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自動系鞋帶的 Nike 鞋,才是可穿戴設備該有的樣子
「可穿戴設備」在幾年前曾是科技圈一個熱詞。感測器、晶元的集成化越來越高,大到衣服褲子,小到戒指耳環,紛紛植入晶元,接入 app。幾乎每一行都有一種智能可穿戴設備。
但這陣風很快就刮過去了。
這些工程師手中誕生的可穿戴設備原型,可能功能超群,但卻擁有著慘不忍睹的設計。科技公司不顧一切地把它們的技術產品包裝成時尚產品,但到了最終卻沒人願意戴上它。
不過今天從外媒那看到的這款 Nike Adapt BB,我心動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讓傳統穿戴變得智能而並不智障
Nike Adapt BB 是耐克在昨天發布的一款智能球鞋,它最大的亮點是無需用戶彎腰系鞋帶。與此同時,通過球鞋內置的感測器,它甚至還能實時根據運動情況來自動調整鬆緊度。
不過 Adapt BB 並不是 Nike 的第一次嘗試,事實上,「自動系鞋帶」這個概念最早是出現在 1990 年的科幻電影《回到未來 2》中。
在電影里,剛穿越到 2015 年的主角 Marty McFly 找到了一雙 Nike Mag 滑板鞋,就在 Marty McFly 踏地的一剎那,球鞋自動綁好了鞋帶,並根據 Marty McFly 的腳自動調整了鬆緊度。
整個畫面過程雖然不到 10 秒,但卻讓人印象深刻。
▲ Nike Mag. 圖片來自:YouTube@Sneaker News
2007 年,由 AirJordan 設計師 Tinker Hatfield 牽頭的設計小組,將這雙可以自動系鞋帶的球鞋從想法變成現實,並在 2016 年 10 月正式對外發布現實版 Nike Mag。
不過雖說自動系鞋帶這個概念是在 Nike Mag 上呈現,但嚴格來說它並不是 Nike 首款能自動系鞋帶的球鞋。
實際上,就在 Tinker Hatfield 開發 Nike Mag 的同時,Nike 已經在 2010 年申請了球鞋自動系帶的技術專利,並且在 2016 年上半年發布了首款能自動系鞋帶的球鞋 Nike HyperAdapt 1.0。
HyperAdapt 1.0 實現自動系鞋帶功能離不開三個關鍵部件:電池、馬達和感測器。
它的原理其實很簡單,當用戶穿上球鞋時,壓力感測器會驅動馬達,馬達便會收緊鞋帶到最合適腳型的鬆緊度。
與此同時,感測器也會記錄並根據用戶的體重、行走重心來對球鞋鬆緊進行微調,隨著穿戴次數增多,球鞋的鬆緊度也會變得越合適。
而到了 2016 年下半年發布的 Nike Mag,Nike 在 HyperAdapt 1.0 的技術基礎上增加了「Adaptive Fit」自適應系統。
這個系統能根據用戶的動作變化自動進行鬆緊調整,進一步地考慮到運動人士的穿戴習慣。比如在劇烈運動後,太緊的鞋帶會造成血液流通不暢,這時球鞋便會自動調整鞋帶鬆緊,讓穿著更舒適。
▲ Nike Adapt BB. 圖片來自:Complex Original
兩年後的 Adapt BB 在設計上並沒有 Nike Mag 來得那麼浮誇,相反,它的造型比目前 Nike 的潮品還要普通,如果不說可能也不會有人知道這是一款價值 350 美元的運動鞋。
但就在這個看似平凡的造型內,Nike 在這雙鞋裡集合了以下元部件:
- 陀螺儀
- 電動馬達
- 加速度計
- 藍牙模塊
- 壓力感測器
- 溫度感測器
- 微型控制器
- 無線充電線圈
- 容量 505 毫安時的電池
Adapt BB 實現自動系鞋帶的原理其實和 HyperAdapt 1.0 大致相同,都是通過壓力感測對電動馬達發出指令,然後對鞋帶進行鬆緊調整。
▲ Adapt BB 的驅動模組.
但是,這次 Adapt BB 所採用的是高度集合的驅動模塊,這個模塊就像智能手機上的 CPU,向運動鞋發出控制指令。相比起 HyperAdapt 1.0 上走線混亂的鞋底感測器,新登場的引擎模塊是 Nike 的一個飛躍式進步。
▲ HyperAdapt 1.0 驅動模組
為何說驅動模塊化是 Nike 的一次飛躍進步?
此前 HyperAdapt 1.0 所用的設計過於複雜,不便於大規模生產的同時,也會影響運動鞋的可靠性。
這次換用模塊化設計後,Adapt BB 的量產性和可維修性得到了大大提升,使球鞋變成了驅動核心的載體而不是一個整體設備,維修只需將鞋底取出,把驅動模塊「摳」出來更換就可以了。
▲ Adapt BB 內部結構.
