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男孩「賣笑」一夜賺千萬:2億兒童早熟背後,藏著整個社會的良心

男孩「賣笑」一夜賺千萬:2億兒童早熟背後,藏著整個社會的良心

文丨山野 來源丨她刊

「你願意讓你的孩子,成為全家人的「賺錢工具」嗎?」

和我一樣,你一定會斬釘截鐵地拒絕。

畢竟,對於我們來說,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理應是成年人的責任。不讓他們在小小的年紀承受太多重量,更是為人父母的底線。

但或許,我們都高估了一部分人的「底線」。

前兩天的微博之夜,假笑男孩Gavin被刷爆了屏。

當晚,北京的氣溫已經零下,只穿了一身單薄小西裝的Gavin,一整晚都在不斷被人要求「假笑」配合拍照。

8歲Gavin凍得瑟瑟發抖,可主持人卻無視了這一切,彷彿對待一個機器人一樣,不斷要求Gavin:「smile~smile」(笑一個)。

或許是語言不通,很多時候,Gavin都有些不知所措。可他依舊極力配合著每個人的要求,沒有一絲抱怨。

高頻率「假笑」幾個小時後,年幼的Gavin疲態盡顯。

漸漸地,這個被不斷要求「賣笑」的小男孩終於撐不住了,孤獨無助的他配合完成最後一張拍照後,就累得癱睡在椅子上了。

而此時,人們忙著發著朋友圈炫耀自己與假笑男孩的合影,沒有人在乎他開不開心,沒有人關心他累不累。

甚至,這麼冷的天,也沒有人為他蓋上一件衣服。

或許你還不知道「假笑男孩」的來歷,但你一定在朋友圈裡見過他的表情包。

Gavin之所以爆紅,是因為幾年前第一次在網紅舅舅的視頻里出現:

只見他頭頂著一隻變色龍,眉頭微微皺起,眼神充滿疑惑。最重要的是,他嘴角浮動的微笑意味深長。

用成年人的話說,這叫「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那時候,Gavin的表情是真實自然的:無論是開懷大笑,還是尷尬微笑,亦或是苦澀心酸笑,都帶給我們太多快樂共鳴,以及心靈的慰藉。

他的笑臉,天生就是這樣子而已。

而如今的Gavin的生活被各種商業活動塞滿,吃飯也要被媽媽或工作人員打斷拍照假笑,雖然未必很開心,卻也要乖乖配合大家。

他的身體和精力本就有些吃不消,可人們卻依舊樂此不疲地要他像提線木偶一樣擺出大家希望的動作。

他好像笑僵了,覺得他已經很累了,放過他吧。

他的媽媽就不能少接點工作嗎?年紀還那麼小,本應是開開心心的年紀。

可是,網友的心疼卻被別人指責為「愛管閑事」。

因為在很多人看來,Gavin當晚參加活動的辛苦,是理所應當的。

「他遲早會知道(也可能已經知道),有錢就會快樂。」

「還是心疼一下你自己吧!人家假笑一晚就能賺到你這輩子都不一定賺到的錢呢!」

「某些人別太矯情了,自己拼死拼活工作當房奴。人家假笑一下月入千萬,你有什麼資格同情人家?」

如果這個世界的邏輯是金錢至上,那我當然無法反駁。

可是,這些利益的受益者到底是誰呢?小孩子在其中,又是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但凡有一絲是非觀念的父母,都不願讓自己的孩子面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倘若在他們最無憂無慮的年紀滲透太多金錢和利益上的誘惑,對他們來說,真的好嗎?

畢竟,毀掉一個孩子,遠比我們想像中要簡單可怕的多。

還記得2008年的奧運會,在升旗儀式上表演《歌唱祖國》的女孩兒林妙可嗎?

據統計,因為林妙可的亮相,開幕式第二天,北京家長們想讓孩子當「童星」的比例直線上升至10%。在大人的眼中,林妙可小小年紀可以日進斗金,是「望子成龍」的典範。

可是,當大家發現她並沒想像中優秀時,打破大眾期待的林妙可,成了備受辱罵的對象:

她穿著樸素,要說她土。她穿著成熟,要說她騷。

她性情率真,要說她幼稚。她世故圓滑,要說她造作。

很多人在她還很小的時候肆意意淫她,把她穿泳裝的照片翻出來,討論她早熟還是晚熟,寫一堆毫無依據污穢不堪的故事。(via知乎:@Dr.Zeng

沒有人在乎,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其實是過度包裝她的商業公司和拿她當搖錢樹的父母。

也沒有人在乎,當別的孩子享受著自由快樂的童年時,林妙可從小就被浸染在娛樂圈的大染缸里,備受商業資本的擺布。

成年人世界的爭名逐利,就這樣惡狠狠地凌駕在她身上。父母坐收漁翁之利,林妙可則面臨千夫所指,成了萬眾宣洩的靶子。

殊不知,這世間還有千千萬萬個林妙可。

還記得《小鬼當家》里那個家喻戶曉的童星麥考利嗎?

成名後就被父母當作搖錢樹,蓄意提高片酬,最終導致他無戲可拍。為了從孩子身上榨取更多利益,父母打離婚官司,爭取孩子的撫養權。甚至不惜找媒體,將醜聞散布到好萊塢。

為了平息這些是非,15歲的他宣布退出演藝圈。隨後,吸毒、酗酒、過渡吸煙,一夜暴瘦,每一個圍繞在他身上的新聞都令人無奈。

對於他來說,如果時間可以倒退,他寧可不做童星。

畢竟,真正健康有愛的童年,不應該是見證骨肉至親冷漠,而是無憂無慮地被呵護關懷。更不應是一夜成名後的粉身碎骨,而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從無知到求知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自願奴役論》中,有這樣一句話:

鳥兒飛入陷阱,魚兒因貪戀耳蟲而咬鉤,但它們都不及那些嘗到一點點甜頭就自願受奴役的「人類」動作快。

稍給他們一點好處,他們就會如此迅速地自甘墮落。

如果成年人將自甘墮落的的短視行為,強行施加在下一代身上,會是什麼結果呢?

