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編者按:如果說要列舉一個最能體現人類古典時代戰爭的兵器,那麼曾經在大地上呼嘯的戰車,就絕對是最佳選擇。戰車的蹤跡,從歐亞大陸最西端的大不列顛島,到遠東的中國,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戰車擁有數量的多少,在古典時代,更是時常被當做一個國家軍事實力強弱的標準。但就是這樣一種給世界帶來巨大影響的「戰爭之王」,最後為什麼會退出歷史的舞台呢?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古埃及與赫梯帝國之間的卡迭石之戰,就是戰車之間的巔峰對決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繼業者戰爭時代的卷鐮戰車

在傳統說法中,往往認為是騎兵取代了戰車。這一說法雖然不能說是錯誤,但其實也並不準確。首先,騎兵和戰車在戰爭史上一直是共存的關係。而且在波斯、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區,往往會將兩者混編。衝鋒時,戰車強大的衝擊力負責破壞敵軍的陣線,而騎兵則負責在兩翼以及後方對戰車提供掩護,並且擴大戰車的戰果。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騎兵與戰車協同衝鋒

因此,想要搞清楚為什麼戰車最終會被騎兵淘汰,那麼就必須要理清,在戰車被淘汰之前,世界軍事史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說起來,戰車在人類各個文明之中,出現的時間並不相同。但更有意思的是,戰車從歐亞大陸各個主要軍事強國中退出的時間,除了少數類似大不列顛島這種與外界交流較少的地區外,基本都維持在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00年一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里,人類戰爭史的確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轉折點。這便是經歷了漫長的技術革新,鋼鐵終於徹底取代了銅,成為人類至今最重要的武器製造材料。雖然具體每個文明銅質兵器,尤其是銅質鎧甲的淘汰時間有所差異,但是到了公元前200年時,銅已經基本從歐亞大陸各個重要文明和國家軍隊中淘汰,僅有少量被當作裝飾性的武器和鎧甲,依然使用銅來作為材料。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出土的西漢鐵甲

可能很多讀者要感到不解了,銅鐵的更替和戰車的消亡,究竟有什麼關係呢?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先對比一下戰車與騎兵的發展了。在古典時代,重騎兵和輕騎兵在裝備,以及作戰功能分開之後,便是以兩條時常互相交匯學習的雙線形勢發展。與之相比,戰車除了部分失去作戰功能,僅用來指揮、運輸,以及在戰時給步兵提供庇護的作戰車輛外,真正用來衝鋒一線的戰車,其發展其實是一條一直向前的單線。也就是,戰車的防護越來越沉重,同時還加裝大量如卷鐮一類殺傷性武器。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重型卷鐮戰車,其特點在於車輪上有威力巨大的長刀,且馬匹身上也披覆鎧甲,但相應的,戰車車身較小,乘員也只有1~2人。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駟馬戰車,人馬俱甲,相當巨大,是一個綜合性的射擊和衝擊平台。

那麼戰車為何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這和騎兵的發展,有著很大的關係。伴隨著騎兵的發展和普及,戰車原本的諸如偵察、迂迴等任務,紛紛被輕騎兵們取代,最後僅剩的只有對敵軍陣線衝鋒,以及將其撕裂這一高風險的任務。因此為了能保證戰車們不是有去無回的一次性用品,最終不得不加大戰車所擁有的防護。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向馬其頓方陣發起衝鋒的波斯卷鐮戰車

不過衝擊敵陣這種事情,戰車做的,重騎兵其實也做得。重騎兵,尤其是具裝騎兵的鼻祖早在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代就已經出現。然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重騎兵卻也未能取代戰車的地位。其原因,其實正是在於銅質鎧甲的弱點。除了防護方面的問題外,銅質鎧甲最大的硬傷,便在於它們的重量。其實這也算是一個很常識的問題,在同等體積下,銅遠遠要重於鐵,而在放到冷兵器戰爭時代,這一問題,實際上就足以決定一個兵種的發展。銅質鎧甲本身的重量,對當時重騎兵無論是士兵和戰馬的防護面積,還是重騎兵本身行動速度,乃至高強度的作戰持續能力,都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塞琉古重騎兵,銅質鎧甲的重量,使得當時重騎兵大多只能在關鍵部位進行防護,但其實如此,沉重鎧甲,對騎兵們的作戰,依然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相較之下,雖然戰車也受到了銅質鎧甲重量的影響,但是相對來說,這一影響就沒有騎兵那麼大。一個非常明顯之處在於,青銅鎧甲時代戰車負責拉載戰車的戰馬,它們的鎧甲防護面積,包括非青銅部分,總共要遠遠大於騎兵們的戰馬。雖然它們拉動馬車看起來負擔還是比較大,但是末期卷鐮戰車的車身和乘員數量,相較於早期戰車都已經極大縮小,甚至有些卷鐮戰車的車身,比早期輕型戰車的車身還要小,加之車身的重量是由四匹馬拉動,因此加上它們身上鎧甲的重量,這些戰馬所負擔的重量,要比同時期的重騎兵少許多。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車廂極小的本都戰車

