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為什麼考大學?

你為什麼考大學?

中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望子成龍的心態特別是對孩子學歷的高期待,已經由一些實證性的調查統計所證實。這種期待正被不少研究者視作為問題:「近年來的許多研究都表明,中國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普遍存有過高的期望。人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有知識的人』,希望他們能上大學,成為『有用的人』;對孩子最滿意的是『用功學習』,最擔心的是『不能成才』、『找不到工作』。中國教育的希望與問題都源於成人社會對自己下一代的這樣一種期望。」

你為什麼考大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以這樣一些既有的研究為參照,筆者在考察學生們「考大學」的動機和動力源泉時,將父母親的期待假設為一個重要的因素。

表1顯示:①學生們普遍認為考大學是出於本人與家長及教師、親友的共同的意願。②絕大部分學生(90.90%)認為,考大學首先是出於自己的意願,家長的意願是第二重要的(71.40%),甚至是第三、第四位的(分別為3.90%、0.50%)。只有極小部分(8.80%)的學生承認考大學主要出於父母的意願。③除了家長以外,教師與其他親友的期待也構成了他們確立考大學志向的重要原因,有62.70%的學生提到了教師的意願,53.30%的學生提到了其他親友的意願。

表2所反映的是學生們所理解的父母的理由,亦即他們所理解的父母期待的意義。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學生(98.34%)都認為,家長對孩子的有關考大學的期待與孩子的前途有關,而且其中絕大部分學生(90.60%)認為對孩子前途的考慮是父母要求孩子考大學的最重要的理由。雖然有不少學生承認,希望通過孩子的努力實現父母自己的價值或改變家庭的地位、生活狀況等也是父母要求孩子考大學的動機,但只有極少一部分學生認為這是父母的首要動機。

顯然,在這裡,學生們並不否定父母意願的正當性。而表3還顯示了,在學生們的理解中,家長的動機願望與孩子自己的願望並不相左:絕大部分學生(94.13%)都表示個人前途是自己考大學的動機,並且多數人(66.23%)表示對前途的考慮是最重要的原因。

學生們在問卷調查中的問題回答反映了這麼一個事實:關於考大學行為,與那些傾向於把家長的期待視作為考大學行為產生的主要根源的研究結果及社會評論有所不同,作為考大學行為的經歷者的大學生們普遍將自身的個人意願解釋為主要的動機。換句話說,在他們自己看來,他們響應期待、致力於考大學行為主要基於的是個人志向。絕大部分人都提到了考大學的動機是出於「個人前途」(94.13%)、「實現自我價值」(71.90%)、「滿足求知慾」(55.66%)等的需要。雖然他們同時也認為考大學是出於角色表現的需要〔「不辜負父母的期望」(79.04%)、「不辜負老師的期望」(32.40%)、「為社會做貢獻」(38.74%)〕,但只有很少人認為那是他們考大學的首要目的(分別為4.94%,0.00%,1.04%)。

你為什麼考大學?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們的問題回答表明,在大多數學生看來,考大學行為並不是父母期待單方面驅使的結果,也是他們出於自身意識、願望的選擇結果。然而從這次的調查結果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出,外在的規定性是影響學生們確立動機目標、響應角色期待的重要因素:許多學生都在自述中講到了考大學以外別無出路的現實感覺。他們表示,他們清楚地知道隨著學歷社會的逐漸形成,無論是職業地位、社會聲望的獲得,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都與教育獲得緊密相關,教育獲得對於他們將來的地位獲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調查結果也顯示出了上述外在規定性對於他們目標設計的影響。在這次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回答者384名)中,「考大學是惟一計劃」的學生佔77.9%,僅有22.1%的學生表示自己曾有過考大學以外的夢想。在這佔22.1%的85名學生中,有48人是因為「考大學有利」而放棄其他夢想的,有17人是因為「考大學與其他夢想不衝突」而選擇了考大學的,只有2人是因為父母反對、1人是因為教師的反對而放棄其他計劃並選擇考大學的。

與此同時,從學生們的自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親子間的連帶性和互賴關係具有著促使學生們響應角色期待的重要功能。在這兒,親子間的連帶性主要指代際間的價值實現的連帶性。我們知道,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以及孩子的教育實現中,通常都可能寄託著父母實現自身價值的期望。而在中國社會中,經常可以看到父母因為自身感受到了挫折、失敗而將補償的欲求全部寄託到孩子身上,或為了孩子的教育投資而放棄甚至犧牲自己的事業的現象。在這次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36.89%的學生在問題回答中提到了考大學是為了圓父母失落的「大學夢」,另外很多學生在自述中描述了父母親為子女考大學而付出的種種代價。這種親子間(甚至祖孫間)的連帶感在孩子的社會化過程中為孩子所內化。學生的自述表明,他們普遍能感受到自己的考大學行為中所具有的對於父母實現其人生價值的意義。一些學生對此流露了質疑傾向,多數同學認為父母的期盼是自己考大學的動力源泉。

