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少林武術祛魅:《易筋經》是道家壯陽著作

少林武術祛魅:《易筋經》是道家壯陽著作

文 | 諶旭彬

今人論及少林武術,大多必言及達摩,言及易筋洗髓。如釋永信方丈曾在一篇文章中說道:「達摩祖師離開少林寺,只履西歸時,留下兩部經,一部是《易筋經》,一部是《洗髓經》。這是兩部上乘內功心法,在少林功夫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其實,達摩根本不會武術,也不是少林初祖。

按文獻記載,少林寺乃後魏孝文帝為天竺僧人跋陀所建。該寺武風盛行,與其地處中原戰亂之地,歷史上長期受朝廷供養、有眾多寺產需要保護有關。

其因武術而聞名,始於隋末唐初。按唐代裴璀《少林寺碑》的說法,隋末大亂,少林寺遭遇山賊,「僧徒拒之」,山賊遂焚燒塔院而去;其後,李世民與王世充交戰,曾致書少林寺,命其「早識妙因」,「擒彼凶孽」,稍後,有少林僧眾抵禦王世充,並抓獲王世充之侄獻給李世民之事。王世充當日不但欲駐軍少林,還霸佔了隋朝給少林寺的賜地,僧眾投靠李唐,乃情理中事。

少林武術源自達摩之說,始於《易筋經》,但《易筋經》乃是偽作(見後文)。少林武術出於達摩、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傳寺僧武術或留下經典等說法,全部出自附會。

達摩雖實有其人,但現存各種聲稱達摩會武術、是少林武術之鼻祖、是少林初祖的材料,都經不起推敲。

按唐代貞觀年間的《續高僧傳》的記載,達摩只是南北朝時期一個「游化嵩洛」的遊方和尚,其生活長期由弟子接濟。而少林寺在北魏時代,一直由官府供給衣食。若達摩是少林初祖,自然用不著靠弟子接濟。

事實上,達摩並不是少林之僧。1935年出土的「禪門第一祖菩提達摩大師碑」說得很明白,達摩畢生,只是一個遊方和尚,「莫知其所居,未詳其姓氏」,最終圓寂,也不是在少林寺,而是在「洛州禹門山」。該碑碑文據說由梁武帝撰寫(未必可信),大唐元和十二年重建。直到唐德宗時代,才出現達摩「寓止於嵩山少林寺」的說法。

圖:二祖寺唐代重建達摩大師碑近代碑拓

被稱作「在少林功夫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易筋經》和《洗髓經》,當然也不是達摩所傳。這兩部經書,與武術也沒多少關係。

按武術史學者唐豪的說法,「此書疑是羽流所作」,託名達摩而已。所謂「羽流」,就是講求煉丹長生、陰陽採補的道士。

為什麼這樣說?只要讀一讀《易筋經》就不難了解。該書載有練功之法如下:

「行此功夫,其法在兩處:一在睾丸,一在玉莖。在睾丸:曰攢,曰掙、曰揉、曰搓、曰拍。在玉莖:曰咽、曰洗、曰握、曰束、曰養、曰閉。以上十一字除咽、洗、束、養外,餘七字用手行功:皆自輕至重,自松而緊,自勉至安,周而復始,不記遍數。日行六香三次,百日成功。則其氣充盛,超越萬物。凡攢、掙、拍、揉、搓、握六字,皆手行之,漸次至重。若咽氣初行之始,先吸氣一口,以意消息咽下送至胸,再吸一口送至臍,又吸一口送至下部行功處,然後乃行攢、掙等功。握字功要努氣至頂為得力,日以為常。洗者用藥水,逐日盪洗。洗有二意:一取和血氣,一取蒼老皮膚。束字功畢。洗畢,用軟帛作繩,束其莖根,鬆緊適宜,取其常伸不屈之意。養者功成物壯,鏖戰勝人。是其本分,猶恐其嫩,先用舊鼎。時或養之。養者謂安閑溫養,切勿馳騁多戰,方能無敵。功行百日,久之益佳。弱者強,柔者剛,縮者長,病者康,居然偉丈夫也。若木石鐵捶吾何惴哉!以之鏖戰,泥水探系,可以得珠。以之求嗣,則百斯男。吾不知天地間更有何葯復加於是,此功此法,信受者實乃宿契也,豈小補哉。」「設鏖欲戰,則閉氣存神,按隊行兵,自能無敵。若於應用之時,加吞吐呼吸之功,更精神百倍,氣力不衰,晝夜不寢,數日不食,亦無礙矣。」

該段內容,出自清代來章氏版本的《易筋經》。這些壯陽固本之術,顯然不可能出自達摩所傳,也不可能是少林寺僧所習。

圖:《易筋經》行功之法,(清)來章氏輯;林楠校注,中醫藥出版社2015年出版。

除該版本外,傳世的《易筋經》還存在著西諦本、述古堂本與浙圖本等版本。所有這些版本,都出現於明清時期或更往後,與達摩毫無關係(參見周偉良《<易筋經>四珍本校釋》,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而且,如學者所論:

「《易筋經》早期版本根本沒有關於佛家修鍊法的具體闡釋。有關佛家修鍊理論和功法是後來增演的內容。其中,求達內壯的存神守一法、按月行功法、采日月精華的咽氣之法,通任督二脈練小周天之法,以及陰陽配合論中提到的采陰補陽、男女以人療人之法,和下部行功修鍊功成之後的御女用戰之法,倒是充滿了明顯道家(教)修鍊特色,有的還是道家(教)獨有的養生修鍊功法。而《易筋經》所述通過內壯服藥以佐功力的方法,無疑也留有古代道家(教)服食丹藥》所述通過內壯服藥以佐功力的方法。」(周慧,《<易筋經>研究》)

