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坐了坐王欣的馬桶,覺得太味兒了

我坐了坐王欣的馬桶,覺得太味兒了

作者 Philex 來源 科技唆麻(techsuoma)

不少人自認為欠兩個人電影票,一個是周星馳,另一個是王欣。

前一位的,大概率在《美人魚》的時候已經還清了,即將沖春節檔的《新喜劇之王》的已經開始顯示出頹勢:

「沖著XX也要看」的邏輯已經開始失效了。前兩年屢試不爽的「大IP 流量明星」在全年幾乎全線票房撲街,一度喜劇影響力不遜於周星馳的開心麻花,也在《李茶的姑媽》上結結實實栽了個跟頭。

「沖著XX也要看」不靈了,那「沖著XX也要用」呢?

出獄一年,王欣做了兩件事。去年 9 月拿了貝塔斯曼和 IDG 的 3000 萬美元天使輪,以及今年 1 月宣布以匿名社交產品回歸創業。前者被他視為「拿給團隊看的」,後者則是他口中的「剛需」。

這款產品就是定於今天早上 10:30 發布的馬桶。

從 14 日晚間起,便有用戶陸續通過馬桶官方公布的方式提前試用。既然主打匿名,如你們所想馬桶里也的確充滿了馬桶里該有的東西:

沒了「罪魁禍首」樂視作為發泄對象,作為社交產品老大,騰訊自然成為靶子。一如當年「3Q大戰」時,被 360 煽動的吃瓜群眾一樣,熱烈非凡。

王欣自己也加入了戰鬥中,但至於事實是不是如王欣字裡行間暗示的「微信怕了」,作為看客的我不知道,但微信認定其「網頁包含不安全內容 」,我認為並沒有任何過失。

當然,新生力量被「打壓」的戲碼永遠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咱不用微信和簡訊邀請了,咱直接上官網也行。但事實證明,王欣的這隻馬桶完全沒有做好上線的準備。

更扎心的在於已經有不少用戶開始質疑「為何一個匿名社交 App 要獲取通訊錄許可權?」

就「發布馬桶」這件事本身來說,已經成為了一場車禍。而一直以「產品經理」的標籤示人的王欣,顯然清楚一款產品在這一階段流失用戶的後果。

我更想說的是,王欣在抓緊修復問題的同時,可能要開始審視一下自己的人設。

01

冷啟動,靠個人品牌靠譜嗎?

正如開頭那個段子一樣,「欠XX一張電影票」從本質上來講,是社交貨幣的一種體現。

譬如,你自稱「欠星爺一張電影票」,約等於為自己貼上了一個「周星馳影迷」的標籤。

我來一句「欠王欣一張電影票/會員」,很大程度上為自己貼上的是「關注互聯網行業」或者「我也青春過」的標籤。

別笑,在中國這個複雜且龐大的市場,整天把段子掛在嘴邊的人,不少就是他所在圈子中的「懂的人」。自詡「懂」的人,是不屑於整天把「雞湯味」更濃的馬雲、任正非掛在嘴邊的;他們更崇拜張小龍……以及王欣。

而王欣很有可能陷入了一個「大V怪圈」。

類似的情況經常出現在不少大 V 身上。社交時代,總有人囿於表達技巧的欠缺,或是懶於表達自己的態度與觀點,而被一個人設鮮明的大 V 吸粉。粉的人,奉為圭臬;黑的人,棄如敝履。

王欣的人設是「堅信技術無罪的天才」,滿足了不少人「謝耳朵式幻想」。

從過往的輿論來看,吹捧王欣,至少已經能聚集起相當一部分人。而這群人表現出的態度很大程度上主要關注的並不是「做了什麼」,而是「誰在做」。王欣目前聚集起的大量用戶,並不像微信早期切入市場時,是瞄準了「移動端即時通訊」這一需求的發芽,而僅僅因為他是王欣做的。

在所謂的「苦微信久矣」大環境下,少年斗惡龍的戲碼自然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而如果這位少年還是「自帶青春回憶濾鏡」的王欣,戲劇程度顯然就更高了。

換言之,馬桶是什麼不重要,「王欣的產品」才是重點。

如果你有留心最近的新聞,王欣的各種採訪想必是刷到了不少。以個人品牌作為產品冷啟動的憑藉,的確是能夠在短時間內聚集起一大批種子用戶。

那麼,然後呢?是不斷滿足這群快播延續下來的種子用戶的需求,為「拜王欣教」打造一款「圈地自萌」式的產品,還是以傳統邏輯燒錢拉新蹣跚前行?