當然,除了能自動系鞋帶,驅動模塊內加入的藍牙模塊也能讓球鞋和手機連接,這也是目前所有智能穿戴設備的必備功能之一。不過,不同於普通智能設備只藉助藍牙給手機傳輸數據,Adapt BB 的藍牙功能作用是在「控制」這一方面。
在連接手機後,用戶可通過手機 app 來調整鞋帶的鬆緊度。app 內預設了運動、熱身、日常三檔可供用戶選擇,同時也能根據個人喜好在 app 內微調。而感測器此時也會記錄下用戶的喜好設置,在下次穿著時就會默認喜好設置自動系好鞋帶。
穿上 Adapt BB 後,這個系鞋帶的過程有多奇妙?The Verge 的編輯用了這麼一段話來描述:
試想一下,穿上 Adapt BB 後,它就會像玩具爪機一樣,慢慢地將鞋壁貼近你的腳,直到剛好合適。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球鞋自動系鞋帶的同時,驅動模塊會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音來告知用戶當前的剩餘電量。
▲ Nike Adapt BB 內部鞋帶.
Nike 智能系統高級工程總監 Jordan Rice(喬丹·萊斯)告訴 The Verge,實際上驅動模塊會有兩種聲音來告知用戶當前的電量情況,如果電量高於 20%,你會聽到相當流暢的電傳馬達聲;但如果你聽到的聲音是低沉的,那麼就該是時候給鞋子充電了。
說到電量,每一隻 Adapt BB 的驅動模塊都配備了一個 505mAh 電池,理論可支持 10~14 天的續航時長。內部集成的線圈可讓這雙球鞋放在特定的充電板上無線充電。
但是萊斯表示 Nike 不會單獨出售這個「充電器」,一雙球鞋僅搭配一張無線充電毯。還好充一次能用半個月,不然出差突然沒電系鞋帶就尷尬了。
不過相比起充電問題,鋰電池的安全才是最讓人擔心的地方。畢竟球鞋不像手機只被拿在手上,它還要承受用戶爬山涉水,在運動時跑、跳、踢的壓力。
這方面,Nike 頗有信心地表示他們能確保電池不會在一個身高 6 英尺(約 1.8 米)、重 200 磅(約 180 斤)的籃球運動員重壓下開裂。而且由於球鞋是採用密封的防水設計,因此也杜絕了下雨天會有水滲進球鞋內部的可能。
但是,儘管 Nike 對 Adapt BB 進行了多項改進,可它仍然不算是一款完美的產品。
The Verge 的編輯在試穿時仍然遇到了收緊功能觸發失靈的問題,運動鞋偶爾在穿上後並沒有立即反應繫上鞋帶。
另一方面,Nike 所提供的 Adapt BB 尺碼相當有限,目前最小的尺碼是男士的 7 碼,也就是女士的 8.5 碼。不過根據國際女籃協會提供給 The Verge 的數據,體重最小的運動員鞋碼為男士的 6.5 碼,因此 Adapt BB 並不適合所有女性消費者。
「時尚的科技產品」正在變成「科技化的時尚產品」
可穿戴設備已經發展數個年頭了,回過頭來看,其實我們不難發現智能設備已經從當初直接粗暴地加入連接模塊的低成本產品,逐漸轉變成更聰明的智慧產物。
與此同時,製造出酷炫的科技產品也已經不再是電子廠商的「專利」,越來越多的時尚品牌也開始進入科技市場,紛紛將自家產品智能化。
比如路易威登在去年就推出了 2019 款 Tambour Horizon 智能手錶,這款手錶有著 LV 的名師設計,眼看好像奢侈品牌造表像外行。但其實它的功能一點都不比其他智能手錶差,不但有高通的晶元,而且還有 Google 提供的軟體支持。
再放大看,Nike Adapt BB 的面世其實是當下大眾品牌科技化普及的一個縮影。儘管它能連手機也能自動系鞋帶,但我不會認為它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科技產品,因為它本質上仍然是一雙運動鞋,只是 Nike 賦予了它更懂用戶的功能。
當然,我認為這對於消費者來說是利好的。科技界和時尚界的追求各有不同,我們常常能看見一個新技術有多強,但卻不了解這些技術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這時科技企業就需要時尚產品將這些新技術整合應用,把新技術帶進更大的市場,從而降低新技術成本的同時,帶來更大的市場競爭。
在 Adapt BB 這款運動鞋上,我看到了無線充電、模塊化和自動化。這些體驗或許不是最完美的,但已經是時尚產品向科技化進步的好開始了。
穿戴設備其實只是個偽命題,它壓根就不應該是一個品類,它幾乎可以是任何東西。正如連線雜誌一篇文章中所說的,「如果把可穿戴設備歸為可以戴在身上的設備的話,那麼 VR 設備是不是也應該算是可穿戴設備?如果把手機別在腰上,那手機豈不是也是可穿戴設備?」
就像恐龍滅絕的一種假說——它們沒有消失,它們只是飛向了天空。
本文圖源:The Verge


※靈活的工作時間,不應只意味著無止境的加班
※大大節省時間和金錢!三大運營商即將開放異地銷號業務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