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軾和他的英雄主義

蘇軾和他的英雄主義

蘇軾和他的英雄主義

文丨《那些年》悅悅

烏台詩案,讓蘇軾從京城的風光無限墜落到黃州這個蕭索之地。貶途風餐露宿,流放之地困苦,蘇軾不得不從書房走上田壘,從大學士變成了老農夫。當所有人以為他要被排山倒海的苦難壓倒的時候,他卻用無可救藥的樂天達觀在最困苦的生活中完成了自我和解、領悟、超越和升華。

他依舊敏感,所以捕捉到了生活夾縫裡無處不在的快樂;他依舊自信,所以使盡渾身解數,用瑣碎的快樂去化解命運的戲謔。當他脫去朝服,他的身份反而多了起來,成了那個時代頭銜最多的斜杠中年,他是詞人、老農、吃貨、建築師、釀酒師、生活家……


寫詞的老農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剛剛經歷了牢獄之災的蘇軾風塵僕僕到了黃州,暫居定慧院。在寺廟的竹林濤聲中,蘇軾睡下,孤獨、恐懼、心理落差交替在夢中纏繞。但是很快,從夢中驟醒的蘇軾發現眼前一片前所未有的遼闊。

因為被貶,蘇軾的俸祿只有一點微薄的實物配給,要養活一大家人,想盡辦法也只能維持溫飽。發現積蓄勉強只夠一年用時,蘇軾卻說:錢用完了再說,不必為此煩惱。

朋友馬夢得向官府申請了一塊廢舊營地,讓蘇軾開荒耕種。從此,蘇軾穿上農人衣裳,擼起袖子種稻養魚,打理果園菜畦。荒地漸漸生機盎然,家中日子也好過起來。蘇軾將此地取名為「東坡」,自稱東坡居士。

蘇軾和他的英雄主義

握筆的手拿上了禾鋤扁擔,頭上的儒冠讓位給了斗笠,終日的體力勞動讓蘇東坡踏踏實實地順應日升日落,春種秋收。鬱積心中的愁苦和不忿竟然也風輕雲淡起來。他在田間地頭和鄉親打成一片。守城士卒知道眼前這位被日頭曬得黝黑的老農是個大文豪,時不時和他開幾句玩笑。給朋友的信中,他講到「自喜漸不為人識」。從名震天下,到能夠因「不為人識」而自喜,蘇軾完成了心理上的蛻變。

為了生計奔忙之餘,蘇軾不忘開展旅遊業務,他和友人結伴遊覽風景名勝,寫下了許多佳篇名作。在山水之間,他繼續著自我反思。在長江邊上的赤壁,在皎潔的月下,他靜觀歷史沉浮,感嘆人生如夢,揮毫寫下了《赤壁賦》和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和他的英雄主義

蘇軾從紙筆之間的方寸之地走到了世界的廣袤無垠之中,從朝堂的囂鬧紛爭走向了江湖的平淡安靜,被壓抑的自我終於得到了釋放,他面對困難更加達觀,面對貧窮更加淡然。於是他樂此不疲地開始解鎖自己的新身份新技能。這個寶藏一樣的男人終究是藏不住了!


北宋第一美食博主

離開朝堂,蘇軾便摩拳擦掌地準備在美食事業上大展宏圖了。他自笑「平生為口忙」。在美食上的超人味覺和獨到見解,再配上無敵的美食文案,讓他迅速崛起成為第一美食博主。蘇軾對美食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即使生活困苦,食材有限,他也能變著法的玩兒出花樣來。

蘇軾和他的英雄主義

初到偏遠的黃州,他沒抱怨,卻急急寫下「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宣告江里的肥魚,山間的嫩筍,我蘇軾來啦!

