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聖者龍樹造-大智度初序品中緣起義釋論第一——《大智度論》

聖者龍樹造-大智度初序品中緣起義釋論第一——《大智度論》

聖者龍樹造-大智度初序品中緣起義釋論第一——《大智度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智度初序品中緣起義釋論第一(卷第一)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智度大道佛從來, 智度大海佛窮盡,

智度相義佛無礙, 稽首智度無等佛。

有無二見滅無餘, 諸法實相佛所說,

常住不壞凈煩惱, 稽首佛所尊重法。

聖眾大海行福田, 學無學人以莊嚴,

後有愛種永已盡, 我所既滅根亦除;

已舍世間諸事業, 種種功德所住處,

一切眾中最為上, 稽首真凈大德僧。

一心恭敬三寶已, 及諸救世彌勒等;

智慧第一舍利弗, 無諍空行須菩提。

我今如力欲演說, 大智彼岸實相義,

願諸大德聖智人, 一心善順聽我說!

問曰:

佛以何因緣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諸佛法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自發言,譬如須彌山王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動。今有何等大因緣故,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答曰:

佛於三藏中,廣引種種諸喻,為聲聞說法,不說菩薩道。唯《中阿含.本末經》中,佛記彌勒菩薩「汝當來世,當得作佛,號字彌勒」,亦不說種種菩薩行。佛今欲為彌勒等廣說諸菩薩行,是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菩薩修念佛三昧,佛為彼等欲令於此三昧得增益故說《般若波羅蜜經》。如《般若波羅蜜.初品》中說:「佛現神足,放金色光明,遍照十方恆河沙等世界,示現大身,清凈光明,種種妙色滿虛空中。佛在眾中,端正殊妙,無能及者。譬如須彌山王,處於大海。」諸菩薩見佛神變,於念佛三昧倍復增益,以是事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菩薩初生時,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四顧觀察,作師子吼而說偈言:

「我生胎分盡, 是最末後身;

我已得解脫, 當復度眾生。」

作是誓已,身漸長大,欲舍親屬,出家修無上道。中夜起觀,見諸伎直、后妃婇女,狀若臭屍。即命車匿,令被白馬,夜半逾城,行十二由旬,到跋伽婆仙人所住林中,以刀剃髮,以上妙寶衣,貿粗布僧伽梨。於泥連禪河側,六年苦行,日食一麻,或食一米等,而自念言:「是處非道!」爾時,菩薩舍苦行處,到菩提樹下,坐金剛處。魔王將十八億萬眾來壞菩薩,菩薩以智慧功德力故,降魔眾已,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時三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式棄,及色界諸天等,釋提桓因及欲界諸天等,並四天王,皆詣佛所,勸請世尊初轉法輪;亦是菩薩念本所願,及大慈大悲故,受請說法。諸法甚深者,般若波羅蜜是。以是故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人疑佛不得一切智。所以者何?諸法無量無數,云何一人能知一切法?佛住般若波羅蜜實相清凈如虛空,無量無數法中,自發誠言:「我是一切智人。」欲斷一切眾生疑,以是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眾生應得度者,以佛大功德智慧無量,難知難解故,為惡師所惑,心沒邪法,不入正道。為是輩人,起大慈心,以大悲手授之,令入佛道;是故自現最妙功德,出大神力。如《般若波羅蜜.初品》中說:「佛入三昧王三昧,從三昧起,以天眼觀十方世界,舉身毛孔皆笑,從其足下千輻輪相,放六百千萬億種種色光明,從足指上至肉髻,處處各放六百千萬億種種色光明,普照十方無量無數如恆沙等諸佛世界,皆令大明。」佛從三昧起,欲宣示一切諸法實相,斷一切眾生疑結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惡邪人,懷嫉妒意,誹謗言:「佛智慧不出於人,但以幻術惑世。」斷彼貢高邪慢意故,現無量神力、無量智慧力,於《般若波羅蜜》中,自說:「我神德無量,三界特尊,為一切覆護。若一發惡念,獲罪無量;一發凈信,受人天樂,必得涅槃果。」

複次,欲令人信受法故,言:「我是大師,有十力、四無所畏,安立聖主住處,心得自在,能師子吼,轉妙法輪,於一切世界最尊最上。」

複次,佛世尊欲令眾生歡喜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言:「汝等應生大喜!何以故?一切眾生入邪見網,為異學惡師所惑,我於一切惡師邪網中得出。十力大師,難可值見,汝今已遇,我隨時開發三十七品等諸深法藏,恣汝採取。」

複次,一切眾生為結使病所煩惱,無始生死已來,無人能治此病者,常為外道惡師所誤。我今出世為大醫王,集諸法葯,汝等當服。是故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有人念言:「佛與人同,亦有生死,實受饑渴、寒熱、老病苦。」佛欲斷彼意故,說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示言:「我身不可思議,梵天王等諸天祖父,於恆河沙等劫中,欲思量我身、尋究我聲,不能測度,況我智慧三昧?」如偈說:

「諸法實相中, 諸梵天王等,

一切天地主, 迷惑不能了!

