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求求你們生孩子去吧:中國生育報告2019

求求你們生孩子去吧:中國生育報告2019

近日,一份《拯救中國人口危機刻不容緩——中國生育報告2019》以「2018中國人口負增長」為關鍵字上了微博熱搜。

這份報告的研究團隊,是去年以1500萬高年薪入職恆大集團、引起全網討論的經濟學家任澤平所組建。

報告撰寫團隊連用了多個「前所未有」,來強調中國生育率下跌的嚴峻形勢:

「中國生育率下降速度在國際上前所未有,當前不僅遠低於2.45的全球平均水平,還低於1.67的發達國家水平。」

「如果僅看1980-2015年,則中國人口老化速度前所未有,該時期美國、歐洲、日本、印度人口年齡中位數分別上升7.6、9.0、13.8、6.5歲,遠小於中國的15歲。」

「我們預計中國將用約22年、即於2023年前後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再10年後即2033年前後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2050年達30.0%,老齡化速度前所未有。」

「並且,由於人口基數大,中國老年人口規模也是前所未有。」

經濟學家和治理者眼中的生育率下降是「危機」,失去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當然是巨大的打擊。

最直接的影響是,現收現付的養老金體系很快就會出現支付能力不足的問題。

為啥新生兒這麼少?

客觀原因:別說二胎,一胎都生不出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周圍總有這樣的人群:不是不想生,是想生孩子太費勁了,不是精不行,就是卵夠嗆,也許土壤還是鹽鹼地,還有一堆不明抗體FFF團嚴陣以待,嚴防死守精卵這對異性戀在一起。

望長城內外,不是不孕的,就是不育的不孕的像熱鍋上的螞蟻,日夜耕耘夜以繼日,種啥都寸草不生。不育的跑遍大江南北尋醫保胎,在此過程中,有的實現了夢想,有的放棄了工作、還跑了愛人、離了婚姻,比不孕的還慘……

我國人口協會和國家衛計委在2012年聯名發布了《中國不孕不育現狀調研報告》,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夫婦不孕不育率已攀升至15%,不孕不育人數超過5000萬,這意味著每8對夫婦中就有1對患有不孕不育,其中,男性為全部和部分因素起碼佔了50%,並且還有擴大的趨勢。

2001年,湖南省的精子捐獻申請者中尚有55.78%人小蝌蚪符合健康標準,到了2015年,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合格。

這一結論源於湖南精液研究項目發表在學術期刊《生育與不孕》(Fertility and Sterility)網站上的報告

而女性,輸卵管原因、內分泌及排卵因素、子宮因素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異常、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疾病等這些都是會導致女性不孕症的疾病之一。陰道因素、宮頸因素、卵巢原因、免疫原因、流產次數過多、錯過最佳生育時間等等,都在消耗著女性的生育力。

80後:不敢要二胎

對於城市裡有錢有閑階層來說,生不生二胎大概只是個「想不想」的問題;普通工薪階層,卻不得不首先考慮「能不能」的問題。

媽媽圈裡曾熱傳專家對要二胎條件的建議:

第一必須有好相處的公婆,第二必須有能幫忙的爸媽,第三必須有靠得住的老公,第四必須有懂事的老大,第五必須有夠長的假期,第六必須有夠多的錢。

當然,這些都是最理想的「金指標」,想生的人一項不符,也照樣麻利地生。

一個朋友說,她家小寶如今剛能站得穩跑得快,她和老公在雙方家族裡,就屬於被重點催二胎對象了。

大多數時候,她一笑而過,實在被「關心」得煩了,就回一句:「在北京生活壓力太大,再來一個孩子真養不起,也沒那個精力!」

如今提起不要二胎的原因,人人都能數出七八條,我揀被提到的最糟心的3個說說。

經濟壓力。

有兩個孩子的幸福感不一定加倍,經濟負擔倒是一定加倍。生二孩,需要家庭有相當的經濟實力。

有媒體統計了全國各城市養一個孩子需要的費用。看完一把辛酸淚,二孩一出生,這些天文數字至少得×2吧。

圖片來源:鳳凰財經

有人會說,「養孩子未必要花很多錢啊」,「富有富養法,窮有窮養法。」

的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東西並不是必需品。但在教育等方面,家長就必須下本錢了吧。連我90多歲的外婆都知道「智力投資」,知道學霸牛娃是「用錢堆出來的」。

