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些人想把世界最重、最大的書挪個地方,費半天勁現在是這結果

這些人想把世界最重、最大的書挪個地方,費半天勁現在是這結果

作者:M·辰

寫本文之前,我特意去查了下有關「書」的概念。

書:帶有文字和圖畫的紙張的集合(裝訂成冊)。也就是說,書的一個重要元素是——紙質的。

然鵝,我們今天要說的這本書卻是用石頭刻成的,並且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書。

那麼,是誰刻制了這樣一本書?他為什麼要刻石質書?這本書有什麼實際意義?

今天,我們就將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去對這本石刻書的前世今生做一個實地的探訪。GO!(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作品

它是本什麼樣的書

首先說,這「本」石刻的書是一套經書,它包括了中國古代儒家的十二部經典:《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以及《爾雅》。

上述十二部經典被刻在了114塊、高兩米余的碑石上,雙面刻,共計228面(頁),650252個字,因刻成於唐文宗開成二年,史稱「《開成石經》」(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作品)。

(《開成石經》局部,唐代)

為什麼要刻《開成石經》?

唐朝時期,文風盛行,人人心裡都懷著一份詩和遠方,心向科舉中第、金榜題名者眾多,故而儒家經典供不應求。由於唐代印刷術並不發達,士子們只能以傳抄的方式抄寫經典,但是這樣的抄錄形式很容易造成筆誤與缺漏,進而以錯傳錯,影響了科舉考試的公正性。因此宰相鄭覃向唐文宗奏請刊刻石經以便正誤經典,得到文宗的御肯。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開工刊刻石經,完成於開成二年,歷經四年。石經刻成後被立於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內,作為經典之權威範本供讀者閱讀與校勘

《開成石經》刊成後,時間已進入到了晚唐。晚唐的長安風雨飄搖、紛爭不斷,《開成石經》也隨之岌岌可危。至唐末,京兆尹(官位)韓建將軍面對燒掠毀失的長安城,決定縮建長安新城。而原國子監務本坊所在地則被劃於新城之外,《開成石經》也因此被棄於荒郊殘垣。之後,《開成石經》被有識之士遷置於文宣王廟內。

文宣王廟地勢低洼,周邊環境惡劣,遇風雨雷電等惡劣氣候,廟內多有積水,土質濕軟,一些經石紛紛倒地或浸漬於水中,碑體與文字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

面對文化被毀滅的慘狀,一些文人學者產生了拯救文化、集藏碑石的強烈願望。終於,在1087年,在眾位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下,《開成石經》等一批重要碑石被移入到了「府學之北墉」(即碑林博物館現址)。在這裡,它一駐就是900餘年,直到今天。

也正是《開成石經》、《石台孝經》等一批著名唐代碑石的遷入,才有了「碑林」的形成,並因此有了後續文化史上大規模的集藏碑石的活動,從而造就了「西安碑林」,使它成為中國最大的碑石博物館和書法藝術的寶庫。

自1087年入駐碑林就再也沒挪窩的《開成石經》最近可能要搬新家了。在搬與不搬的問題上有關專家、學者爭得不可開交:

贊成派:現在的展陳方式過於密集,抗震、減震能力差……室內四季溫差過大,保存條件差……展室面積小,高峰時期室內擁擠,文物安全隱患大……因此,應該搬到更安全之處。

反對派:歷史上遷移碑石所造成的無法彌補的悲劇不能再重演!例:1907年,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從西郊移往碑林時,碑左側下部的「華」字被損;1956年,東漢名碑《曹全碑》在移往碑林過程中磕損了「老」和「離」兩個字,等等。另,《開成石經》當初在格式上因考慮到製作拓本的需要,在排刊、欄與欄之間、兩石之間的間隔都是有講究的,一旦某一部位毀損將導致閱讀上的困擾……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歷史上大規模刊刻儒家經典約計七次,除清代《乾隆石經》因刊刻時代較晚而保存完好外,其餘五種都基本毀失,唯此唐《開成石經》保存的最好,其文字與文本的價值非乾隆石經所能比……它因此而成為國之瑰寶。

總之,贊成者與反對者都有著各自的理由。小夥伴們,你們是啥個意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遍世界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農民打井挖出奇物引中央重視,深入發掘驚現世界第八大奇蹟
秦兵馬俑地下指揮中心,眾兵俑像被割韭菜一樣砍了頭,誰幹的?

TAG:走遍世界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