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酒盒印失蹤兒童,是商業和公益的創造性結合

酒盒印失蹤兒童,是商業和公益的創造性結合

蔣璟璟

近日,重慶一家酒廠定製11萬瓶酒,在包裝上印上失蹤兒童信息的消息引發關注。酒廠負責人負責人稱,銷售款均直接捐贈給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保證款項透明,並不是利用這一方式來炒作。(北京青年報)

就如同過往許多類似案例一樣,此事一經曝出,便有人迅速質疑其「炒作」。只不過,「炒作」到底該如何定義呢?如果非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才算不炒作,那麼這無疑有些苛刻了。事實上可以預見,這家酒廠必然會從此次公益行動中「獲益」,比如說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提升了品牌形象等等,也許順帶著還能帶動銷量、增加生意。但,這又有何不可呢?須知,無私奉獻是公益,互利雙贏也是公益——考慮到人性偏好,後一種公益模式,某種意義上甚至更可行。

動輒以「炒作論」否定公益嘗試,這是極不負責任的。置之於現實語境下,判斷公益行動是不是炒作,理應有簡單而明確的標準,那就是相關主體是否「只說不做」「少說多做」或者「說到做不到」。以此量之,這家酒廠至少是言行一致的,其「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邏輯關聯也是說得通的。值得注意的是,該企業還允諾將這批定製酒的銷售收入直接捐獻給慈善組織,這頗有愛惜羽翼、自證清白的意味。

在酒盒的包裝上印上失蹤兒童的照片,這實則契合了「公益訴求內嵌進商業活動」的新思路、新潮流。現代商品社會,海量的商品不僅僅是消費品,其本身更是渠道、是媒介、是終端。過去,實體商品的外包裝只是標識生產信息,近些年來某些商品開始印上「雞湯金句」「生活箴言」等抽象的文化符號,而在此之後,近來越來越多的商品又嘗試將「公益廣告」印在外包裝上。很顯然,把失蹤兒童照片印在酒盒上,是這一趨勢的延續和進化!

商業活動與公益訴求的有機結合,讓商業行為多了一份人文關懷,讓公益事業拓寬了自身的邊界與可能。這不是「炒作」,而是正派社會、商業社會,所能催生的必然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裝了防臭地漏,衛生間為什麼還是臭?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