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說「匹夫之志」重於「三軍之帥」

為何說「匹夫之志」重於「三軍之帥」

《論語·子罕》中有這樣一則: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將「匹夫之志」與「三軍之帥」相比,反映出孔子對「志」的高度重視。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齊景公曾問孔子:「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孔子回答的第一點就是「其志大」。孔子所說的「志」有何含義,他為何如此看重「志」?

《論語·公冶長》中有一段孔子和弟子談論「志」的對話: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子路直率慷慨,願和朋友分享自己之物,此為「義者之志」;顏回追求崇高的道德修養,希望自己能對社會有善行貢獻卻不驕傲,此為「謙者之志」。子路和顏回都有高尚的品德,然而二者之志都屬個人層面,在孔子看來,君子不僅應仁義謙遜,還要胸懷廣闊、泛愛無私,將目光落在對社會大眾的關懷上。因此,當談及自己的志向時,孔子說,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樂,朋友之間相互信任,年幼的人能得到關懷,這是「仁者之志」。

志者,心之所之。《論語》記載,孔子曾多次論述過「志」,常將其與「仁」「道」「學」等聯繫起來。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孔子認為要想使人向善去惡,最好的辦法便是引導人們「志於仁」。唯有確立和堅守這種信仰,才能堅定意志、積善成德,成為品行高潔的君子。

在儒家思想中,個人修養的核心,便是求仁和修德。「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危與命、得與義、道與食、道與貧,乃至生與死是君子時常遭遇的兩難衝突,此時需要憑「志」來作出符合道義的選擇;「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須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即使在身心勞頓和危難困厄情勢下也不改其志。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志於道」是孔子教導世人為人為學的基本原則。他認為人首先要立志修己,待道行、徳彰、仁成之後,方可游於藝。

什麼是「志於道」呢?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從加強個人內心品德修養的修己之道,到把個人價值定位在對他人、對整個社會的安人之道,到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即是把「志」指向「道」。「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在孔子看來,有遠大志向的人,絕不會以惡衣惡食為恥。有志於道的人,一定會以身外之物為輕,以修身崇德、泛愛天下為重,如此才能在道業上有所成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歲便立志於學,以此作為修身的起點。他將「志於學」具體解釋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把獲取知識當成人生最大樂事。立志之後他便一世好學,曾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他能如此自信的原因,就是他無時無刻不在讀書、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然,孔子立志於學,不是為獨善其身,而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因此他在「學而不厭」之後,還要「誨人不倦」,這便是孔子「志於學」的實踐。

在孔子看來,「匹夫之志」重於「三軍之帥」,是因為求仁修德的源泉和動力在於理想志向的高遠,即在心中對「仁」「道」「學」的篤定追求,對德與義的堅守及對情感、慾望和利益的控制。對於一個人來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陽明全集》),「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陸九淵集》)。

本文轉載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蘇東坡代表了一種人生態度,他告訴我們一定要樂觀
豐子愷:萬般滋味,皆是生活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