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崇禎那麼勤政,為何還會亡國?只因爹娘走得早,帝王教育沒跟上

崇禎那麼勤政,為何還會亡國?只因爹娘走得早,帝王教育沒跟上

明朝絕對是歷史上最可惜的一個王朝。在國都淪陷、皇帝上吊、儲君被一網打盡後,南方士人聯合各路農民起義軍,先後擁立三任皇親為帝。在三帝爭位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抗爭了四十多年,甚至數次險些翻盤。倘若崇禎不死,或遣送太子南返,以正統身份號令天下,即便不能恢復河山,最起碼也能與清軍劃江而治,成為東晉或南宋。可惜,大好中興之局毀於崇禎之手。

人們常說,危機意味著轉機。明朝雖然積重難返,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地步,但流寇肆虐和女真叩關未必不是進行整治換血的大好時機。倘若崇禎能抓住機會,借流賊和建奴之力大力整頓,明拉暗打,力爭直接控制地方,續命百十年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可惜事與願違,崇禎手忙腳亂一番神操作,硬是將還有一搏之力的明朝折騰得沒氣了。這事也不能怪崇禎,只能怪他輸在了起跑線上。

朱由校和朱由檢是一對苦命兄弟。他們的父親朱常洛是萬曆皇帝的庶子,自幼命運坎坷,又深陷國本之爭,歷經三大案,即位僅一月便喪命。萬曆在位時只顧尋歡作樂,無暇顧及皇孫的讀書問題,朱常洛又不受萬曆所喜,導致朱由校兄弟沒有接受應有的培養。朱由校即位時,文化程度很低,堪稱「文盲皇帝」。由於沒有文化,又不願任別人擺布,只好不懂裝懂,發布的詔令塗塗改改文理不通,鬧出了不少笑話。

朱常洛去世的時候崇禎才十歲,雖然在識文斷字上比哥哥強很多,甚至還能吟詩作賦,但在處理政務上也是欠缺很多,更遑論什麼帝王心術。平心而論,崇禎是個很有魄力的皇帝,想做什麼就大刀闊斧去做,可謂雷厲風行,殺伐果斷,有明君之姿。但是,魄力應該建立在經驗和學識的基礎上,否則就成了剛愎自用,反倒不如守成中庸之主。崇禎沒有接受過類似的帝王教育,因此在這上面吃了大虧。

說道帝王教育,一個優秀的帝王最起碼應該明白幾個道理:

一、對社會階級有清醒的認識,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一拉一打,分化對方;

二、不以好壞為絕對標準,懂得清濁平衡選用之術,抓大放小,不搞一刀切;

三、心要狠,手要穩,恩威並濟,不能過河拆橋。

他在魏忠賢問題上就犯了嚴重錯誤。倘若他深諳帝王平衡之術,斷然不會做下如此蠢事。對於國家來說,殺魏忠賢是有利的,但對於崇禎來說卻是百害而無一利。內廷的削弱,導致東林黨越來越囂張,皇權被架空,令不得出紫禁城。面對越來越窘迫的財政,崇禎先後支出不下四百萬內帑銀支援國庫,但還是架不住貪官們無休止的挖牆腳。倘若魏忠賢在,崇禎也不至於因籌餉而白了頭。說到底,魏忠賢還是殺錯了。

崇禎最後落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其實也怨不得朝臣,不是他們不忠心,實在是伴君如伴虎。如袁崇煥,只因經營遼東不利,五年時間未到就被活剮;如陳新甲,與清朝議和本是崇禎的主意,最後卻是陳新甲背鍋;如薛國觀,因提議向皇親國戚借款招致報復,崇禎不由分說將他殺了為勛貴們泄憤。孫承宗、盧象升、楊嗣昌、孫傳庭之死,背後無一不透著崇禎亂操作的影子。

久而久之,朝臣們漸漸明白了:誰幹活誰挨罵,誰干臟活誰挨刀。人總是趨利避害的,不能要求人人都做忠節孤臣,名和利總得圖一頭不是?於是就有了「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恩」的詭異現象。說實話,北京城破時有千餘家共赴國難,已經很夠意思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往今來 的精彩文章:

這些人本應是優秀的詩人、才子、發明家,可惜薄命做了皇帝
朱元璋八次北伐,朱棣五征蒙古,為何沒能徹底打敗北元?

TAG:史往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