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你敢在太空里吃蟲子么?

你敢在太空里吃蟲子么?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太空007-從牙膏到大麥蟲

作者:文止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酸奶泡

最近航天領域有一個大新聞刷屏了——我國的

「嫦娥四號」

探測器完成了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壯舉,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上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

月背影像圖



就是這張 


                                                


這是足以讓每一位中華兒女

感到自豪

的事,讓我們一起祝賀那些為此不懈努力的航天工作者們吧。

不過在艱難且漫長的人類航天探索史里,「

在太空吃什麼

」始終是個大問題,看完文中這些航天食品你可不要太驚訝哦。


最初的「牙膏食品」

由於在太空中一切物體都處於

失重狀態

,如果不固定食物的位置,食物就會飄浮在空中。

不過在

太空競賽的早期

,人類探索太空的技術還不發達,停留時間也很短,飲食是個細枝末節的小事,僅僅停留在

有得吃就行

的階段。為避免麻煩,最初航天員吃的東西都是

牙膏狀

的,就像擠牙膏那樣把食物擠進嘴裡,這也是人們對航天食品的最基本印象。



前蘇聯「牙膏」狀航天食品


圖源:百度百科

蘇聯航天人尤里·加加林升空的時候,就將太空食品帶上了天。一管濃縮羅宋湯、一管奶油巧克力醬,全部都封裝得

和牙膏一樣

。美國早期水星飛船任務中的宇航員也是如此,要麼是一口吃的小包裝特種食品、要麼就是和蘇聯人一樣的各種牙膏糨糊。

畢竟當時受限於技術、太空飛行經驗和思維的局限,航天食品只能保證航天員生存,

美味和營養

什麼的

根本不在考慮範疇

。好在執行任務的時間只有短短几天,宇航員們也是忍一忍就過來了。


直到一起意外事件,才給飽受太空黑暗料理折磨的宇航員們帶來了

轉機

從「黑暗料理」到豐盛的太空餐點

從美國的

雙子星飛船任務

開始,載人航天的飛行時間大幅度延長,極度難吃的各種牙膏管糨糊、小方塊速食品等太空暗黑料理讓宇航員們苦不堪言。

雙子星飛船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終於,在1965年雙子星三號執行首次雙人飛行任務的時候,航天員

約翰·楊

多次向上級表示食物「難以下咽」。

投訴並沒有被重視,飽受折磨的他一不做二不休,在飛船升空前,悄悄把最愛的

鹹肉三明治

藏在了自己的宇航服里,成功將其「走私」上飛船。當然,事後

受到了NASA的嚴厲懲罰

但這次走私行動也成功推動了

太空食品的變革

後來的太空食品

畢竟隨著飛行時間明顯延長,讓航天員天天吃「牙膏食品」對士氣傷害實在太大,而且身處特殊的環境中,航天員們也需要

充足的營養

。因此,營養的搭配與食物的味道也被人們逐漸重視了起來。

首先各種基本的營養元素是必不可少的。這其中包括人體每日所需的

蛋白質、脂肪和糖

等,鈣、磷、鎂、鉀等

主要元素

,還有鐵、鋅、硒、碘等

微量元素

,以及兩種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和E)和各種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族和C等)。

當然這麼全的營養可能滿足不了

其次就是

食物的味道

。到了

阿波羅10號

執行任務的時候,太空食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各種各樣的復水食品代替了讓人談之色變的牙膏管,還增加了更為人性化的

罐頭食品

,水果蛋糕、果凍、桃干、杏干、梨乾等

點心水果

也跟著上了天。

自此宇航員們終於告別了牙膏時代,不用再忍受那些

難以下咽的黑暗料理

了。

有罐頭可以吃肉啦

再將時間向後推到現在,俄羅斯人研發了多達300多種太空餐點的種類,而且攻克了太空食品的老大難問題——如何

在太空吃麵包

而NASA則已經非常人性化地提供了點餐服務。在發射前最後一周的隔離期間,宇航員們可以自由點餐,保證每頓飯都有

自己最愛吃的

。只要不是太出格,NASA營養師都會讓他們大飽口福。

其他國家宇航機構也都基本參照了NASA的這套點餐制,就在這樣不斷更新、不斷添加的過程中,形成了目前高達

400種航天食品

的規模。



國際空間站航天員目前使用的航天食品


圖源:NASA

不過比較搞笑的是,加加林時代的各種牙膏羅宋湯,牙膏巧克力醬,牙膏果汁

現在還在俄

羅斯宇航局的菜譜

上,也不知道會不會有宇航員點這些食物。

現如今每趟貨運補給飛船,裡面都有相當一部分裝的是航天美食。

最近幾年,除了俄羅斯聯盟號外,還增加了多個多趟

貨運飛船班次

,比如美國龍飛船,天鵝座飛船,歐空局ATV飛船,日本HTV飛船,基本上平均

每兩個月

就有一次往返補給。宇航員也可以下單叫外賣,只要在空間站里

發一封郵件申請

就行。

俄羅斯聯盟號

外國航天員食品進步的同時,我們

中國的航天員

吃的是什麼呢?

