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9·11事件」改變了美國什麼

「9·11事件」改變了美國什麼

全球化視角下的9·11

曾因《歷史的終結》一書而名噪一時的美國著名學者福山,在8月8日的一次講演中指出,美國的單邊主義造成了美國和歐洲聯盟之間的罅隙,兩者對於世界看法的差異越來越大。他甚至認為,在21世紀的最初10年,所謂「西方」這一概念有可能不復存在,代替它的將可能是全球化造成的美國與世界其餘地區的斷裂,而不是西方與世界其餘地區的斷裂。

「9·11事件」改變了美國什麼

美國與歐盟之間在重要的原則問題上的分歧並不是有關自由主義民主原則的分歧,而是有關自由主義民主合法性的終極源泉的分歧。美國人認為9·11之後世界變得更加危險了,擁有核生化武器的薩達姆有可能把它們轉移給恐怖分子,這是對整個西方文明的威脅。正是基於對這一威脅的估計,美國採取先發制人的戰略,並在全球政治中走單邊主義的路線。而歐洲人士認為,9·11僅僅是一次偶然事件,伊斯蘭恐怖分子並未對西方構成威脅,因為美國的中東政策造成阿拉伯人不滿,恐怖分子僅僅構成對美國的威脅。也許,巴厘島事件後,持這種觀點的人會改變自己的看法。

福山認為,狂熱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雖然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並可能在短期內對西方文明構成威脅,但從長期來講,在思想鬥爭領域,威脅並不真正來自這一源頭。9·11隻是在美國歷史上造成了一個嚴重的曲折而已,而最終,現代化和全球化將是世界政治結構性原則之所在。福山的思想是筆者在9·11後讀到的美國當代思想家對該事件所做的最精闢、最有遠見的闡述。

9·11的悲劇是慘烈的,但人類未來所面臨的更重大的問題將是現代化和全球化,9·11正是這一進程中文明與價值觀衝突的表現。也就是說,要在一個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大框架之內來考量9·11事件的原因與根源。

迅猛的現代化和數字化越來越擴大了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而在經濟全球化中,發達國家從不發達國家的資源中獲取巨大利益,不發達國家則被日益邊緣化和貧困化。這種不平衡的狀況和架構有可能滋生仇恨。

「9·11事件」改變了美國什麼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9·11事件僅僅是人類歷史中的一個插曲,也許標誌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走向沒落的開端。美國真正關心的應該是全球化和現代化過程中弱小國家的利益,包括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關心國內政治與文化的分裂所造成的外交政策上的傲慢與獨斷專行,這使許多國家,包括它的盟友和間接盟友與它的關係出現間離。正如《文明的衝突》的作者亨廷頓所言,建立全球帝國是不可能的,維護世界安全則需要接受全球文化的多元性。如果現代化和全球化造成的斷裂存在於美國與世界其餘地區,那麼,這將意味著奉行單邊主義的美國與世界其餘地區的對峙。正如美國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丹尼爾·貝爾指出的,帝國的角色對於任何國家來說都是難以扮演的,因為它意味著國家必須承擔起提供大量人力和財力的義務。如果這一切不能得到回報,就會在國內導致嚴重的緊張狀態。美國的民主制度與帝國的關係反映了美國政治與文化的分裂。

9·11後的美國社會變化

9·11事件後,美國社會大致有以下的特點:1反恐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中心,改變了社會情緒;2總統權力擴大;3普遍的不安全感;4兩黨在反恐問題上一致;5愛國主義高漲;6大多數民眾認同反恐並願意忍受由此造成的對個人自由的損害。

9·11之後,美國人對援外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一些美國人原先認為援外是「無底洞」。美國「世界飢餓聯盟」在美國1000多名選民中進行了調查,927%的人認為在全世界範圍內與飢餓做鬥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5914%的人認為幫助其他國家的飢餓人群是一件受道德驅使的善事。這一比例對一向以美國為中心的美國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改變。這也許說明9·11事件真正觸動了美國人的心靈,他們開始考慮在全球化中被邊緣化的人群的利益,同時也開始關心美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問題。