在國外視頻網站上,有個叫Ryan的小男孩,通過每天直播自己玩玩具,一年賺了幾個億。

一開始,Ryan是真心熱愛玩具的。每一個玩具他都視若珍寶,為此也收穫了一批粉絲。廣告商從中看到了商機,便找到了小男孩的父母。

你知道後來他們的「下場」如何嗎?

首先,他失去了懂得「珍惜」的品質。

在小男孩的房間里,床上,地板上,餐桌上,都被堆滿了玩具。因為源源不斷的玩具,小男孩變得驕縱浪費,不喜歡的玩具隨手一扔,最貴的玩具也不放在眼裡。

其次,他的「金錢觀念」也被扭曲了。

對於小男孩來說,只要玩一天玩具,就可以賺很多很多錢,獲得最多17億點擊量。哦,原來賺錢這麼簡單。

可是,這種畸形的金錢觀,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觀看視頻的孩子:

有的孩子模仿他的行為,玩具隨手亂扔,吵著讓媽媽給自己買更多更貴的玩具。有的則出現厭學情緒,「他都可以不上學在家玩玩具,我憑什麼不能?」

最後,孩子因為長期浸染在「玩具世界」中,也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時期。7歲的他愈發幼稚嬌嫩,對玩具以外的世界一無所知。

最可怕的是,他的父母並沒有做出任何制止和表率,甚至雙雙辭掉工作,全職陪兒子玩玩具。他們一家人的生活就像馬戲團一樣,在玩具堆里唱歌跳舞,好不快活。

有人善意提醒他們,卻備受指責:

「人家去年賺了好幾億美金,家人哪還需要上班啊?」

「這個小孩長大什麼都不用做,豪宅名車美女一大堆,你就羨慕去吧!」

到底是什麼時候,人的「是非觀」可以完全被金錢利益所傾覆,甚至要以犧牲孩子的成長和童年為代價?

如果拿孩子本應健全成長的童年去置換全家人幾輩子的驕奢淫逸,這樣的交易,我寧可不要。

尼爾·波茲曼早在《童年的消逝》中,就曾警告過世人: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得不眼睜睜看著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漸退化,然後扭曲成「偽成人」的劣等面目時,這令人痛心,且尤為可悲。

是啊,當商業資本正無孔不入地滲透到孩子們的世界中,當短視頻和朋友圈的露骨內容侵蝕著他們的童年時,我們的孩子,正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整體早熟」的危機。

這一切就像一場合謀,所有人都是施暴者,所有人都是幫凶,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周國平在《人生貴在行胸臆》中說:

每個人一生中,都曾經有過一個依照真性情生活的年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爛漫,不肯拘束自己的。他活著整個兒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利害和規矩暫時還都不在他眼裡。

隨著童年的消逝,倘若沒有一種成年人的智慧及時來補救,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失掉童心。

所謂「成年人的智慧」,就是當名利和誘惑過早地出現在孩子的世界時,為人父母,我們應為其提供必要的「把關」和「保護」。

畢竟,世道艱險,沒人能比我們更應該去愛護自己的孩子。

在美國矽谷,雲集了全球最尖端科技的精英人才,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收入水平,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

而這群精英對子女的教育觀念,也同我們大相庭徑。不是想像中奢侈的貴族式教育,也不是充滿黑科技的網路課堂。

而是——

他們紛紛將子女送往「低科技學校」,那裡沒有電腦和投影儀,也沒有手機和平板電腦,更沒有豪車接送和父母身份地位的攀比。

只有面對面互動的老師,以及樸素的、寓教於樂的教學工具:

黑板、粉筆、橡皮泥、木質積木。

在矽谷精英的眼中,不帶電腦進入教室,更多是為了讓孩子們通過動手去激發創造性。

更重要的是,他們希望孩子的成長過程是真正享受童年應該享受的天真爛漫,而利欲熏心的資本邏輯和成年人的等級觀念,不應出現在孩子們的世界中。

畢竟,倘若「金錢決定一切」的錯誤價值浸染到孩子的童年,那原本純真的孩童也會被人為改造成俗物。

如今,迅速發展的科技,五花八門的商業策略,彷彿黑洞般強行將孩子們吸納進成年人的斗獸場,然後像注入激素一樣逼迫他們迅速「成熟」。

這對他們來說,真的太殘忍。

殊不知,在這個車馬牛羊什麼都快的時代。我們虧欠下一代的,恰恰是他們「慢慢長大」的權利。

就像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中,說了這樣一句話:

「腳踏車經過一片花開滿地的平野,將車往草地上一倒,就坐下來。蒲公英年年都有,可孩子那樣的幼小,一輩子只有一次。」

所以,請不要因成年人的短視,毀了孩子們的童年。

如果我們的孩子正在失去「童年」,請不要讓他們再失去「童心」。

— End —

給優媽最好的支持,就是點亮好看推薦給更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大師 的精彩文章:

被嘲13年的吳昕不敢結婚:成年人的驕傲,不堪一擊
「媽媽別哭,我抱不到你。」

TAG:育兒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