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寒假將近,為什麼要勸你不給孩子玩手機?

寒假將近,為什麼要勸你不給孩子玩手機?

作者|蓮子媽

寒假將近,為什麼要勸你不給孩子玩手機?

剛剛,被一個4歲男孩暖到了。

男孩小名叫豆豆,據豆豆的父親陳先生說:那天他很早就出門上班,留豆豆和奶奶在家。

大概十點多的時候,豆豆突然給他發微信視頻說,爸爸,快回來,奶奶暈了。

剛開始陳先生還以為是兒子不懂事,質問兒子:你是不是惹奶奶生氣了,所以奶奶不理你!

豆豆也沒狡辯,只是把攝像頭對準奶奶。奶奶癱坐在沙發上,任憑豆豆怎麼呼喚,都一動也不動。

陳先生一看,覺得不對勁,立馬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馬不停蹄地趕回家,把母親送到醫院急診科。

陳先生感慨說:「以前教過孩子撥打父母手機號碼和使用微信,沒想到這麼小的孩子能牢牢記住,在關鍵時刻救了奶奶的命。」

就手機本身而言,已成為孩子和家長之間的頭號大敵。因為孩子無許可權地使用手機,已製造了太多家庭悲劇。


比如:1月3日,四川南江縣一名14歲的小女孩,因為沉迷手機,父母一怒之下沒收了手機還將手機砸壞。

小女孩上學路上想不開,要跳河自殺。

比如

:誤用手機刷裝備、打賞主播,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眼看寒假來了,蓮子媽有預感,又會有很多家庭把孩子交給手機,把悲劇交給手機。


但要不要給孩子接觸手機?

如何正確使用手機?

是當代家庭教育的難題!

寒假將近,為什麼要勸你不給孩子玩手機?

寒假將近,為什麼要勸你不給孩子玩手機?

我們想像一下:沒有手機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 老師在班級群里,通知一個重要事件,無法第一時間知道。
  • 去醫院看病,挂號排隊,交錢排隊,一天的時間就消耗在排隊上面。
  • 出差在外,要看一下孩子,完全是奢侈。

社會是進步的,科技與智能的發展將是社會繼續前進的重要標誌。

這也是父母容易焦慮的地方:一方面離不開,一方面又想擺脫。

目前對網路依賴越來越低齡化,越是低齡孩子,越容易在網路的世界裡失去自控,沉迷於虛擬世界,無法回歸正常的真實的家庭生活。

假如孩子手機成癮,父母過激的粗暴的「診斷 」和立馬希望孩子聽自己「變正常」的期望,反而給孩子造成童年創傷。

寒假將近,為什麼要勸你不給孩子玩手機?

寒假將近,為什麼要勸你不給孩子玩手機?

比起「手機爭奪戰」父母更應該做到這些。

第一:避免手機變保姆。

陪孩子是比工作更辛苦的一件事。

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在全程的陪伴過程中,也渴望抽離出來,給自己一段獨立的時間——休息、思考、嘮嗑。

比如:全職媽媽,要買菜,要做早餐,要搞衛生,還得洗衣,處理孩子的各種狀況。

這些事情坐下來,早已人仰馬翻,生無可戀。想要安心地休息,也只能選在孩子安靜的時間裡。

想要孩子安靜,還不受外界打擾,手機成了最佳選擇。孩子沉浸在手機里,是完全不會去煩別人的。

這種體驗,帶孩子的人感觸最深。

可怕的就是撫養人適應了這種累中帶閑的舒適感,越來越縱容孩子,把手機當保姆。

低齡的孩子,更容易沉迷手機帶來的視覺、聽覺快感,從而影響孩子正常的思維和生活,自控力、專註力變差,還易怒易燥。

2017年,神經放射學教授Hyung Suk Seo在芝加哥北美放射學會年會上公布:

「網路成癮」的青少年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不平衡,這種不平衡與經歷焦慮和抑鬱症的人相似。

並且智能手機成癮青少年在抑鬱、焦慮、失眠和衝動方面的分數顯著高於平常人。

寒假將近,為什麼要勸你不給孩子玩手機?

寒假將近,為什麼要勸你不給孩子玩手機?