據中國第一位飛天航天員楊利偉描述,他當時在太空吃了三頓飯,因為他比較喜歡吃辣,就給他準備了一些

辣味食品

。而當時臨近中秋,他還帶了

月餅

上太空。可見我們第一次載人航天時的飲食標準就

已經很高

了。

神舟九號航天員的午餐包


圖源:軍報記者

隨著神州系列不斷上天,到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對接天宮一號時,魚香肉絲、宮保雞丁、什錦炒飯、咖喱炒飯、蘑菇雞塊、雪菜肉絲、黑椒牛柳、紅燒肉、冬筍火腿炒飯……都已經出現了。當時景海鵬、劉旺、劉洋三名航天員的伙食清單看上去已經

和地面上的食堂差不多

了。

畢竟太空生活

已經很艱苦

了,在飲食方面自然要

盡量滿足

航天員們的需求,不知道如此豐富的太空餐點能不能讓那些遠離地球的人們感受到一絲家鄉的溫暖呢?

選擇多樣

自給自足的太空生活

隨著太空技術的日益成熟,人們已經開始認真考慮

移民其他的星球

了。

要保證人類將來能在外星球生活,物資補給方面有三條途徑,分別是:

地球補給、再生循環和外星獲取

。但是外星球生態系統不全,母星補給又耗費巨大,因此建立再生循環的生命系統是未來航天技術發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未來建立外星基地的基礎。


電影

《火星救援》

中,植物學家馬克·沃特尼獨自在火星上生存了五百天,靠的是自己

種植土豆

來作為食物來源。這看上去只是科幻的電影情節,實際上,現實中我們同樣可以做到。

早在1982年,美國宇航局便倡導研究

受控生態生保系統

,得到了許多國家的響應。受控生態生保技術是指通過人工建立的封閉受控的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生存所需要的

大氣環境和生保物質

。其目的是方便未來人類探索地外星體,實現外星體表面駐留的載人航天任務。


2015年8月10日,生活在國際空間站內的航天員們首次品嘗到了他們

在太空種植出來的生菜

。科學家們把這一口舌尖上的味道,看作是人類

向火星移民邁出的重要一步

2016年12月14日,我國「太空180」試驗圓滿完成,四位志願者在模擬太空艙環境中

共同生活了180天

,消耗的每一份養料都需要自行解決。此次試驗目的是為了探索掌握我國

第三代受控生態生保技術



國際空間站首次種植出的生菜 


                                        

圖源:搜狐新聞

其中一位志願者透露,當時的艙內不僅有小麥,還種植了包括

豆角、胡蘿蔔

在內的

15種蔬菜

。試驗期間,等到作物成熟時,他們就用小型磨面機將收穫的小麥磨成麵粉,製成

全麥饅頭

。此外,他們還將蔬菜作為餡料,跟麵粉一起

做成包子

。其餘的蔬菜,可以涼拌,也可以用外源提供的橄欖油熱炒。

除了主食和蔬菜,蛋白質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肯定不能少了

肉類

或許是這種肉

他們食用的肉類主要分為兩種:一類是艙內飼養的

黃粉蟲

,俗稱大麥蟲,另一類是外源提供的牛肉、豬肉、雞肉等

真空熟食

。黃粉蟲有時炒著吃,有時也會將它們炒干,磨成粉後與麵粉混合在一起做饅頭、包子。

吃蟲子

不是每個人都受得了的,但卻必須如此,因為大麥蟲將是太空中能吃到的唯一一種新鮮肉類。志願者們食物緊缺,體力消耗又大,蛋白質含量極高的大麥蟲用空氣炸鍋炸過之後,是人們

補充蛋白質的很好途徑

蛋白質大餐

剛剛在月球背面成功著陸的「嫦娥四號」上,也有著一個

月面微型生物圈

,雖然它的外形只有一個奶粉罐子那麼大,但裡面有土豆種子和擬南芥,還有蠶寶寶的卵,實際上已經相當於一個

小型的生態系統

。在罐子里通過光導管,土豆和擬南芥會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而蠶寶寶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和生活垃圾提供給土豆和擬南芥的種子,循環往複。

這其實已是外太空建立生態系統的

雛形

了。



如果有一天,人類真的只能在外星球生活,那麼在太空中種菜耕田也將成為現實。

大麥蟲

會成為人類登陸外星球的好朋友,人類設計的自給自足

微型生態環境

也會為第一代外星移民

提供源源不斷的營養。

END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下面



國家:美國  |  日本  |  英國  |  法國  |  俄國


省區:河南  |  山西  |  甘肅  |  西藏  |  東北


城市:南京  |  徐州  |  長春  |  大連  |  樓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中國哪裡的風最大?
被沙俄和蘇聯坑害的這群蒙古人,終於回到了中國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