不過鐵質鎧甲徹底普及之後,重騎兵們的戰馬所需要負擔的重量極大減輕。也因此,重騎兵乃至具裝重騎兵,他們相較於戰車的優勢開始越加明顯。首先雖然在單向衝鋒的速度,以及衝擊力方面,具裝重騎兵仍然無法與戰車相提並論。但是相對的,一人一馬的騎兵們,他們所具有的靈活性,卻遠遠不是戰車所能比擬的。而且一個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戰車與重騎兵相對比,其性價比的差距,以及對於各種戰場的適應能力。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帕提亞具裝重騎兵,具裝重騎兵在西亞的興起,直接結束了當地戰車漫長的歷史。

戰車相對於騎兵,其價格的昂貴不言自明。但是戰車更加麻煩的問題,並不是在車身,或者是乘員和戰馬的鎧甲,而是合格馭手的重要性。無論是一開始的雙馬戰車,還是後期的四馬戰車,它們駕駛起來的難度,遠遠要高於今天考駕照。首先古代戰車的車輪肯定是沒有用來減震的輪胎,因此車廂的顛簸程度是非常可怕的。(為此中國人特別發明了弓形器,以起到類似安全帶的作用)加之古代戰車的兩個輪子又全都是單車軸,因此一旦地面有大的起伏,很容易導致車身顛覆。如果覺得這些車身結構所帶來的麻煩就已經讓人望而生畏了,那麼就太小瞧古代的那些馭手。拉動戰車的戰馬不是現代汽車的發動機,想要平穩的讓戰車前進,那麼首先就必須要保證拉車的馬們,都必須目標一致朝前,並且奔跑速度完全一致。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中國古代馬車結構

然而這些問題,其實還只是在非戰爭情況下的小問題。在戰場上,流矢和噪音,都很容易讓馬匹受驚。如果是騎兵的話,熟練的騎手往往可以通過一些肢體接觸動作,便能將戰馬安撫。但是對於戰車的馭手來說,如何安撫馬匹,便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尤其是在戰車接近敵陣時,敵軍金屬武器以及上面的反光,對於馬匹來說是極具威懾性,一旦這時馬匹們出現恐懼的情況拒絕前進或者調頭,那麼在巨大的慣性下,戰車的側翻就不可避免。當然最糟糕的情況,無疑便是馬匹出現死亡。在早期雙馬戰車時代,只要有一匹馬死亡,那麼戰車車毀人亡便無可避免。不過到了四馬戰車時代,雖然一匹戰馬死亡還不足以讓戰車側翻,但確也可以暫時讓戰車失去行動能力。而以上這些問題都需要御手來解決。而孔子之所以將駕車的「御」認為是君子六藝之一,和駕駛古代馬車的困難度有著很直接的關係。顯然,培養一個合格御手的成本要高於培養一個合格的具裝騎兵。

古代戰車為何被淘汰?因為有時跨界比同行還可怕

▲秦始皇兵馬俑中的御手俑就擁有最全面的防護,身穿鎧甲,披膊長及手腕,手上有護手甲,頸部有盆領(即頸甲),脛縛護腿。

總的來說,戰車的淘汰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們的最終淘汰除了自身的劣勢,也有著戰場環境,以及戰術思維、技術等等的變化。就如同柯達膠捲被數碼相機所淘汰一樣,有時候擊敗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最終,這位曾經的戰爭之神,不再馳騁沙場。但即使如此,這些用于軍事的車輛,確也並沒有完全從戰場上消失,而且最終在熱兵器時代,以全新的面貌,重新稱霸戰場。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