此法甚深妙, 無能測量者,

佛出悉開解, 其明如日照。」

又如佛初轉法輪時,應時菩薩從他方來,欲量佛身,上過虛空無量佛剎,至華上佛世界,見佛身如故,菩薩說言:

「虛空無有邊, 佛功德亦爾;

設欲量其身, 唐勞不能盡!

上過虛空界, 無量諸佛土,

見釋師子身, 如故而不異!

佛身如金山, 演出大光明,

相好自莊嚴, 猶如春華敷。」

如佛身無量,光明、音響亦復無量,戒、定、慧等諸佛功德皆悉無量。如《密跡經》中三密,此中應廣說。

複次,佛初生時,墮地行七步,口自發言,言竟便默,如諸嬰孩,不行不語,乳餔三歲,諸母養育,漸次長大。然佛身無數,過諸世間,為眾生故,現如凡人。凡人生時,身分諸根及其意識未成就故,身四威儀:坐、卧、行、住,言談語默,種種人法,皆悉未了;日月歲過,漸漸習學,能具人法。今佛云何生便能語能行,後更不能?以此致怪!但為此故,以方便力,現行人法,如人威儀,令諸眾生信於深法。若菩薩生時,便能行能語,世人當作是念:「今見此人,世未曾有,必是天、龍、鬼、神,其所學法,必非我等所及。何以故?我等生死肉身,為結使業所牽,不得自在。如此深法,誰能及之?」以此自絕,不得成賢聖法器。為是人故,於嵐毗尼園中生。雖即能至菩提樹下成佛,以方便力故,而現作孩童、幼小、年少、成人;於諸時中次第而受嬉戲、術藝、服御、五欲,具足人法。後漸見老、病、死苦,生厭患心,於夜中半,逾城出家,到郁特伽阿羅洛仙人所,現作弟子而不行其法。雖常用神通,自念宿命,迦葉佛時持戒行道,而今現修苦行六年求道。菩薩雖主三千大千世界,而現破魔軍,成無上道。隨順世法故,現是眾變。今於《般若波羅蜜》中現大神通智慧力故,諸人當知佛身無數,過諸世間。

複次,有人應可度者,或墮二邊;或以無智故,但求身樂;或有為道故,修著苦行。如是人等,於第一義中,失涅槃正道。佛欲拔此二邊,令入中道,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分別生身、法身供養果報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如〈舍利塔品〉中說。

複次,欲說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相故說。又為魔幻、魔事故說。

複次,為當來世人,供養般若波羅蜜因緣故;又欲授三乘記別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如佛告阿難:「我涅槃後,此般若波羅蜜當至南方,從南方至西方,後五百歲中當至北方。是中多有信法善男子、善女人,種種華香、瓔珞、幢幡、伎樂、燈明、珍寶,以財物供養。若自書,若教人書,若讀誦、聽說,正憶念、修行,以法供養。是人以是因緣故,受種種世間樂;末後得三乘,入無餘涅槃。」如是等觀諸品中因緣事故,說《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佛欲說第一義悉檀〔悉檀:成就;遍施〕相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實,有以各各為人悉檀故實,有以對治悉檀故實,有以第一義悉檀故實。

有世界者,有法從因緣和合故有,無別性。譬如車,轅、軸、輻、輞等和合故有,無別車。人亦如是,五眾和合故有,無別人。

若無世界悉檀者,佛是實語人,云何言「我以清凈天眼,見諸眾生隨善惡業死此生彼受果報;善業者生天人中,惡業者墮三惡道」?

