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是傾國傾城的絕世美女,在歷史上竟然查無此人,難道純屬虛構?
文:洛輕塵
貂蟬作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可謂家喻戶曉。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被傳頌千年的故事有可能只是文人的渲染,因為正史中從來沒有記載過一個叫貂蟬的美人。
這就有些奇怪了,董卓的被殺對歷史的走向起了巨大的作用,為後面的群雄逐鹿拉開了序幕。
貂蟬雖為女子,但作為中間的重要環節,可能被一筆帶過,或簡略寫幾句,怎麼可能隻字不提?如果歷史上真沒有貂蟬這一人物,為何後世流傳甚廣呢?
可以肯定的是,《後漢書》、《蜀記》、《魏晉世語》里都沒有關於貂蟬的記載,貂蟬這一形象始見於元代才出現的《三國志平話》,在《三國演義》里被進一步完善。
而評話和演義屬於文學創造範疇,是不能作為歷史依據的。
《三國演義》三分寫實,七分是靠藝術想像完成的,很多橋段與真正的歷史是有出入的,因而,大部分學者傾向於認為貂蟬只是文學傳承中杜撰的人物。
為了弄清真相,筆者翻閱了一些三國的歷史資料,發現貂蟬也並非文學作者憑空捏造,而是有歷史原型的。《後漢書》和《三國志》都有類似的記載:呂布與董卓的一名婢女有私情,很怕董卓發現,心中有些焦慮不安。
《後漢書?呂布傳》:「常小失意,卓拔戟擲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侍婢情通,益不自安。」
這段記載了董卓與呂布失和的兩大緣由:一是董卓脾氣暴躁,有一次心中不快,拔槍扔向呂布,呂布眼疾手快,幸而逃脫,但心中對董卓很是怨恨;二是呂布與董卓的貼身侍婢私通,心中難免不安。
那麼董卓身邊的這個侍女是從哪裡來的呢?是董卓府里原本就有的女子嗎?《漢書》和《後漢書》的註疏《漢書通志》中記載,曹操曾向董卓進獻一名美女。
雖然《漢書通志》的作者、成書年代都已不可考,但按照古人為正史做註疏比較嚴謹的風格,這個記載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曹操討好董卓的女子,容貌必然傾城,呂布明知道惦記上有不可知的危險,還是不可救藥的與她保持非正當的關係,並因她與董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貂蟬其實並不像人名,就算是婢女,也可以喚做「小蟬」之類的,怎麼偏偏叫貂蟬?又是貂又是蟬?確實,貂蟬並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一類侍女的統稱。
在古代,只有達官權貴才有資格用貂尾與蟬羽來裝飾官帽,並把裝有貂尾與蟬羽帽子叫「貂蟬冠」。
「貂蟬冠」起源於秦代,剛開始的時候只有侍中﹑常侍等皇帝貼身近臣才可以在帽子上裝飾貂尾和蟬羽,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朝廷高級官員的禮冠。
成語「狗尾續貂」講的是晉國時期司馬倫胡亂給人加官進爵,導致做貂蟬冠的貂尾都不夠用了,只好用狗尾代替。
貂蟬冠是身份地位的象徵,非常貴重,權貴們都會派專門的侍女保管。這個掌管貂蟬冠的侍女,在秦漢時期就被稱為「貂蟬」。
在封建社會,女子特別是侍女們是沒有人身自由的,一個掌管主人衣帽,服侍主人更衣的侍女,通常都是通房丫鬟,實質上就是沒有名分的侍妾。《紅樓夢》中襲人、平兒都是通房丫鬟。
呂布作為董卓的義子,與其掌管衣帽的丫鬟保持不正當關係,把綠帽戴到了董卓頭上,這是相當危險的事情,所以才會惴惴不安。
因對董卓有諸多不滿,又擔心東窗事發,呂布早已心生叛意,只是缺少一個能夠共謀大事的人。
董卓當時比較信任的一個官員叫王允,王允私下覺得董卓多行不義,濫殺忠良,沒有霸主的氣概和胸襟,早就想設法除掉他。
呂布與董卓的矛盾被他看在眼裡,二人越走越近,呂布向其吐露了心聲,詢問他的意見,王允藉機挑撥呂布殺死董卓,並議下萬全之策。呂布為了避免長期受制於人,果然一舉殺了董卓。董卓死後,這個婢女結果如何,正史沒有提及。
從整個事件來看,呂布殺董卓利益關係考慮的更多一些,但到了陳壽的《三國志》中,董卓與呂布原本並無矛盾,他拔戟投呂布是因為看見呂布調戲自己的婢女而怒不可遏,把二人心生嫌隙完全歸結於女禍了。
《三國志》畢竟是一部史書,雖然將董卓與呂布失和完全怪罪於這個不見經傳的婢女,但並未指出她姓誰名誰,更未提及她與王允之間存在關聯,二人根本沒有任何的交集。作為二十四史中的佼佼者,《三國志》對歷史真相保持了基本的尊重。
那麼貂蟬的故事在民間話本中是如何演化的呢?元代話本《三國志平話》在『王允定計誅董卓』一章這樣自我介紹:「賤妾本姓任,小字貂蟬,家長是呂布。」
貂蟬開頭就交代了自己是呂布的妻子。(這當然不符合史實,正史記載呂布有妻有女,卻與貂蟬無關,但評話只是在講故事,允許虛構)
王允在知道兩個人是夫妻的情況下,竟然使出「美人計」,將貂蟬獻給呂布的義父董卓,也太過不擇手段,並有破壞別人婚姻之嫌,這樣有違綱常倫理的情節設定,很容易引起觀者的反感。
於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修改了貂蟬與呂布本是夫妻的人物設定,貂蟬變為王允的義女,並改成貂蟬深明大義,主動要求獻身,除掉董卓。
這樣一來王允成了伸張正義的化身,貂蟬也成了為國捐軀的烈女,兩個人的形象都很高大上。
明代傳奇《連環計》基本上遵循了《三國演義》的情節設定,只是把呂布與貂蟬的故事單獨拿出來演繹,使得人物形象更飽滿一些。
王允先把貂蟬許給呂布為妻,又獻予董卓為妾。貂蟬嫁給董卓後又對呂布含情脈脈,不斷的挑撥離間,最後誘使呂布憤而殺董卓。故事很精彩,卻也很老套。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一個因為美女丟掉性命的例子,算得上是「紅顏禍水」的變異版本。
和貂蟬有著相同命運的還有四大美女之首西施。
西施的故事雖被各種野史津津樂道,卻並未見諸於正史記載。
《史記》、《左傳》、《國語》、《春秋》等正史,都記載了吳越的兩次交戰,詳細的記述了勾踐反敗為勝,以雪前恥的血腥鬥爭,但均隻字未提西施。
為越國雪恥滅吳作出「突出貢獻」的西施,為何沒在正史中留下隻言片語?直到東漢的《越絕書》,西施才第一次在吳越戰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是讓人疑惑的是,難道相隔幾百年的後人比當時的人更了解歷史的真相?