第二:對手機要進行科普。

假如孩子哀求著想玩手機,父母大多數時間會克制自己,但偶爾會讓步,給孩子玩的機會。

心裡清楚,不是每一次孩子胡鬧就給孩子玩手機,還覺得自己處理得很不錯。但這樣做,其實很難停止孩子繼續無節制地玩手機。

神經科學家邁克爾·庫赫在《為什麼我們會上癮》一書中說:不確定和不定時的獎賞方式更容易成癮。

說到手機危害,其實父母最擔心和最怕的其實是「網路成癮」。

一刀切地禁止孩子玩手機,不如給孩子進行科普:普及網路知識、科技產品,了解自身對互聯網的真正需求。

大部分禁止孩子玩手機的家長,肯定沒有做過這方面的了解。一說到孩子玩手機,刻板印象就是「遊戲」「不健康社交網站」。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蓮子快五歲的時候,她熟悉手機的很多應用。除了會一般情況的打電話,還會緊急事件報警。

給她不定期報了一些網課,她也會自主學習。

和大部分家長不同的是,我鼓勵孩子接觸手機,告訴她怎麼用手機求助、和朋友溝通、學知識。

因為自己很享受利用科技學習新知識,同樣希望孩子也能體驗這樣的快感,正視我們是在用手機而不是被手機用。

寒假將近,為什麼要勸你不給孩子玩手機?

寒假將近,為什麼要勸你不給孩子玩手機?

第三:和孩子生活共享。

孩子接觸手機,不是等孩子出了問題,才去糾正,責怪,打罵,禁止。

我們要清楚自己的樣子,是不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各自抱著手機,相對無聲,各看各的。

這其實是非正確的打開方式。

最開始孩子接觸手機,最好是和父母一起。比如微信視頻,可以一人一個手機,在同一個房間,用手機通話,或者玩假想遊戲。

可以假扮醫生、蛋糕師傅、快遞員、警察。

比如看電視,父母對電視節目要精選。

三歲以內孩子,動畫片一集的時長,控制在十分鐘以內;三歲以上的兒童,動畫片時長不超過20分鐘。

一起看,每次的量控制在兩集。

三歲以內的孩子,父母可以結合所看視頻內容玩遊戲。三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試著去講述自己所看的故事。

接納孩子的世界,共享孩子的內心和情感。

寒假將近,為什麼要勸你不給孩子玩手機?

第四:立規矩並參與孩子的手機世界,但不要過度監管

孩子上了小學,在作業上的碰撞越來越多,生活上的參與越來越少。

有很多朋友像我抱怨:「越來越不懂孩子的世界了。他們和同學有說不完的話,和我就寥寥幾句。常常在半夜躲在被窩,偷偷地聊遊戲。」

當然這是父母一方的說辭。

因為孩子們給我說的是:「我最近比較煩我爸媽,手機裡面的什麼東西都要偷看。」

那孩子的手機要不要看?

這就要看家長的態度了。

打心底信任著自己孩子的父母,是可以做到只關心孩子用手機的時間和態度,不至於強行脅迫孩子。

對孩子不信任,或本身安全感不足,容易疑神疑鬼的父母,就很難揣測了。

《中國兒童的數字化成長及網路素養狀況研究報告(2016—2017)》顯示:14歲是一個「分水嶺」,14歲孩子家長中有63%的人表示,在網路方面,孩子懂的比自己多。

對於我而言,當孩子第一次用手機向爸爸求助,並能用語言描述事發經過的那一刻,深深地感覺到:

  • 他們在未來要面臨的挑戰更多,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有更多的不確定性

對於並不天資聰明的平凡家庭來說,倘若對網路一刀切,很有可能被社會淘汰。

正如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寫:


此端的日常世界,是由彼端的幻想世界所支撐的。與彼端世界的接觸如果被切斷了,此端世界也會出現種種問題。

此端世界是技術性的世界,彼端世界是超越性的世界。

現代教育的盲點之一,就是熱衷於傳授並讓孩子掌握技術,卻忽略了超越性世界存在的重要性

父母雖說是孩子的守護者,但在成長和突破的路上,孩子往往也成為了父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世界從來不缺少憤怒的,歇斯底里叫罵的父母,但一直缺不急不躁,尊重和接納,躬身親為為榜樣的父母。

打開手機淘寶,搜索"涵妮媽媽發紅包",領限時紅包福利,領到的小夥伴記得使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不會閱讀的孩子,不僅僅會淪為潛在的差生
媽媽,我有一個不能說的秘密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