他打趣說「無竹使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對肉的熱愛讓他發明了一道千古名菜。在黃州時,當地人無論貧富都不吃豬肉,因而豬肉十分便宜。於是囊中羞澀的蘇軾把豬肉買回家,精心研究吃法,還順手寫下《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按照此法做出來的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膩,真真香氣環繞千年。如此美味,蘇東坡自然不肯私藏,於是不光當地百姓有了口福,我們這些後人也多了一道下飯神菜。之後他又做了東坡魚、東坡湯,大概只要他願意,開一桌東坡全席也不在話下。

蘇軾和他的英雄主義

在惠州時,蘇軾身上的錢只夠買別人不要的羊脊骨。他把骨頭買回家,煮熟,用熱酒浸泡,撒上鹽,放在火上燒烤,用竹籤把骨頭縫裡的羊肉仔仔細細剔出來吃。在給蘇轍的信中,他沾沾自喜地把自己的「獨門秘籍」細細寫下。末了不忘調侃到,他這麼做讓一邊等著啃骨頭的狗都不高興了。在這裡,蘇軾吃到了滋味「果中無比」的荔枝,他像小孩子第一次吃糖果一樣歡呼雀躍,於是有了那句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感嘆。在給兒子的信中,他煞有介事地囑咐說千萬別讓陷害他的人知道有荔枝這等好物,生怕他們會跑過來跟他搶。

即使沒有肉,他也不肯讓吃這件事失去滋味。被貶到海南,只能用野菜野果充饑時,他寫下《菜羹賦》,說:「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醬,而有自然之味。」很快,生蚝消解了這個老餮的心中委屈。他將蚝肉放入漿水、酒中燉煮或在火上烤熟,邊吃邊感嘆說「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蘇軾和他的英雄主義

文人和酒大都形影不離。因為饞,蘇軾解鎖了釀酒技能。密州時,蘇東坡曾「用土米作酒」,但「皆無味」。黃州時,技術有所長進,他把東坡出產的糧食拿去釀酒,釀出的酒時清時濁,他都照喝不誤,直言「酒勿嫌濁,人當取醇」。自己摸索難得其道,他還向道士楊士昌討教釀酒之法。他一直沒有停止過嘗試:在潁州,他釀過天門冬酒;在定州,他釀過松子酒;在惠州,為除瘴氣,他釀過桂酒;在海南,為了去三屍蟲,他釀了天門冬酒……

蘇東坡用自己釀的酒招待客人,因為客人往來太多,飲酒量大,有時酒沒了,去取米釀酒,才發現米也沒了。據說有人喝了他釀的蜜酒竟然腹瀉不止。後來有人問其子蘇軾釀酒的方法,二子大笑說父親只是喜歡試驗罷了。


不會蓋房子的廚子不是大文豪

蘇軾一生顛沛流離,但每到一處,他都會樂此不疲地為自己修建舒適的房子。雖然他從不能決定自己的去向,但是卻總能夠找到此心安處。

蘇軾和他的英雄主義

在黃州,他蓋了五間瓦房。瓦房在二月的大雪紛飛中竣工,牆上畫有雪中寒林,得名 「雪堂」。他又在東坡農場的山頂建了三間房子,可俯視茅亭,亭下就是 「雪堂」。周圍有高柳、水井、稻田、麥田、桑林、菜圃、果園環繞。他從鄰居友人處討要茶樹花種,認認真真種植打理,安然自在,好不快活:「有屋五間,果菜十數畦,桑百餘本,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也。」 然而好景不長,他剛向朋友討要了幾棵橘子樹苗,就接到了皇帝聖旨:由黃州調到汝州。

紹聖元年(1094年),蘇東坡被貶到惠州。他暫住官舍中,決定要以惠州為家。新房建在河東小山頂上,幾乎花光了他的所有積蓄。這棟房子的建造歷時近一年,共二十間,十分精緻。蘇東坡稱之為「白鶴居」,後人稱為「朝雲堂」。北望可以看到河流風光,遠眺可見羅浮山脈。房子南邊的空地上,蘇東坡種上託人尋來的橘子樹、柚子樹、荔枝樹、楊梅樹、枇杷樹、梔子樹和檜樹,他再三叮囑要找中等的樹,因為他年紀已大,不能等小樹長大,大樹又不易移植。

