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于敏:學術成果幾乎沒有發表在公開的場合

于敏:學術成果幾乎沒有發表在公開的場合

據@光明日報 1月16日消息,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是新中國氫彈研究中的關鍵核心人物。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1965年10月,在於敏的親自組織和部署下,氫彈理論得以突破。目前全世界只有兩種氫彈構型,美國的T-U構型和中國的于敏構型。于敏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

于敏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4年獲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1999年被國 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于敏

由於核武器的保密原因,于敏的一切長期以來都處於高度保密中。從1976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是保密的,直到1988年以後,于敏才獲得出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由於工作的關係,于敏首次出國是以某大學教授的身份去美國訪問的。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儘管去了許多地方,但他始終像個「啞巴」:要問也不方便問,要說也不方便說,很不好受。

于敏2015年獲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觀察者網曾刊登文章《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學術成果幾乎沒有發表在公開的場合》,文章提到「于敏這個名字對於大部分普通的中國人來說,不如鄧稼先、錢學森等與他同時代的科學偉人那麼著名,他的學術成果,幾乎沒有發表在公開的場合;連他的名字,在1988年前都不為人知。至於他的成就,網上一位朋友的評價我覺得是恰如其分的:『最高科學獎能頒給於敏,是這個獎項的榮幸!』」

在現實技術條件下真正行得通的氫彈構型目前廣為人知的就只有T-U構型一種,但「于敏構型」或者叫「於-鄧構型」(于敏-鄧稼先)則很可能與T-U構型不同,是世界上僅有的兩種可行氫彈構型之一。

一向喜歡指責中國竊取其軍事機密的美國在搜集到中國氫彈爆炸的相關數據後,就一直沒有指責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竊取過美國的秘密,並且這個「于敏構型」的說法也是他們提出來的。

考慮到中國研製氫彈時的國力水平,不可能如美國50年代研製「超級炸彈」投入那麼多人力物力,「于敏構型」就更是不容易。

目前,關於T-U構型和于敏構型的猜測很多,也有一些公開資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充滿了如同「氘化鋰管子」這樣的誤導,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想要搞明白氫彈是怎麼回事。

「圍繞著于敏,還有太多的未解之謎,我們不可能知道他在90年代以後到底做了什麼研究,也不知道為何在上世紀80-90年代反覆多次在「兩彈一星」功臣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等等獎項之後,今天(指2015年向于敏頒發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突然又要為於老再頒發一次最高科學獎。 」只能推測,某些於老參與的項目,在2014年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們知道於老多年前曾提出慣性約束可控核聚變方面的重要建議。如果真的是這方面的突破,那將是不亞於「于敏構型」的第二個巨大成就,一個人一生中能取得兩個這樣分量的成就,就連歷史上的科學巨匠也很難做到。

文章最後稱「能擁有于敏,這是中國的榮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撤軍被罵慘了,但他做得對
油價暴跌前,陳波曾稱「每桶60-80美元是正常的」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