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雲遊不是賞山看水,修道更要明心見性

雲遊不是賞山看水,修道更要明心見性

雲遊是道士宗教修持生活的一種形式。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道家出遊尋真問道,謂之雲遊。道士,奉天之士也。謂本乎天者親上,故曰云游」。

道教初創時,並無雲遊之說。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道教的傳播,宗派的分立,經籍的枝蔓,一些著名的高道都曾經外出訪道,例如劉宋高道陸修靜為搜求道書,尋訪仙蹤,遍游名山。北魏高道寇謙之祖籍上谷昌平,後移居馮翊萬年(今陝西),遇仙以後,又入華山、嵩山等名山修鍊。但天師道對道士的雲遊未曾作出制度類的規定。

全真派創立以後,隨著全真宮觀的發展以及建立了叢林制度,這就為雲遊的全真派道士排除了雲遊時可能發生的生活困難,於是全真派道士雲遊和掛單住觀就正式成為道士修持生活的一種形式。歷代全真派道士都十分重視雲遊參訪。

道士離觀雲遊,路途遙遠,風餐露宿,食無定時,歇無定處,非常艱苦。正一派和全真派道士都將雲遊作為體現苦行勵志的一種手段,也是對道士信仰和意志的磨鍊。

明代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在《道門十規》中要求「出家之後,離情割愛,舍妄歸真。必當以究明心地,修養性天為務。操戒行,磨鍊身心,支笠簞飄,孤雲野鶴。或遇名山洞府掛搭安單,參謁明眼師匠,問道親師,切究性命根宗,深探道德之要,悟徹宗門,玩味法亂,不以利名掛意,富貴留心。雖飢風暑之切身,不易其操;雖困貧苦賤之役心,不奪其志。忍辱藏垢,言行謙和,卑下柔弱,精神純一,心存柔遜,性戒剛強」。

為了在雲遊中生存和傳道,雲遊的道士還必須具備多種宮觀外生活的本領。《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其雲遊之士,必會祈晴禱雨,祛邪斷佐,拯災援救,及善風水,能風鑒,會星命,能吟作,會書畫,方可游也,不然則凡俗之士也」。

全真祖師們的詩文中,對雲遊參訪也多有述及,要求雲遊的道士,只攜帶衣裝、潔具、缽盂以及方便鏟、雲笠、蓑衣等等。在雲遊中既尋師訪道,又弘傳道教。重陽祖師在《立教十五論·論雲遊》中提到:

「凡遊歷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紅翠。或玩州府之繁華,或賞寺觀之樓閣,或尋朋友以縱意,或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雖然萬里之途,勞形費力,遍覽天下之景,心亂氣衰,此乃虛雲遊之人。二者參尋性命,求問妙玄。登險峻之高山,訪名師之不惓。渡喧轟之遠水,問道無厭。若一句相投,便有圓光內發,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雲遊也。」

道人云游,並非是簡單地遊山玩水,而是要在行萬里路的過程中明心見性。若是一味貪戀沿路好風景,恐怕此雲遊就會變成慾望的放縱,與修持無甚關係了。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道人都去修仙了,他們的日常收入怎麼解決
桐柏宮方丈升座:黃冠羽士共襄盛舉,嗣續南宗千年道統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