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沈從文的「補白」生涯

沈從文的「補白」生涯

《歷史教學》創刊於1951年1月,是新中國成立後創刊最早的歷史學刊物,是國內最具權威性的歷史教學類雜誌。自創刊起,得到一大批學者的支持,郭沫若、范文瀾、陳垣、呂振羽、侯外廬、季羨林、翦伯贊、羅爾綱、雷海宗、鄭天挺、周一良、齊世榮等著名學者都為雜誌撰寫過稿件。刊物自創刊以來,除1966-1978年停刊外,一直連續出版。

新中國成立後,沈從文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從1953年開始,他的文物研究工作漸有起色,並開始頻繁發表相關文章。

資料草目

沈從文在1953年3月28日的日記中寫道:「為圖案系(藝術院校的一個系)一助教擬一百牡丹花紋圖案,故宮清明宋瓷中即可得四一種。可能還是近於多事,因教授先生都不要那麼多資料來教學,教學已廿卅年,一切都很覺得已足夠,多事可能對他們即是一種攪擾。」

就目前所知,這是他為別人提供研究資料草目最早的文字記錄。沈從文這類文章至少有數百篇,因隨寫隨送,多不留底稿,確切總量無從查考。《沈從文全集》中只收入各類型資料草目共18篇,均未發表過。那麼,沈從文發表過的這類短章有哪些呢?

筆者讀1954年的《歷史研究》雜誌,發現其9、10、11、12四期刊物中,有沈從文以「補白」形式發表的《封面圖案說明》,這種情況延續到1955年上半年的該刊6期刊物之中,共計有10篇。這些文章以簡短的說明文方式,體現著沈從文在這一時期對中國文物的研究心得。

「補白」作者

《歷史教學》雜誌社方面本著普及文物知識的目的,只將沈從文的文章以「補白」的方式刊印出來,所以目錄頁上有時署名有時不署名,文章刊印的位置也不固定。

比如1954年9月首先發表的《封面圖案說明》一文,刊於當期刊物封底,是對封面所印漢代青銅戈戟所刻鳥獸紋圖案的解說。而10月刊的說明文章則刊印於刊物正文第2頁,11月刊印於刊物正文第55頁,12月又刊印於正文第18頁……純屬「補白」性質。

雖然明知是「補白」文章,沈從文卻很珍惜這樣的發表機會,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儘可能在文章中提供縝密細緻的歷史考證與文化總結。每一篇「補白」文章,都展現著沈從文這一時期的精神風貌。

刊載於1955年4月刊的《封面圖案說明》,沈從文從一片唐代錦緞花紋談起,溯至漢代錦類生產歷史,又將這一紋飾與漢墓石刻花紋、唐代銅鏡花紋相聯繫,體現了其縝密精湛的文物研究心得。最後一段「文化總結」,卻又體現了他的「與時俱進」。他這樣總結道:「我們對於唐代絲織物的認識,花紋美術固然十分重要,但只是問題的一面……我們現在人都知道唐代藝術文化具有豐富的內容和複雜色彩,這個偉大的歷史時代,不是憑空而至的,也不是三五帝王將相可以作成的,主要還是社會生產在一定程度上的全面發展的結果,是萬千人民勞動的結果,出自萬千人民手中……」

1955年5月刊的《封面圖案說明》,沈從文從新近出土的河南白沙宋墓壁畫中,解讀出了階級壓迫的「微言大義」。他這樣分析說:「歷史進入北宋階段,在生產上的發展……無一不得到普遍而顯著的提高。但是,勞動生產者依然忍受著嚴重的剝削,過著極為痛苦的生活。例如這個墓主『趙大翁』,大致就是一個宗室地主,墓中除奏樂壁畫外,還有作親戚送禮的,作佃戶樣子送禮的。總之是反映宋代這種不勞而食的特權階級,生前以剝削人民勞動生產果實為生,死後還得消費他的佃戶一大筆財產。」

沈從文試圖從史學研究角度融入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之中,雖是「補白」文章,但已儘可能開始使用與當年時代特徵相符的措辭與史觀了。

工作轉變

然而,沈從文「補白」作者的待遇也並不長久。

1955年下半年的《歷史教學》雜誌,不再採用一期一換的文物圖片作封面圖案,而採用統一的紋飾,每期相同,僅以顏色差異來區分期數。從此,沈從文不必再做《封面圖案說明》這樣的文章,他的「補白」作者待遇也因之取消。但他的文物研究工作,還是得到了基本認可。

1955年,沈從文與人合編的文物圖案集《明錦》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這對他個人而言,已經算是一個莫大的認可了。次年1至2月間,他還出席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7月9日,應《人民日報》約稿,沈從文在副刊發表《天安門前》一文。11月,他參加全國政協組織的視察團赴湖南,併到湘西。返京後,他撰寫了《新湘行記》,被《旅行家》雜誌發表。同年,他還受聘為故宮博物院織綉研究組的兼職顧問。

在為《歷史教學》做「補白」期間,沈從文完成了從文字工作者到文物工作者的轉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羅昆禾:白求恩把手術刀傳給了他——憶我的老戰友潘世征
方雷: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歷史貢獻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