畢竟,個人品牌的反噬作用,我們在手機圈已經能找到案例。反觀當年快播做到 3 億用戶,也從未將王欣抬到台前。

02

匿名社交真的有戲?那麼多閃呢

「微信無法撼動」已經成為共識,那麼放棄熟人社交,以「匿名」切入社交賽道的確順理成章。不過,以當下的初步顯露的問題來看,馬桶顯然有不少沒有考慮到問題。

匿名社交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從當年各種聊天室、BBS,到後來一度火爆的無秘、烏鴉、幾度。從 PC 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它的確是一種「剛需」,畢竟窺私慾是人性中天生的一部分。

匿名是真的在「緩解壓力」嗎?恐怕不是,匿名潛台詞其實是「你不用為你的言論負責」

互不相識地兩個人會匿名討論最喜歡的作家是誰嗎?顯然不會。

所以你能看到最「長壽」的匿名社交產品是誰呢?是脈脈。原因無非兩點:一方面相對垂直,多為互聯網相關話題;另一方面是公司認證,好像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言論真實性的問題,也出現過翻車問題。

既不垂直,亦無須為言論負責,顯然難逃一死。

往輕了說,就像曾經的無秘,早期還是一片豐收的瓜田,最後卻成了造謠攻擊的溫床。而往嚴重了, LBS 配合匿名社交,想像空間不可謂不大。比如銷售某些違禁商品、拉皮條……至少我已經聽到的消息是,不少黑產玩家已經躍躍欲試了。

以過往的經驗來看,監管的重鎚一旦落下,後續翻身的機會顯然渺茫。

而最難堪的問題在於那個創投圈最經典的問題「騰訊做了怎麼辦?」

騰訊的QQ和微信牢牢把握住熟人社交的市場,微信不必多說,QQ至少是目前最大的年輕用戶社交平台,以至於外界會誕生出一種不切實際的看法:既然熟人市場已經結束,那麼陌生人社交呢?

從陌陌到探探,陌生人社交真的那麼好做嗎?

當年 Snapchat 與 Facebook 的那一場大戰不少人還記憶猶新。Snapchat 憑藉「閱後即焚」的亮點功能,從學生群體中開始爆紅,一度市值高達 330 億美元。

而在拒絕 Facebook 的收購之後,前者開始全面將「閱後即焚」作為旗下產品的內建功能。如今 Snapchat 市值僅剩不足 82 億美元。

和熟人社交以關係鏈作為壁壘不同,匿名社交可以說毫無壁壘可言。

以王欣瞄準的微信為例,無論是已經作古的「漂流瓶」還是同樣 LBS 社交的「附近的人」,都曾是冷啟動時的殺手鐧。 這對於如今的微信來講,並沒有技術壁壘。

對微信而言,實現起來僅僅是在發現頁加一個按鈕而已,背後則是覆蓋的 10 億的裝機量。

換言之,需要匿名交流場景,對效率的要求是極高的,這意味著微信/QQ有著天然優勢。心如火燎地捧著半天沒幾個人的馬桶,和到處都是人的微信/QQ,你選誰呢。

如果想得更遠一點,如果微信真的有了匿名社交。聊得來的話,隨口一句「加個微信吧」,這可能是殺手級的應用。

總之,匿名社交可能有戲,但分誰來做。

03

最後:如何定義圈子?

截止到完稿時,今天的第三場社交產品發布會還沒開始。從匿名社交的馬桶、到「專為年輕人打造」的多閃,其實我認為有一個本末倒置的地方。

做社交,定義圈子的不是產品,而是文化。

中國是個大市場,有極大的想像力。所以也不賴互聯網公司沒創意,扎堆兒做社交,誰都想複製當年騰訊以社交為根據地的打法。

但問題是,中國這個市場也足夠複雜。所以「專為年輕人打造」的產品其實完全找不到落腳點、莫說是 90 後與 95 後相差甚遠,哪怕是細化到同一個班級,也是你愛二次元,我看 NBA。

互聯網降低了獲取信息的難度,也解放了個體的發展方向。

所以,倒回去看過去一段時間一度表現不錯社交產品,比如一起唱歌的音遇、一起看電影的微光、亦或是以愛好共同點匹配的 soul……無不適將落腳點放在「文化認同」上。

顯然,打敗微信的,不會是下一個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黑馬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卡耐基」親授高情商溝通課:教你五分鐘打動人心,收穫人脈……
快手正在進行新一輪10億美元的融資,投後估值在180億美元

TAG:i黑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