複次,經言:「一人出世,多人蒙慶,福樂饒益,佛世尊也。」

如《法句》中說:「神自能救神,他人安能救!神自行善智,是最能自救。」

如《瓶沙王迎經》中佛說:「凡人不聞法,凡人著於我。」

又《佛二夜經》中說:「佛初得道夜,至般涅槃夜,是二夜中間所說經教,一切皆實不顛倒。」

若實無人者,佛云何言「我天眼見眾生」?是故當知有人者,世界悉檀,故非是第一義悉檀。

問曰:

第一悉檀是真實,實故名第一,余者不應實。

答曰:

不然!是四悉檀各各有實,如如、法性、實際,世界悉檀故無,第一義悉檀故有。人等亦如是,世界悉檀故有,第一義悉檀故無。所以者何?人五眾因緣有故有是人等。譬如乳,色、香、味、觸因緣有故有是乳;若乳實無,乳因緣亦應無。今乳因緣實有故,乳亦應有;非如一人第二頭、第三手,無因緣而有假名。如是等相,名為世界悉檀。

云何各各為人悉檀者?觀人心行而為說法,於一事中,或聽或不聽。

如經中所說:「雜報業故,雜生世間,得雜觸、雜受。」

更有《破群那經》中說:「無人得觸,無人得受。」

問曰:

此二經云何通?

答曰:

以有人疑後世,不信罪福,作不善行,墮斷滅見;欲斷彼疑,舍彼惡行,欲拔彼斷見,是故說雜生世間、雜觸、雜受。是破群那計有我有神,墮計常中。破群那問佛言:「大德!誰受?」若佛說「某甲某甲受」,便墮計常中,其人我見倍復牢固,不可移轉,以是故不說有受者、觸者。如是等相,是名各各為人悉檀。

對治悉檀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

譬如重、熱、膩、酢、咸藥草飲食等,於風病中名為葯,於余病非葯;若輕、冷、甘、苦、澀藥草飲食等,於熱病名為葯,於余病非葯;若輕、辛、苦、澀、熱藥草飲食等,於冷病中名為葯,於余病非葯。

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

不凈觀思惟,於貪慾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觀身過失,名不凈觀;若瞋恚人觀過失者,則增益瞋恚火故。

思惟慈心,於瞋恚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貪慾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慈心於眾生中求好事、觀功德;若貪慾人求好事、觀功德者,則增益貪慾故。

因緣觀法,於愚痴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貪慾、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觀故生邪見,邪見即是愚痴。

問曰:

如佛法中說十二因緣甚深,如說:「佛告阿難:『是因緣法甚深,難見難解,難覺難觀,細心巧慧人乃能解。』」愚痴人於淺近法,猶尚難解,何況甚深因緣?今云何言「愚痴人應觀因緣法」?

答曰:

愚痴人者,非謂如牛羊等愚痴;是人慾求實道,邪心觀故,生種種邪見。如是愚痴人,當觀因緣,是名為善對治法。若行瞋恚、淫慾人,欲求樂、欲惱他,於此人中,非善非對治法;不凈、慈心思惟,是二人中,是善是對治法。何以故?是二觀能拔瞋恚、貪慾毒刺故。

複次,著常顛倒眾生,不知諸法相似相續有;如是人觀無常,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何以故?一切諸法自性空故。如說偈言:

「無常見有常, 是名為顛倒;

空中無無常, 何處見有常?」

問曰:

一切有為法,皆無常相應,是第一義,云何言無常非實?所以者何?一切有為法,生、住、滅相,前生、次住、後滅故,云何言無常非實?

答曰:

有為法不應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實故。若諸法生、住、滅是有為相者,今「生」中亦應有三相,「生」是有為相故;如是一一處亦應有三相,是則無窮,住、滅亦如是。若諸生、住、滅各更無有生、住、滅者,不應名有為法。何以故?有為法相無故。以是故,諸法無常,非第一義。

複次,若一切實性無常,則無行業報。何以故?無常名生滅失故,譬如腐種子不生果。如是則無行業,無行業云何有果報?今一切賢聖法有果報,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應言無。以是故,諸法非無常性。如是等無量因緣說,不得言諸法無常性。

一切有為法無常,苦、無我等亦如是。

如是等相,名為對治悉檀。

第一義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論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可破,不可散。上於三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皆通。

問曰:

云何通?

答曰:

所謂通者,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不可勝。何以故?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議,諸餘悉檀,皆可破故。如《眾義經》中所說偈:

「各各自依見, 戲論起諍競;

若能知彼非, 是為知正見。

不肯受他法, 是名愚痴人,

作是論議者, 真是愚痴人。

若依自是見, 而生諸戲論,

若此是凈智, 無非凈智者。」

此三偈中,佛說第一義悉檀相。

所謂世間眾生自依見、自依法、自依論議而生諍競;戲論即諍競本,戲論依諸見生。如說偈言:

「有受法故有諸論, 若無有受何所論?

