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無用之用的奇才異能

南懷瑾老師:無用之用的奇才異能

南懷瑾老師:無用之用的奇才異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無用之用的奇才異能

本文摘錄自 《莊子諵譁》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芘其所藾。】

商丘是地名。他說南伯子綦,就是前面《齊物論》所講的那個南郭子綦,他看到一棵大樹,這棵樹大到什麼程度呢?同一般的木頭不一樣。「結駟」,古人所謂駟,是四匹馬並排拉一部車子,這叫做一乘。所謂千乘,形容有一千輛車子,共有四千匹馬,站在這個樹底下,樹陰都把它遮住了。這個樹陰有多大呢?我們都曉得,任何一種植物,一種樹木,樹葉子長到什麼地方,地下的根就伸到什麼地方;樹根有多大,就看樹枝的散開有多大。

【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

現在南郭子綦看到這麼一個大樹,問說:這棵是什麼樹呢?我們曾經流行的一句話,四個字「奇才異能」,不過現在也不怎麼用。說一個人有特別的地方,就是奇才異能之士,這也是由莊子的這個異材發揮的,就是特殊的一種材料。

【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樑。】

這棵樹啊,頭仰起看它,那個小的枝幹,彎彎曲曲,樹固然那麼大,但是沒有辦法做棟樑之材。古代建築房子,不像現在用的鋼筋水泥,統統是用木頭。尤其是古代修一個大房子,或者是修造帝王的宮殿,選擇棟樑之木非常困難。每一次宮廷裡頭要建築,就是老百姓的大災難。因為大木頭要到深山裡特別去找,找到了砍下來,首都在長安,木頭就運到長安,在北京就運到北京,這是非常痛苦的事。

有許多好木頭,都在西康,在建昌。我們中國人有一句土話:「少不入廣,老不入蜀」。年輕不到廣東去,其中的意義,是廣東風氣比較開放、風流,年輕入廣,就留連忘返了。「老不入蜀」,因為蜀道艱難,所以年紀大了不到四川。但年紀大的到四川有一個好處,有好棺材。為什麼呢?四川、西康那一帶,有些木頭是沉木,我們現在所謂沉香木,有些香的,有些是不香的。一棵沉香木砍下來,長江那麼大的水,這種木頭一到水裡就沉下去。可是古代帝王們要修好的宮殿,必須用這種木頭。一根木頭砍下來,經過多少省,運過幾萬里的路,到了京城,為了帝王的建築享受,不知道要死多少人。至於經濟上的損失,那更不用講了。就因為我們古代的建築都用木頭,因此對於木頭那麼重視。現在南伯子綦看到這一棵大樹,仰頭一看,枝節是彎的,樹木的枝幹不直,不能作為棟樑之材。

【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

再看大樹這個根根,如果把它鋸開做棺材板,也不行。雜木做成棺木很容易爛,很容易生蟲。而且,古代好的棺材板是一塊板,不能兩塊併攏來,不能有縫,有縫的話,屍體就要腐爛,所以它不能做棺材用。

【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假使這個樹葉子拿來舔一下,嘴巴會爛,舌頭會受傷。聞它的味道,人會像喝醉酒那樣子吐,三天都吐不完。這棵大樹是這麼一種木材,大呢大得不得了,一點用處都沒有。這種木頭,雖然樣樣都不好,可是它有個大好處,可以遮蔭,「結駟千乘」。以現在來說,像一個上面有蓋的停車場,幾千輛汽車,都可以停在這個樹底下,它有這樣大的好處,所以是異材。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南郭子綦說,這個不成材的大樹,無以名之,這叫做奇才異能。因為它很特殊,天生就特殊,能夠照應那麼多人,可是問它本身有什麼長處,一無長處,一點用處都沒有,所以這棵樹木才能長得那麼大。「嗟乎」是感嘆,唉!「神人以此不材」,上天生了這一棵樹,這一棵樹的木材是一無用處,但又大有用處呢!

表面上看這個故事,跟上一個故事是一樣的。上一個故事一棵大樹木頭也是沒有用處,結果可以作神木;現在這一棵大樹木,也沒有用處,但能夠擋住太陽,能夠遮覆了天下人,大家都可以在下面乘涼,都得到它的好處。這是個什麼樹木呢?世界上最偉大的樹木也是這樣,最沒有用的樹木也是這樣。這種樹木是人裡頭的什麼人呢?就是孤家寡人,是當皇帝的人。這個當大皇帝的是一無用處的,你叫他搬磚蓋房子也不行,做任何事都不行,他只有一個本事,大家都可以躲在下面乘涼;他本身雖然沒有用處,可是他又有這樣大的用處。

這個故事,不要看成一個沒有用的樹木,它有大用的,因為有它的大用,它不成才,才是專才。譬如歷史上最有名的漢高祖,那真是這塊木頭,他有三個兄弟,他是老幺,不是喝酒就是弔兒郎當的,他只有一個本事,會當皇帝,而且當得很不錯。現在青年有很多人想當領袖,你看看自己會不會做到像這樣一塊木頭?如果又精明又能幹,連小指頭都充滿了精明,你不要想當這塊木頭了;那隻能做個學者呀,或者做個電機工程師呀!再不然做個博士後,都算是了不起了;不過,想做這棵奇才異能的木材,那就要特別不同了。

現在第二層的道理,他沒有說這棵大樹做什麼用,但是你一望而知,他在點題,題目先告訴你,它可以結駟千乘。千乘之國是天子之邦,所以說貴為天子的人,才有這個本事,這個題目的眼就點在這個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修身要具備「詩」的感情,從政更要把握「詩」的情操
錢穆先生:不世豪傑在禪門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