《易筋經》被運作成為少林功夫的「核心典籍」,是上世紀90年代金庸武俠小說借影視劇風靡之後的產物。在此之前,少林寺僧對該書也知之甚少。電影《少林寺》(李連杰主演,1982年)的編劇薛後,曾在1980年代初「遍問少林寺的九位高僧,他們都茫然無以應,其中的素喜答上一句:『荒誕無稽!』說不定他看過流傳於市井的『原著』(薛後,《少林寺珍聞實錄》,廣東科技出版社,1983,第59頁。)

薛後所謂的「流傳於市井的『原著』」,指的是載有「行此功夫,其法在兩處」等內容的清代來章氏版本。

圖:中國武術史拓荒者唐豪先生。因揭破與少林、武當有關的種種利益附會,得罪不少民國拳師,屢遭威脅。

「禪武合一」也是少林武術的在今天的重要商業標籤。釋永信曾於2010年撰文稱,他對史學界就少林武術源流所做的諸般考證並不認同:

「現在很多武術史書和文章上,將少林功夫源頭直接歸結到隋末少林僧助唐史實上,實為勉強」,「少林功夫源於佛教信仰」。

其依據之一,是「緊那羅王」曾拯救過少林寺。

緊那羅王傳說,見於明朝萬曆年間的《少林棍法闡宗》,大意說的是:元朝末年,富有產業的少林寺被紅巾軍圍攻,無計可施之際,廚下一僧,「乃奮神棍」,「跨立於嵩山御寨之上」,紅巾軍見狀大恐,「自相辟易而退」,得知此廚下僧即「觀音大士化身緊那羅王是也」,僧眾遂設殿塑像供養。

這當然只是神話傳說。少林碑群中所記載的史實是:元朝至正末年,少林寺被紅巾軍圍攻,且被攻破,僧眾流離失所,廟宇遭焚燒,「僅存其半」,殿中佛像也被「刮金破背」——紅巾軍懷疑佛像中藏有財物。直到元軍平定河南,少林僧眾才得以回寺,漂泊逾年,歸者不過二十餘人,可謂凄涼。並不存在「緊那羅王救寺」之事。

而且,少林寺的棍法,實乃抗倭名將俞大猷所授。據俞大猷《十方禪院碑》記載:他聽說少林寺棍法聞名,特意前往考察,結果卻發現,「此寺以劍技名天下,乃傳久而訛,真訣盡失矣」——劍技即棍法,俞氏撰有《劍經》一書,專談棍法——俞氏遂從寺中挑選了兩名僧人,隨侍左右,授以棍法,再由他們傳授給合寺僧眾。

俞大猷是戰場廝殺出身,其武術重視實用性,所以少林棍法曾一度聞名。

明代少林棍法的集大成者程宗猷,曾在少林寺學藝十餘年,明代兵書《武備志》稱讚他對少林武術的闡釋最為詳盡。他所著的《少林棍法闡宗》一書,談的全是格鬥技巧,也絲毫未曾提及「禪宗信仰」一類事物。即便是在精神層面的「練膽」環節,程宗猷所重視的仍是:

「藝高人膽大,苟平日識見未廣,功夫未純,若一遇敵,則心志亂,手足忙,不能自主矣。故弓馬嫻熟,良有以也。」

換言之,勤練苦練,見多識廣,才是練成好武藝、練出好膽色的關鍵。這位明代的武術巨子,對信仰與武術的關係,隻字未提。

據武術史學者唐豪考證,所謂的「禪武合一」,「禪與武藝結合的理論源出日本」,至清末才由革命黨輸入中國。

1998年出版的《中國武術百科全書》中,載有許多少林拳法的名稱。比如:少林八卦拳——「按八卦相生之數,暗藏先天無極之象」;少林十三抓——「由龍行、蛇變、鳳展、猴靈、虎坐、豹頭、馬蹄、鶴嘴、鷹抓、牛抵、兔輕、燕抄、雞蹬等十三趟仿生動作而成」;少林五行柔術——「模擬蛇、虎、龍、鶴、豹五種動物形象」;少林五行八法拳——「包括龍、虎、豹、鶴、蛇五種拳法和內功,主張練功修心」;……

這些拳種所附會的「文化虎皮」,五行、八卦、象形,沒有一張屬於「禪宗」,自然也不存在什麼「禪武合一」。

圖:明代武術高手程宗猷所著《少林棍法闡宗》。該書中,程氏一再強調勤學苦練和對戰經驗,對「禪武合一」隻字未提。

少林武術進入興盛期,確切可考者,是在明代,最初只以由名將俞大猷傳授的棍術知名。程宗猷生活在明末,他在《少林棍法闡宗》一書中講,當時少林拳術「猶未盛傳於海內」。明末文人王士性游嵩山,曾看到寺中有僧人「為猴擊者」。但猴拳也不是少林寺自有的武術,戚繼光《紀效新書》中早有關於猴拳的記載。

這些史料可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也只是後世的小說家言。

到了清末民初,一些反清復明的秘密組織(如洪門),其宣傳著作多以少林寺為附會(如《少林宗法》一書實乃反清宣傳材料),且虛構出「火燒少林寺」一類傳說,在民間口口相傳,以致民間武師為營銷計,多願將自己所習拳種掛靠在「少林門下」,於是就造成了一種「天下功夫出少林」的假象;而少林寺也在當代的商業運作中,欣然接手了這種假象。

圖:戚繼光《紀效新書》,記載了明朝中晚期民間盛行的許多武術種類,到了清代,這些武術多被附會給了少林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法國畫報中的大清皇帝、皇后和親王 | 文摘
藤村道生:日軍甲午之戰的真正敵人是瘟疫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