有受無受諸見等, 是人於此悉已除。」

行者能如實知此者,於一切法、一切戲論,不受不著,不見是實,不共諍競,能知佛法甘露味。若不爾者,則謗法。

若不受他法,不知不取,是無智人。若爾者,應一切論議人皆無智。何以故?各各不相受法故。所謂有人自謂法第一義凈,餘人妄語不凈。

譬如世間治法,故治法者,刑罰殺戮,種種不凈,世間人信受行之,以為真凈;於余出家善聖人中,是最為不凈。

外道出家人法,五熱中一腳立、拔髮等,尼犍子〔尼犍子:尼犍。六大外道之一。尼犍為苦行外道之通名,譯曰離系〕輩以為妙慧,餘人說此為痴法。如是等種種外道出家、白衣婆羅門法,各各自以為好,余皆妄語。

是佛法中亦有犢子比丘說:「如四大〔四大:地、水、火、風〕和合有眼法,如是五眾〔五眾:即色、受、想、行、識。五蘊之舊譯,舊譯曰五隱,五眾。眾為和集之義。〕和合有人法。」

《犢子阿毗曇》中說:「五眾不離人,人不離五眾,不可說五眾是人、離五眾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說法藏中所攝。」

說一切有道人輩言:「神人,一切種、一切時、一切法門中求不可得,譬如兔角龜毛常無。複次十八界、十二入、五眾實有,而此中無人。」

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如是等一切論議師輩,自守其法,不受余法,此是實,余者妄語。若自受其法,自法供養,自法修行,他法不受、不供養,為作過失。

若以是為清凈得第一義利者,則一切無非清凈。何以故?彼一切皆自愛法故。

問曰:

若諸見皆有過失,第一義悉檀何者是?

答曰:

過一切語言道,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諸法實相,無初、無中、無後,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如摩訶衍〔摩訶衍:摩訶衍那的簡稱,華譯為大乘〕義偈中說:

「語言盡竟,心行亦訖;

不生不滅,法如涅槃。

說諸行處,名世界法;

說不行處,名第一義。

「一切實一切非實,及一切實亦非實,

一切非實非不實,是名諸法之實相。」

如是等處處經中說第一義悉檀。是義甚深,難見難解,佛欲說是義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欲令長爪梵志〔梵志:婆羅門四時期之一。又志求梵天之法者雲梵志。〕等大論議師於佛法中生信故,說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有梵志號名長爪,更有名先尼婆蹉衢多羅,更有名薩遮迦摩揵提等,是等閻浮提大論議師輩言:「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故,無有實法可信可恭敬者。」

如《舍利弗本末經》中說:

舍利弗舅摩訶俱絺羅,與姊舍利論議不如。俱絺羅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懷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爾,及生長大,當如之何?」思惟已,生憍慢心,為廣論議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國,始讀經書。諸人問言:「汝志何求?學習何經?」長爪答言:「十八種大經,盡欲讀之。」諸人語言:「盡汝壽命,猶不能知一,何況能盡?」長爪自念:「昔作憍慢,為姊所勝,今此諸人復見輕辱。」為是二事故,自作誓言:「我不剪爪,要讀十八種經書盡。」人見爪長,因號為長爪梵志。是人以種種經書智慧力,種種譏刺是法是非法、是應是不應、是實是不實、是有是無,破他論議。譬如大力狂象,搪揬蹴踏,無能制者。如是長爪梵志以論議力,摧伏諸論師已,還至摩伽陀國王舍城那羅聚落,至本生處,問人言:「我姊生子,今在何處?」有人語言:「汝姊子者,適生八歲,讀一切經書盡;至年十六,論議勝一切人。有釋種道人姓瞿曇〔瞿曇:舊稱瞿曇,俱譚具譚等。新稱喬答摩。釋種之姓,古來佛姓,稱瞿曇甘蔗,日種,釋迦,舍夷之五種。論其異同有諸說。出自:【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與作弟子。」長爪聞之,即起憍慢,生不信心而作是言:「如我姊子聰明如是,彼以何術,誘誑剃頭作弟子?」說是語已,直向佛所。