之前有一篇《月薪三萬撐不起一個孩子的暑假》的文章在網上瘋轉,那還僅僅是孩子的培訓班費用。學區房?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幾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給我們的教養體系打上了鮮明的「奢侈品化」烙印,這不僅是指物質方面,更有情感等方面。

有人並不認同這種奢侈品化教養方式,但在整個社會環境下,也不得不屈服,否則,會面臨巨大的周邊壓力和不友好的市場環境,最終形成強烈的焦慮感。

人力支持。

網上流傳一句話:「要想老得快,生個孩子自己帶」。

全職媽媽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365天全年無休,5 2工作制,24小時永遠在線。透支的體力,消耗的精力,無時無刻的焦慮,簡直挑戰人類極限。

職場媽媽呢?要麼請保姆,要麼請老人來帶。

請保姆帶,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下策。先不論錢,單說找個靠譜的就實在太難。

請老人帶,也不省心。

老人們本該安享晚年,和老姐妹們唱歌打牌廣場舞,卻為了下一代,主動攬下看孩子的活兒,成了一個老「北漂」。

老人幫忙照看下一代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子女理應感激。但在育兒觀念和教養方式上,不少家庭的兩代人之間存在衝突,搞得雙方都挺窩火。

更別說,一些老人因為長時間不堪重負出現精神障礙。

職業危機。

有了孩子的職業女性,再次進入職場後也不得不要面對工作與家庭孰重孰輕的抉擇,其壓力絲毫不比男性低。

相比回家陪孩子,更要命的是,很多用人單位連產假、陪產假、哺乳假都落實不了。

夫妻的職業危機直接影響家庭收入水平,女性自然想生也不敢生。

說到底,出於對經濟實力以及未來風險的考慮,生不生二孩,真得慎重掂量。

90後:連一孩都不想生

一些恐慌於「中國人口要崩潰」的專家,將希望寄托在未來的生育主力90後身上。

然而,他們恐怕要失望了:90後連一孩都不想生了。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二孩數量上升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二孩佔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這是首次出現二孩出生數超過一孩出生數的情況。

在總出生人口下降的情況下,二孩數量提升反而說明了,一孩出生數量正在雪崩。

圖片來自知乎網友「強哥」,數據源自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和歷年統計局公報

2013年之前一孩出生數量還相對平穩,短短4年就下降了三成。

直接原因很明顯:年輕人結婚越來越晚了。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稱,2017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為34.2歲,揚州、泰州等5個城市甚至過了35歲。

而2012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只有29.6歲。5年間增長了5歲,照這個速度,5年後平均初婚年齡就要變成40歲了。

事實上,近年來大城市平均初婚年齡不斷推遲,是一個普遍現象。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排斥非婚生子的。更重要的,還是來自政策方面的硬性約束,非婚生子要被罰款,不能上戶口。因此,結婚基本上是生育的先決條件。

一般而言,女性從30歲起生育能力便呈下降趨勢。

拿江蘇來說,女性初婚年齡平均34.3歲,要多久之後才能有一孩?而在一孩之後兩三年二孩才會出生,那時即使想生,又能生得出來嗎?

當然,孩子並不是真的「養不起」,只不過對許多人而言,如果生了一個孩子卻不能給他足夠好的成長環境,如果孩子長大後可能滑向比自己更低的階層,那為什麼還要把他生下來呢?

這個問題,需要決策制定者和整個社會來回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霞聊育兒 的精彩文章:

長輩幫你帶孩子,你會給報酬嗎?怎樣感謝老人幫忙,才能最好的?
孩子近視還一直漲?不要愁,記住3做2不做,近視度數自己降下來

TAG:小霞聊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