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在全國範圍隨機選擇了613名成年美國人進行了一項民意測驗,結果表明,37%的美國人在9·11之後不再有安全感;11%的人認為,與9·11事件之後的時期相比,他們感到更加不安全了;而13%的人認為更加安全了;其餘的人則認為他們的安全感沒有受到影響。被調查的人稱,他們越是關注時事,越感到不安全。這表明政府關於可能再次遭受恐怖襲擊的警告反而給公眾造成了不安情緒。

「9·11事件」改變了美國什麼

70%的美國人說,他們為了安全可以犧牲一些公民權利;90%的美國人贊同在公共場合布置更多的警察,贊同給予軍方更大的權力與警方合作;70%的人支持立法要求成年人隨身攜帶身份證;24%的人支持給予警方隨意搜查可疑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的權利。

以反恐的名義限制公民自由?

9·11事件之後,美國崇尚的自由主義價值原則面臨最嚴峻的挑戰。美國正在進行的反恐戰爭要求政府按非同尋常的方式運作。其間,涉及總統擁有極大權力和一系列與限制公民自由有關的問題。於是,一場關於民主價值的辯論正在展開,即在面對外來威脅的情況下,如何做到不損害民主。

美國大約有600萬穆斯林。根據穆斯林市民與宗教團體的一個臨時聯盟稱,僅在弗吉尼亞州北部,美司法部已要求3000名生活在美國的穆斯林進行自願的面談,他們的住宅、商店和慈善組織遭到搜查。根據警方的一份材料稱,警方的目的在於調查當地一些商業和慈善組織與恐怖團體的財務聯繫。在一次集會上,一位阿訇說,「我們強烈要求布希政府停止對我們施以恐怖主義報復」。

儘管在美國社會內部發生了一系列損害公民自由的現象,但必須指出,這只是戰時的一種表現,而且局限在一個非常有限的範圍之內。任何將這種現象無限誇大都是不符合事實的,也是不符合美國社會實際的。如果認為這會使美國社會失去方向,那同樣是錯誤的。據報道,在今年6月的一次調查中,11%的美國人認為布希政府在限制公民自由方面走得太遠,50%的人認為恰到好處,25%的人認為做得還不夠。這表明美國大多數人並不認為公民自由受到了損害。

從書目辯論到宗教爭議

9·11事件之後,美國在國內種族關係問題上,特別是處理與美裔穆斯林的關係問題上面臨著挑戰。一個典型的事例是最近關於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一年級新生必讀書目的辯論。該大學要求,新入學大學生的閱讀書目應包括賓夕法尼亞州一位宗教學教授所著的《接近可蘭經:早期啟示》。該大學校長說,他之所以選這本書,是因為9·11事件之後人們對伊斯蘭的興趣陡增。

然而,這一做法在美國社會引發爭議。弗吉尼亞州一個保守的宗教團體「家庭政策網路」向美國地區法院提出上訴,認為公共學校要求學生閱讀宗教書籍不符合憲法。有人把這一選擇與1941年選讀希特勒的《我的奮鬥》相比擬,認為這樣的選擇意味著研讀「我們敵人的宗教」。雙方的分歧在於:一方認為,這是屬於學術自由的範疇;而另一方則認為,這與在反恐戰爭期間維護美國道德精神的問題有關。雖然美國官方竭力將反恐戰爭與伊斯蘭教及12億穆斯林區分開,但有一些基督教人士在9·11事件之後譴責伊斯蘭教為一個「邪惡的」宗教。

這一分歧與爭議反映了許多美國人對伊斯蘭的懷疑與不信任。有人認為研修伊斯蘭教義是不愛國的表現,是對恐怖主義軟弱的表現。那位宗教學教授認為,這場爭議的背後潛伏著一個曠日持久的宗教爭議:與和平的基督教相比,伊斯蘭教是一個主張暴力的宗教。

這一辯論反映了美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即盎格魯—撒克遜清教徒信奉的宗教對其他宗教的排斥,反映了美國文化戰爭的一個側面。在深層次上,這實際上涉及種族平等與文化平等的問題。美國清醒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認識到,布希政府必須區別伊斯蘭和真正的敵人——伊斯蘭內部激進的極端分子。這對於美國在世界上結成一個有效而廣泛的反對國際恐怖主義的聯盟是至關重要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錯誤陳述」935次 導致布希向伊拉克開戰
美國人憑什麼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