《越絕書》是一部記載傳聞異說的八卦野史,所記之事大多非常離譜。關於西施,書中是這麼寫的:「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文種)獻之於吳王。」自此之後,西施作為吳越戰爭的重要人物,濃妝重抹的出現於民間傳說。
事實上,早在吳越爭霸之前,西施就已經出現在文獻里了。《管子小稱》:「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作者管仲約是公元前723年出生,比吳越爭霸的時間早了足足兩百多年。
此後,整個戰國時期,韓非子、墨子、乃至孟子都在傳世名作里提及西施的美貌,可惜的是只有寥寥數筆,對其生平並無太多的記載。
因而很多學者認為,西施只是絕世美女的統稱,而並非一個具體的女子,更加不可能作為女間諜,參與吳越戰爭。
筆者更傾向於認為,西施與毛嬙等人名並列,可能是一個傾倒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美女,其美貌曠古絕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文人墨客都對其美貌稱讚不已。
但她生活的年代要早於吳越戰爭,正史當然不會記載她參加吳越爭霸。最大的可能是因其太過美貌,傾倒眾生,後輩在讀先人著作的時候,發現有太多人對其念念不忘,便借題發揮,將美女與吳越爭霸聯繫起來,杜撰了一個曲折離奇的間諜故事。
古代的女子挺不容易的,一邊被斥責為「婦人之見」、「頭髮長見識短」,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須安安分分的圍著鍋灶和孩子「三從四德」,一邊又擔當著歷史興亡的重責。
你看,夏桀亡於妺喜,商紂滅於妲己,周幽毀於褒姒,似乎每一個朝代的覆滅,都有女人的參與。好像沒有貂蟬,呂布就會對董卓死心塌地,沒有西施,越國就永遠不能翻身打敗吳國。
女人一會兒是妖孽轉世,有能力傾巢覆國,一會又是神仙聖母,肩負光榮使命,捨身成仁。她們唯獨沒有被當成真正有血有肉的人。
貂蟬周旋於兩個男人之間,內心平靜,毫無波瀾,董卓再寵愛她,那也是死了活該;西施與吳王夫差生活了十幾年,對他沒有半點情感,想方設法非得讓吳國滅掉。她們將作為人的情感完全抽離,心甘情願做一枚偉大的棋子。
唐代詩人羅隱在絕句《西施》中說得挺在理: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西施也好,貂蟬也罷,雖然美貌無雙,但以當時女性的普遍地位和她們自身的政治地位來看,是對歷史的變革起不到決定性作用的,這才是嚴肅的正史沒有留下她們名姓的真正原因。
無論封建社會,還是現代,妖魔化女性,比如「女性的墜落導致國家墮落」之類的論調;或者神聖化女性,認為女性就應該在家如保姆,在外如戰鬥機,家務全包掙錢多,都只是油膩老男人自說自話的一廂情願而已。
在古代,大量的體力活動、政治活動、軍事活動女性無法參與,也沒有話語權,所以一直處於「失語」的狀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定意義上說,經濟地位也決定社會地位。
隨著歷史的進步,大量的勞動已經脫離了純體力的限制,女性在職場上展示出不讓鬚眉的一面,經濟和思想的雙重獨立,使得女性的人格逐漸從對男性的依附中分離出來。
有一個段子是這麼講的:幾個朋友在看古裝劇,有人感慨:古代的妻子都是伺候丈夫洗腳、更衣,太貼心了。有女子立答:他妻子一毛錢不掙,車貸,房貸,吃飯,穿衣,脂粉錢,孩子教育,三姑六婆開銷都是你的。那人想了想說:那還是現代好,家庭擔子她還擔著一半兒。。。。。。
雖然有生活重擔在肩,雖然思想停留在清朝的男人還大有人在,但按照男性意願被塑造了上千年的女性終於活成了有血有肉、能哭能笑、敢愛敢恨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具呆板的木偶,這不得不說是歷史的最大進步,也是最值得現代女性慶幸和慶祝的事兒了。
作者:
洛輕塵,魚羊秘史簽約作者。東北師範大學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女性文學和兒童文學,用一顆充滿好奇的童心閱遍歷史滄桑,寫盡人生百態。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歷史上的三次驚人巧合,莫非真有輪迴穿越?!
※此人曾怒懟董卓,連曹操都是他的粉絲,劉備能在三國立足也是全靠他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