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辰:攝影的功夫在攝影之外

白辰:攝影的功夫在攝影之外

白辰

商業攝影師白辰善於使用中國傳統美術元素和大自然形象作為自己創作的視覺元素,他的作品中既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領悟,又有對大自然的無限敬仰,以攝影為載體將不同元素進行整合再造,讓人與自然、當下與傳統不斷融合,最終呈現出動人心弦、感人至深的畫面,一直是他的創作模式。

白辰1997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進修,從婚紗攝影機構到職業的人像攝影師,白辰一路憑藉著對攝影的執著和堅持,將人像攝影中的形與神兼收於鏡頭之中。2018年,白辰更是憑著系列人像作品摘得了第十二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為自己的商業攝影生涯更添了一筆濃墨重彩。在與本報記者范孜恆的對話中,白辰深入解讀了對人像攝影的理解和思考。

白辰攝影作品

訪談對話,這就開始

范孜恆:您的作品中有頗具張力的黑白人體、光影鮮明的黑白肖像,也有古典唯美的畫意作品,形式豐富但都傳達出了不同的畫面美感,您是如何定位這些的?

白辰:形式是畫面內容的直觀表現,形式承載與強化內容主題。攝影作品在表現不同題材時,形神應該是統一的。攝影不能像文學那樣用文字去描述,只能通過畫面來表達內容,所以在表現不同的內容時,攝影師首先應對題材的表現有準確的畫面定位,什麼樣的主題需要什麼樣的形式表達,才能強化視覺語言使主題突出,這些都要求攝影師對所拍攝題材有深入了解。

所以,先是定位,再是表達。表達過程也就是攝影過濾畫面的過程,減掉與內容無關的元素,使畫面簡潔,從而使主題突出,也就是張揚主題的過程。在表達與張揚的過程中,提煉畫面美感。

范孜恆:在您拍攝的敦煌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模特的造型借鑒於敦煌壁畫。在色彩表現上有著濃郁的油畫觀感,同時又有一些中國畫的常用元素,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元素非常融洽,毫無違和感。您是如何想到以敦煌題材來進行創作的?

白辰:藝術來源於生活,人們常說,攝影就是你讀過的書,聽過的音樂,欣賞過的繪畫等,確實是這樣的。上小學的時候,我在西安城牆邊看到過一幅敦煌壁畫,不長翅膀卻翱翔雲中,踏雲乘風靈秀脫俗,這個畫面在我的腦海里存了很多年。從事攝影工作後,我偶然在書店又看到了一本敦煌的人物油畫畫冊,倍感驚艷,當時瞬間有了強烈的拍攝衝動,想通過攝影來表現神話。後來,我查閱了很多資料,知道了飛天這個神話人物形象的歷史發展,了解到它所承載的文化典故,融合了西域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原文化,是象徵著美好歡樂生活的使者。這麼一個典型文化特徵卻從來沒有攝影師表現過,這更堅定了我的創作想法,後來就有了我開始長達半年多的創作籌備。

范孜恆:據我所知,飛天造型照片在拍攝時用到了威亞、煙霧,道具背景都是實景拍攝的。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一開始都以為是後期製作完成的,為什麼選擇實拍方式呢?

白辰:的確,這組照片基本都是實拍,後期只修掉了威亞繩和對畫面進行了一般調修,沒有進行畫面的添加合成,包括模特的服裝、飾品都是我和化妝師自己縫製。所有道具,也都是我自己用丙烯顏料重新上色,背景也是在電腦上製作好畫面後到布景廠訂製的。幾乎可以說,畫面出現的所有道具,我都重新上色及製作組合過,包括畫面中出現的蝴蝶、花瓣等,都是用魚線懸掛在背景前面的。

在我看來,後期只能是前期的有益補充,而不能代替前期的拍攝。前期拍攝時,所有的道具、人物及背景等如果能處於相同的光影氛圍中,拍攝出的畫面才會真實且有層次。後期合成,即便再能以假亂真,與前期拍攝的渾然天成還是會有差別的。其次還有一點,前期拍攝時營造出的真實氣氛,非常有益於模特和攝影師進入創作狀態,即所謂觸景生情。試想,模特站在一個空無一物的影棚里,你跟她說,你現在是仙女,我想這很為難模特。你想要模特表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你得助她入戲。

范孜恆:很多人拍照都特別注重「美顏」,有些人的後期照片和本人相差甚遠。作為職業的人像攝影師,您對這種後期方式有什麼看法?