新房落成約兩個月後,他又被貶謫到海南島。儋州「食無肉,病無葯,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但他仍然心情平靜地接受這一切。在城南的椰子林,他又開始建房子,當地的居民都來幫他。和之前的房子相比,這房子實在簡陋。因為房子後面是檳榔林,他將新居命名為「檳榔庵」。夜裡躺在床上,能聽見黎民獵鹿的聲音。有時會有獵人以鹿肉相贈。在這裡,他和兒子「相對如兩苦行僧」,也是在這裡,他編成《東坡志林》,為《尚書》作注,指導蘇過學習繪畫。

蘇軾和他的英雄主義

蘇軾始終希望可以有個終老之地,所以每到一處,他都願意將其認作故鄉。不惜耗費所有積蓄精心建造夢想家園。雖然難逃顛沛命運,但是在他強大的內心深處,他嚮往的家園是一直存在的,那是雪堂的樣子,有白鶴居的神采,也有檳榔庵的影子。


養生達人

如果穿越到現代,蘇軾一定是紅棗枸杞保溫杯不離身的養生達人。

蘇軾養生,講究「和」「安」,即平和自然,順應規律。養生,首先是養性情。在大學士、老農、美食博主、建築師等身份之間自由切換的蘇軾已經身先示範了怎樣在風急雨大時閑庭信步。在身體力行上,他也是實踐了各種養生妙法。

蘇軾對茶一往情深,他認為茶清雅、閑適,可以解除煩惱,使人心情舒暢。所以,他不僅煎茶、磨茶,還親自種茶、採茶,有時候為了飲一盞好茶,甚至不惜在大半夜去臨江取水。

蘇軾和他的英雄主義

蘇轍自幼身有微恙。再見面時,蘇軾看到弟弟元氣煥發。蘇轍說是因為修練瑜伽氣功和定力的緣故。到了黃州,蘇軾在一家道士觀里深居不出,專心練習打坐和道家的辟穀、氣功。蘇軾還自設煉丹房,給武昌太守寫信請教煉硃砂的方子。

按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的說法,蘇軾也是一個瑜伽愛好者,他精確計算呼吸周期,練習精神高度集中,以此獲得身體的健康和心靈的寧靜。

蘇軾和他的英雄主義

在海南,他創造出一套養生保健的方法 「謫居三適」: 「旦起理髮」 「午窗坐睡」 「夜卧濯足」,梳頭、午睡、泡腳,完全就是我們養生的樣子。

半夜餓了怎麼辦?夜宵是萬萬吃不得的!他聽從吳復古的勸說,喝下白粥,說:「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尤不可說!尤不可說!」

在《養生》中,好酒好肉的他規定了自己的飲食標準:「從今以後,我每頓飯不超過一爵酒,一種肉食。」請吃飯的朋友也得記住了!用著有效的古方,他也不忘轉發給別人:平安是福,不要熬夜,能腿兒著就不要坐車,餓了再吃飯,多吃蔬菜……

蘇軾和他的英雄主義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被現實圍困,蘇軾從未絕望,他笑納一切,所以能夠屢屢突圍。他確實是五千年來最懂生活的人,把一文不名的生活過出了身家億萬的品質,在困窘受難中仍然拔地而起、卓爾不群。顧城說:「人生可如蟻而美如神。」在不可捉摸的命運嘲弄中,蘇軾就是這樣別開生面,把「活著」充盈成了一場浩浩湯湯的人生盛宴,用人生的傳奇以饗後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些年 的精彩文章:

王安石:職場中,沒有最佳辯手
宋哲宗:警惕那些以愛為名的傷害

TAG: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