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勛僅剩3人健在

于敏去世,23位「兩彈一星」元勛僅剩3人健在

@光明日報官博1月16日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於天津市寧河縣。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曾任該院副院長。

于敏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包括于敏院士在內,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隨著于敏院士的逝世。目前「兩彈一星」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僅剩3人健在,他們是: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直徑8厘米,用99.8%純金鑄造,重量515克,配有綬帶,可懸掛佩於胸前。獎章主體圖案由五星、長城、橄欖枝和光芒線.成:獎章中心的五星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長城既象徵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又象徵著共和國堅不可摧的國防;橄欖枝則表明我國研製「兩彈一星」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獎章配有江澤民同志親筆簽章的證書,並用紅木盒包裝。其規格、材質、圖案和證書等方面,突出了這是共和國最高等級獎章的特徵。該獎章設計端莊、章型宏偉、製作精良、包裝華麗,堪稱我國歷史上最為精美絕倫的勳章,更由於數量僅有23枚,極為珍罕。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999年授獎時的照片,獲獎者大多已經高齡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蹟。

獎章盒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廣大幹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目前健在的兩彈一星獲得者、著名科學家、功臣,僅剩下3位,他們是:

王希季(1921.7.26-)中國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1921年7月26日生於雲南昆明。1942年西南聯合大學學士。1949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碩士。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七機部八院總工程師、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及科技委主任等職。中國早期從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製和組織者之一。中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提出中國第一顆衛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技術方案,並主持該型運載火箭初樣階段的研製;主持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製。曾任返回式衛星的總設計師,負責制定研製方案,採用先進技術,研究衛星返回的關鍵技術;任小衛星首席專家,雙星計劃工程總設計師等職。1985年、1992年各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孫家棟(1929.4.8-)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宇航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天研究院院長。遼寧瓦房店市人。是歷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設計部研究室主任、七機部五院院長、航空航天部副部長、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職。現任中科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國家航天局特別顧問、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1999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2009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2010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終身成就獎。根據國際天文聯合會第77508號《小行星通報》,小行星第148081號正式命名為孫家棟星。

周光召(1929.5.15-)原子彈、氫彈,學習經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湖南長沙人,著名科學家,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現任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校長、湖南大學名譽校長、中南大學名譽校長。被譽為「中國科技領軍人」。

已經逝世的16位元勛、生卒年月、主要貢獻、學習經歷:

於 敏(1926.8.16-2019.1.16)氫彈,北京大學

程開甲(1918.8.3-2018.11.17)原子彈、氫彈,浙江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

任新民(1915.12.5-2017.2.12)導彈,火箭,南京大學,美國密執安大學

陳能寬(1923.5.13-2016.5.27)原子彈、氫彈,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美國耶魯大學

王大珩(1915.2.26-2011.7.21)衛星、原子彈,清華大學、英國倫敦帝國學院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原子彈、氫彈,西南聯合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

吳自良(1917.12.25-2008.5.24)原子彈,北洋大學、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

陳芳允(1916.4.23-2000.4.29)衛星,清華大學、英國A.C.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

楊嘉墀(1919.7.16-2006.6.17)衛星,交通大學、美國哈佛大學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火箭、導彈、衛星,交通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屠守鍔(1917.12.5-2012.12.15)火箭、導彈,西南聯合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黃緯祿(1916.12.18- 2011.11.23)導彈,中央大學、倫敦大學帝國學院

彭桓武(1915.10.6-2007.2.28)原子彈、氫彈,清華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原子彈、氫彈,清華大學、德國柏林大學

鄧稼先(1924.6.25-1986.7.29)原子彈、氫彈,西南聯合大學、美國普渡大學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衛星,清華大學、德國柏林大學

姚桐斌(1922.9.3-1968.6.8)導彈、火箭,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英國伯明翰大學

錢 驥(1917.12.27-1983.8.28)衛星,中央大學

錢三強(1913.10.16-1992.6.28)原子彈、氫彈,北京大學、法國巴黎大學

郭永懷(1909.4.4-1968.12.5)原子彈、氫彈、導彈,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被點名出戰2020 蔣介石曾孫:完全沒有聽說
見完加拿大高官 蓬佩奧出來表態:中國必須放人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