。與此同時,包括兒童在內的越來越多的人超重或肥胖,許多人攝入熱量很高但營養不良的飲食。目前世界上肥胖者多於體重不足者。與飲食有關的非傳染性疾病是一個重大的營養挑戰,也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全球健康問題。
人口增長、城市化、氣候變化和其他環境變化、經濟不平等和市場不穩定的壓力,加劇了提供安全食品與營養的重大全球性挑戰。所有區域都面臨環境退化問題,包括喪失基本的土地和水資源。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地球上大約11%的土地被用於可耕地,也就是正在耕種的耕地,而農業用地(包括牧場和放牧的林地)所佔比例更大,超過三分之一。現代農業也嚴重依賴能源、水資源(特別是地下水)、土壤質量和基礎設施投資。創新在應對全球糧食挑戰中至關重要,但令人擔憂的是,由於一些國家的公共投資停滯不前,技術進步的步伐可能正在放緩。
區域與人口結構差異巨大
要求增加糧食供應的人口通常集中在非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在很大程度上,所有區域都存在與人口結構變化相關的問題,特別是人口老齡化和日益城市化問題。特別容易受到未來糧食和營養不安全影響的國家往往是那些目前營養不良程度高但人口預計增長較高的國家。
各區域的農業生產力、農民獲得知識和服務的機會、未開墾土地的可得性,以及消費者獲得糧食的機會各不相同。2016年,糧農組織發布的糧食評估報告顯示,全球有39個國家需要外部糧食援助,其中有28個在非洲。在正在進行農業改革的地區,如非洲,農業改革正在對經濟增長、減貧和減少飢餓產生切實的影響。這些變化證明了為農業和糧食安全制定一項優先、受資助的戰略計劃的重要作用。
儘管在過去十年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非洲和其他地方(如葉門)目前的饑荒區顯示了糧食安全的脆弱性,這種相對的安全可能很快被國內衝突和戰爭破壞。這些問題通常不是單一衝擊(例如作物歉收或衝突)的結果,而是長期發展進程失敗的一個引爆點。這些情況使許多人處於飢餓狀態,易受糧食短缺的影響。許多人被迫遷移,導致更大的邊緣化,使其更容易受到糧食短缺的影響。
各地區的營養狀況可能相差很大,但往往面臨著共同的營養挑戰,特別是越來越多的相對廉價、高熱量的食品供應,導致了各地的肥胖和非傳染性疾病以及一些地區的微量營養素缺乏。許多國家的糧食政策仍然側重於關鍵微量營養素缺乏導致的營養不足,可能較少注意超重和肥胖問題。這種做法放在不久以前是有道理的,但是現在的政策需要更多地強調糧食和營養安全的所有方面。
所有國家都存在糧食和營養不安全問題,即使是那些國內生產總值較高的國家也是如此。例如,2016年美國12.7%的家庭被歸為食品不安全類家庭。在歐洲,歐盟家庭中無法獲得膳食指南中普遍推薦的最低能量和營養的比例,在2005-2010年期間下降之後,自2010年以來又有所上升。糧農組織最近對歐洲的分析認為,持續的經濟增長是確保該地區糧食安全的關鍵。然而,還應指出,農業生產的充分水平可以與嚴重的糧食和營養不安全並存,早先對亞洲和非洲饑荒現象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在某些情況下,農業產量需要從目前認為的高產量水平上進一步增加;而在其他一些情況下,則必須利用科技來縮小「收益差距」。
建立全球可持續性營養系統
當前的食物系統令人失望。農業和消費者的選擇是導致災難性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我們需要確保決策者告知消費者他們的食品選擇對氣候的影響,為消費者提供改變飲食的動力,減少食品損失和浪費。其中包括種植對氣候變化更有抵抗力的作物,採用更聰明的輪作種植方式,進行土壤保護,更精確地使用化肥和減少殺蟲劑使用。
全球應該努力發展可以持續的食品和營養系統,系統性地提供面向循環經濟和生物經濟轉型的健康與福祉。其主要內容包括:了解全球食品系統的效率與風險的驅動因素,澄清基於規則的公平貿易和彈性市場的主要問題;強調向健康飲食和良好營養的轉型,影響消費者和私營部門消費行為模式的轉變;評估飲食和營養對整個生命周期的影響;探索食品科學技術在食品加工方面的新機遇——不僅要減少浪費、擴大配送、強化主食、延長季節性供應,而且要在加工產品中發展健康的食品結構,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
社會各界必須以科學依據為基礎促進消費者改善飲食習慣,這不但有利於公共健康,可解決肥胖和營養不良問題,而且有助於保護環境。政策制定者必須理解需求的驅動力量並找到改變消費者行為的辦法,其中包含對創新性食物和食品的接受。政策制定者同樣需要幫助消費者理解並重視食品選擇對環境的影響。降低食品浪費亦應被作為重點舉措:這是對改善氣候與環境大有裨益的重大機遇。
政策制定者和其他領導者必須以富有雄心壯志的努力減少消費者產生溫室氣體排放的行為。改變飲食習慣同樣可能為健康和氣候帶來附加益處,例如在歐洲等地降低對肉類的食用量,或者提升創新性食物和食品的食用量。創新性食品包含蘑菇與肉類混合製品、人造肉、藻類和美味的以昆蟲為基質的食品等。
此外,升級科學基礎設施至關重要,為研究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持也至關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促進國家間的更多合作,分享科學專業知識和設施,幫助新興經濟體提高自身建設能力。我們必須做出新的跨區域研究努力,同時承諾科學界和政策界就可持續發展目標、氣候目標和相關事項進行跨區域接觸。
在確定可持續健康飲食的科學機遇方面,世界需要更加雄心勃勃。農業和糧食系統對於實現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大部分至關重要,其中包括到2030年結束飢餓和極端貧困的目標。有必要促進和協調對研究和創新的新承諾,並在科學界、決策者和其他利益攸關方之間調動這些資源。在氣候變化、經濟和政治動蕩的影響下,全球和地方營養可得性、利用和水資源的可持續性面臨風險。實現糧食與營養安全要求各國採取一致行動,以科學和知識為基礎,不斷改善糧食系統的運作,建立可持續的營養體系。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40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還1個月到2019年,抓住最後的機會讀書啦!
※一個祛魅的時代,一群「賦魅」的粉絲……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