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0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農民積極性,生產力蹭蹭往上漲

20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農民積極性,生產力蹭蹭往上漲

新中國成立之後,很多事情都處於一個摸索的階段,於是在全國開始了原先許諾的社會主義國家,每天大家都是在吃大鍋飯,干著的都是同樣的工作,但是漸漸地這種制度的劣根性就顯示出來了,百姓會因身上的劣根性,最終出現了很多問題,最後還是小崗村的創舉挽救了當時的局面。

包產到戶是我國成立之後,在農村發生的最為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將農民的幹勁全都調動起來了,最終在1979年年底的時候,小崗村終於獲得了有史以來的大豐收,全隊糧食產量達到13多斤,相當於五年間糧食的總和,油料生產將近四萬斤,實現了二十年產量的總和,全隊貢獻出的公糧有三萬斤,實現了國家任務的十倍,重點是當大家都窮的叮噹響的時候,他們實現了人均收入四百元。

之後就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村的生產力不斷的提升,在1979年四川的糧食生產總量到達了640億斤,比原先多生產了40億斤,之後全多各省的生產大隊都在實行包產到戶,當年的就成了我國的高產年。在大包干推廣了多年之後,農民的幹勁算是全面被調動起來了,一下子就解決了全國人口的吃飯問題,我國的貧困人口也在逐年下降,相關專家學者更是覺得這是世界性的脫貧奇蹟。

但是這樣的改進也不代表沒有任何約束的瞎干,這些改進還是要有相關的制約的。首先第一點就是生產資料所有權要和經營權分來,實現了理論上的創新,就像是大包干在堅持土地資料歸於集體的前提之下,農民也要自主的使用土地,這一點更加激發起來了農民的鬥志。第二個就是體制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面達到了讓農民自己的自負盈虧,一方面時刻提醒農民要有自主意識,另一方面也是要解開多年的束縛,實現了宏觀統一的經營管理方式。

第三點就是要將其按勞分配當做主體,引導其走向市場。要是這樣做的話,生產的質量就成了唯一考察的標準,打破了原先的平均主義,甚至做到了將集體的留下,將國家的上繳,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雖然大包干不是一種常態,因為僅僅幾年之後就消逝了,但是它出現的時間剛剛好,幫助了我國農村的轉型。實現了全國想要富裕的願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布讀三國 的精彩文章:

西方發明的一種手術,早期堪比殺雞取卵,現在卻給女性帶來福音
川島芳子用自己當交易籌碼,成功殺死張作霖,被捕後卻神奇逃脫

TAG:阿布讀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