白辰: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希望給別人留個好印象,「美顏」僅僅屬於娛樂攝影,無可厚非。但不同的攝影有不同的要求和作用。真正的美從來不是「讚譽」自己,一個真正強大的人,也無需通過「美化」自己博人眼球。所以,對這種後期方式的存在,我認為存在即是合理,而反映出來的現代人審美觀才是令人深思的。

范孜恆:如今,一些影樓的拍片都有固定的流程,雖能節省時間,但拍出來的照片卻千篇一律,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白辰:我個人並不認同這種現象,但這是一個客觀存在。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美,也有自己的性格和氣質,人像攝影應當是去挖掘個性美而不是流水線生產。

但這種現象的存在是商業的盈利需求,企業不盈利就無法支持運轉。舉例說,一個攝影師一天可以拍3個客人,而個性化拍攝可能只能拍一個,商家利潤減少,甚至難以為繼。為了追求品質就只能提高價格,保證企業運作。但問題又來了,顧客在選擇拍攝時,很多人還是先看價格。價位高了就沒市場,最後又只能降價打價格戰,價格戰開始後,自然也就回到流水化拍攝了。所以要改變這種現象,一要規範市場,比如不允許使用其他家樣照冒充本店拍攝,或者實行第三方質量監管等;二是要提高普通民眾對攝影的認知。攝影不是某種規範好的商品,擺在貨架上,質量和價格都一樣。拍得好不好,重要在攝影師、化妝師等技術人員,而藝術又是個虛擬的東西,只有變成了照片才是真實的產品。消費者要明白,要訂製化拍攝或者聘請不同級別的攝影師拍攝,價格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問題存在,但責任並不在單獨某一方。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人們對攝影的認知層次不同和市場不規範兩個方面。

范孜恆: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像攝影的三個重要因素是:模特,模特,模特」,很多人都覺著模特的樣貌決定了一張人像照片是否成功。您認為什麼是一幅好的人像攝影作品,攝影師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

白辰:我不贊同這樣的觀點。誠然,模特是人像攝影的載體,攝影師的思想和作品主題都需要模特來演繹,但是如果將作品的好壞完全依賴於模特,要攝影師做什麼?一幅好的人像作品,首先給人的的確是美感,但不一定全部是玻尿酸時代的美,美是具有多樣性的。清新是美,性感也是美;柔弱是美,陽剛也是美;笑靨如花是美,梨花帶雨也是美;線條是美,明眸善睞也是美。所以,好的人像攝影作品具備的美感應該是豐富的,多樣化的。其次,模特只是攝影師內在想法的反映,文如其人,攝影作品好不好,關鍵在攝影師,攝影師的審美與思想,決定了作品的美感與內涵。所以,好的人像作品首先是畫面具有美感,這個美感應該是豐富的、多樣化的。再者是內容上的思想性,藝術概論里對藝術作品有3個基本要求:認知作用、教育作用、愉悅作用。好的攝影作品也應該具備這3個基本要求,畫面讓讀者看了具有美感,作品內容讓讀者有共鳴,作品主題讓讀者有深思,有啟示。

攝影的功夫在攝影之外,如何提高審美水平,這個問題不是一個答案就可以解決的,而需要攝影師自己的長期積累。作為現代藝術的攝影,同時也是一門綜合藝術,它與其他的姊妹藝術,如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大量地涉獵其他藝術門類,從其他藝術中汲取營養,才能使自己的創作更具有豐富的靈感。拒絕吸收,必將僵化。但和其他藝術門類不同的,攝影又是一個高科技藝術,它與自然科學有著深刻的關聯。另外,對於拍攝人文紀實等,也需要對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有所了解,最後還包括我們個人的人生閱歷,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化和閱歷是我們對世界認知的深度,也是我們提高藝術審美的唯一途徑。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9年·第3期·2版

攝影:白辰

採訪:范孜恆

編輯:唐瑜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集超遠攝和微距於一身的佳能PowerShot SX70 HS
「中外對著拍」12月7日北京巡展!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