親子間的互賴在這兒主要指情緒互賴。不少學生在自述中描述了目標設定及考大學過程中他們與父母之間的情緒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支持。一方面,孩子的成績浮動、情緒漲落成為家庭氣氛的晴雨表;另一方面,對父母的回報願望以及來自於父母的精神支撐、情緒安慰也成了孩子們走過考大學歷程的不可缺少的依靠。

不少學生在自述中講到來自於考大學的壓力曾讓他們不堪承受,「很想解脫出來,很想逃開那種壓力」,而之所以最後能夠走過來,是因為對父母期待的認同以及來自於父母的鼓勵。

……父親的樣子在五年後的今天依然清晰地在我腦子裡……或許在那一刻,我長大了。真的,長大只是個瞬間。我不能自私地只顧自己的喜怒哀樂,為自己考,更要為父母活。

無數次我都想放棄,父親就出現在我腦海里。無論如何也不能辜負父親。可以說,考大學就是為了父親。

就算是苦了自己,也要讓父母摸一摸自己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你為什麼考大學?

扛著沉沉的父親的期望踏上了汽車,我決不能失敗……

關於學生們的角色順應,需要提到的是學生們所擔當的各種角色間的意義的一致性。在由中小學生擔當的「孩子」、「學生」諸角色中,讀書、考大學是家庭/學校/社會對這些角色的共通的要求。就像有的同學所說的:「從學校到家庭,整個社會都在告訴我們:你想出人頭地、想實現自我,就必須考大學。」對於許多學生來說,在學校里當一個「好學生」,首先是因為這是當一個父母的「好孩子」的必要條件。

當時,升學不但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更是父母、家庭關注的焦點。每天放學回家,一進門,迎接你的是一桌豐盛佳肴,為的是讓你補充體力、腦力,剛放下碗筷,室內便鴉雀無聲,迫使你不得不「乖乖就範」,退回到自己的書桌邊開始埋頭苦讀。若哪天沒伏案到深夜,父母眼中便會閃過不滿的問號:「怎麼今天這麼早就全做完了?有沒有偷懶?」那時的我,無時無刻不感到正被十幾雙眼睛注視著,有父母的、老師的,有鄰里親朋的,也有舊日同窗的……尤其,我父母都不曾有機會跨入高等學府,故而,他們希望女兒能夠完成他們的夙願。……可見,90年代的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尤其是學業上的期望)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再加上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向來較為注重子女的成長與發展,父母—子女一體化的趨勢較高,導致父母極易將子女的成功與否視為自身成功與否的主要指標之一;一旦子女失敗,便是整個家庭的失敗。所以,我若不幸名落孫山,能不能面對自己的挫敗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難以面對父母失望的眼神。

下面是一位曾經「辜負」了父母期待的學生的體驗,從中我們多少可以看到父母的期待與學生的升學動力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常常有人對我的父母說,你們的兒子將來一定能考上大學。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考大學的念頭就深深地印在了我和父母的腦海中。我的父母親都不識字,但讓我讀書、考大學的念頭卻來得特彆強烈。我無意於評價這種強烈的念頭,只是有那麼一陣子卻為此而深深地愧疚過。高中的時候,我變得不那麼愛學習了,成績有所下降,但幾乎在所有人的眼中,我仍然是班上最有希望考上大學的人。可偏偏是我這個最有希望考上大學的人,在高三的時候,因為和班主任吵架,賭氣不再去上學。於是便有了在無錫打工三年的經歷,什麼苦都吃過,什麼人都見過,而最最讓我難受的卻是那時我的住處旁邊有一所中專學校,每天看到那裡面的學生蹦蹦跳跳的樣子,我就有種想讀書的衝動。而每次回家時,父親、母親的那種嘆息則更讓我喘不過氣來,我深深地覺得,父母親也是在低著頭做人。終於在1996年的時候,我下定決心要去考大學。我不想老是羨慕別人背著書包的喜悅,我更不想讓我的父母親一直覺得低人一等,我希望通過考上大學,能給我的生活帶來轉機,也給我的父親、母親帶來些許的榮耀,畢竟我是我們那兒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能夠考上大學,除了我的父母,我從來沒有想到過要為此而謝誰。

想說的話還真不少。首先是對我的父母來說,我要永遠感謝你們,要不是你們自始至終地相信你們的兒子一定能考上大學,我也許並不會鼓起考大學的勇氣;要不是你們無助的眼神和深深的嘆息給我一種沉重的壓力,使我時時感到一種痛,從而不斷地提醒自己,我也不會有去考大學的決定。我算不上是一個孝順的兒子,但一年一年長大的我畢竟還是懂得了不少的道理,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莽莽撞撞地做事。再苦再悶的時候,我都會想起那兩雙充滿期望的眼睛和那兩雙滿是皺紋和裂痕的手,我知道今後的路該怎樣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海頓:怎樣珍惜自己的美麗
「紅頂商人」胡雪岩的財富觀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