爾時,舍利弗初受戒半月,佛邊侍立,以扇扇佛。長爪梵志見佛,問訊訖,一面坐,作是念:「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一切執可轉,是中何者是諸法實相?何者是第一義?何者性?何者相?不顛倒?」如是思惟,譬如大海水中,欲盡其涯底,求之既久,不得一法實可以入心者。「彼以何論議道而得我姊子?」作是思惟已,而語佛言:「瞿曇!我一切法不受。」

佛問長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見受不?」佛所質義,汝已飲邪見毒,今出是毒氣,言:「一切法不受,是見汝受不?」

爾時,長爪梵志如好馬見鞭影即覺,便著正道;長爪梵志亦如是,得佛語鞭影入心,即棄捐貢高,慚愧低頭,如是思惟:「佛置我著二處負門中:若我說『是見我受』,是負處門粗,故多人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受是見』?此是現前妄語,是粗負處門,多人所知。第二負處門細,我欲受之,以不多人知故。」作是念已,答佛言:「瞿曇!一切法不受,是見亦不受。」

佛語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見亦不受,則無所受,與眾人無異,何用自高而生憍慢?」如是,長爪梵志不能得答,自知墮負處,即於佛一切智中起恭敬,生信心,自思惟:「我墮負處,世尊不彰我負,不言是非,不以為意。佛心柔濡,第一清凈;一切語論處滅,得大甚深法,是可恭敬處,心凈第一。」

佛說法斷其邪見故,即於坐處得遠塵離垢,諸法中得法眼凈。時,舍利弗聞是語,得阿羅漢。是長爪梵志出家作沙門,得大力阿羅漢。

若長爪梵志不聞般若波羅蜜氣分,離四句第一義相應法,小信尚不得,何況得出家道果?佛欲導引如是等大論議師利根人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諸佛有二種說法:一者、觀人心隨可度者,二者、觀諸法相。今佛欲說諸法實相故,說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如說〈相不相品〉中,諸天子問佛:「是般若波羅蜜甚深,云何作相?」佛告諸天子:「空則是相,無相、無作相、無生滅相、無行之相,常不生、如性相、寂滅相等。」

複次,有二種說法:一者、諍處,二者、不諍處。諍處,如余經中說;今欲明無諍處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有相、無相,有物、無物,有依、無依,有對、無對,有上、無上,世界、非世界,亦如是。

問曰:

佛大慈悲心,但應說無諍法,何以說諍法?

答曰:

無諍法皆是無相,常寂滅不可說;今說布施等及無常、苦、空等諸法,皆為寂滅無戲論故說。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諍;鈍根者不知佛意,取相、著心故起諍。此般若波羅蜜,諸法畢竟空故,無諍處;若畢竟空可得、可諍者,不名畢竟空。是故,《般若波羅蜜經》名無諍處,有無二事皆寂滅故。

複次,余經中多以三種門說諸法,所謂善門、不善門、無記門;今欲說非善門、非不善門、非無記門諸法相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見諦斷法、思惟斷法、無斷法,可見有對、不可見有對、不可見無對,上、中、下法,小、大、無量法,如是等三法門亦如是。

複次,余經中說四念處,隨聲聞法門。於是比丘觀內身三十六物,除欲貪病;如是觀外身,觀內外身。今於四念處,欲以異門說般若波羅蜜。如所說:菩薩觀內身,於身不生覺觀,不得身,以無所得故。如是觀外身,觀內外身,於身不生覺觀,不得身,以無所得故。於身念處中觀身而不生身覺觀,是事甚難;三念處亦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禪、四諦等種種四法門亦如是。

複次,余經中佛說五眾,無常、苦、空、無我相;今於是五眾欲說異法門故,說《般若波羅蜜經》。如佛告須菩提:「菩薩若觀色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色無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受、想、行、識無常行,不行般若波羅蜜。」五受眾〔五受:憂、喜、苦、樂、舍。〕、五道〔五道:(名數)為有情往來之所,故曰道。有五處:一地獄道,二餓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

五天道。與五趣同。 出自:【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如是等種種五法門亦如是。

餘六、七、八等,乃至無量法門亦如是。

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說《般若波羅蜜》因緣亦無量無邊。是事廣故,今略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因緣起法竟。

聖者龍樹造-大智度初序品中緣起義釋論第一——《大智度論》

聖者龍樹造-大智度初序品中緣起義釋論第一——《大智度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楞嚴經》參習(201)
「妄盡情空,生滅心滅」——《金剛經》研習(53)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