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兩彈一星」元勛于敏逝世:我一生只虧欠這兩件事

「兩彈一星」元勛于敏逝世:我一生只虧欠這兩件事

昨天,我們看到了一則令人沉痛的新聞。

據新華社引述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 1 月 16 日在京去世,享年 93 歲。

圖 | 于敏

他曾「隱身」長達二十八載,直到 1988 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 年 9 月 18 日,在中央軍委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5 年 1 月 9 日,于敏院士獲得 2014 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在於敏的字典里,報國是他一生的理想,鞠躬盡瘁是他一生的追求。

少年:立志報國

1926 年,于敏出生於天津寧河,他的父親當時是天津的一位職員。在於敏的青少年階段,正值日本侵華戰爭,烽火連天的戰亂里,他在學習之餘,酷愛看書,喜歡問別人為什麼,由於性格很安靜,很少與人交流,也從未有過特別的運動愛好。

每年暑假的時候,于敏都回不了家,因為沒有路費,常常跑到景山頂上去,拿著課本,拿著習題,在那兒乘景山的涼風,大聲讀著書。他喜歡讀唐詩宋詞和歷史演義,最喜歡看的就是岳飛的《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其中兩句話可以代表他當時的心境: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

日本人的侮辱、壓迫讓于敏當時感到異常憤怒。十二三歲的時候,他剛學會騎車,就找同學借了一輛車到他家去,在路上,突然迎面來了幾名日本人,開著吉普車,橫衝直撞,沖著他來了,眼看就要撞上了,如果撞上,于敏說他可能就「完蛋」了。從那時候起,于敏下定決心,一定要立志報國。

在他的少年時期里,一面在課本中感受到世界科學的大發展,一面感受著自己的祖國所受的列強欺凌。

1941 年,于敏進入天津木齋中學讀高中,因成績優異被推薦轉學至耀華中學讀高三,在耀華中學以門門功課第一的成績聞名全校。

1944 年,于敏考進了北京大學工學院機電系,但他發現,這個專業並不適合他,強調動手能力的工科,並不適合「心靈手不巧」的他。最終他選擇棄工從理,1946 年,出於對理論物理的熱愛,毅然決然轉到理學院物理系,並將理論物理定為自己的專業。


中年:「兩彈元勛」

1949 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並考取了中國物理學家張宗燧的研究生。那時候于敏不知道,他的命運,隨著戰爭時局和國家發展的需求,開始轉變,最終實現了他立志報國的理想。

1945 年 8 月 6 日,死亡之神一下子射中了廣島的心臟,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裂變的火球,在上空中生成,全世界第一次知道了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力。

1951 年的一天,在北大做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研究生畢業後,被帶入到新中國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近代物理研究所,由於表現突出,當時他被我國核物理學家彭桓武和錢三強所器重,希望于敏可以與鄧稼先一起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工作。

圖 | 1984 年于敏與鄧榢先(左)在核試驗基地。源:ldyx

當時,國內沒人懂原子核理論,于敏的研究對於中國來說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

經過幾年努力,于敏把原子核理論,分為實驗現象和規律、唯象理論和理論基礎三個層次,並在平均場獨立粒子運動方面,頗有建樹。

上世紀 50 年代,于敏在物理學報上發表了多篇論文,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與北京大學楊立銘教授編輯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

圖源:科普中國

1960 年 12 月,我國作出部署,由核武器研究院集中攻關,突破原子彈,同時,原子能研究所先行一步對氫彈作理論探索。

上個世紀 60 年代,錢三強找到于敏,告訴他,經過上級的批准,讓他作為副組長,領導和參加輕核理論組,加入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後來於敏作為氫彈理論負責人參與到中國首顆氫彈的技術工作中。

在當時,美國、英國、蘇聯都已經成功發射了氫彈,但在中國,對氫彈技術是一窮二白的局面。

氫彈不同於原子彈,它的威力更強,釋放的能量要大幾十倍,上百倍,牽涉科學、技術、工程等各個方面,學科知識多,內容專業性強,從零開始製造氫彈,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當時誰也說不清楚。

那時,杜魯門跟艾森豪威爾都曾赤裸裸地講:

決不能讓中國搞氫彈!

但于敏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一定要全力以赴研製出氫彈來!」

科學救國,製造氫彈,這是當時于敏最直接的想法。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于敏說,「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

1964 年 10 月 16 日,羅布泊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從那個時候起步入有核國家之列。當時,周恩來立即部署,在 1968 年之前,中國一定要進行氫彈裝置爆炸試驗。

第二年,氫彈研製方案終於有了進展,為了驗證方案是否行得通,上級決定,由於敏帶領幾十名科研人員,趕赴上海華東技術研究所,利用國內僅有的一台每秒運算達萬次的計算機 J501 進行驗證計算。

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計算和研究,于敏帶領團隊終於形成了從氫彈原理到構型的基本完整方案,並進行了完整測試。

圖 | 氫彈。源:CNBC

1967 年 6 月 17 日,一架戰機在新疆羅布泊上空投下一個降落傘,氫彈試驗正式開始,空投的 330 萬噸當量的氫彈發生爆炸,蘑菇雲隨之拔地而起,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圓滿成功。

這次成功的消息,鼓舞了整個中國人,震驚了世界。因為第一顆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中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就成功,成為世界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

圖 | 1992年11月在中物院發展戰略研究研討會上(左起: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亞、于敏)。源:ldyx

在此之後,于敏仍然投身於核研究過程之中,氫彈須根據實戰需要進行武器化並裝備部隊。于敏接著對氫彈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和核武器生存能力、降低過早「點火」幾率等作了優化設計,並定型為我國第一代核武器裝備部隊。


暮年:我虧欠這兩件事

因從事保密工作,于敏肩負著很大的壓力。在於敏忙碌於國家任務期間,經常要神秘外出,家裡全靠夫人孫玉琴打理。當于敏完成了時代賦予的使命之後,將整個重心回到了家中。

就像他沉默的事業一樣,于敏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他曾對身邊人說,不要計較有名無名,踏踏實實地做一個「無名英雄」。

于敏說,他這一生,最虧欠兩件事情。第一個虧欠的就是他的愛人孫玉琴,不幸因勞累過度,於 2012 年去世,帶給於敏莫大的傷痛,成為他終生的遺憾。到臨終前,一直都在看與夫人的合照,想起來兩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睹物思情,用來懷念。

圖 | 20世紀90年代初于敏與夫人孫玉琴,源:ldyx

第二個是于敏對孩子們管教太少,兒子於辛小時候對父親的唯一記憶就是一個字:忙。

「整天待在房間里想東西,很多人來找他。」

女兒於元亦很難覓尋對兒時父親的記憶,因為父女倆不曾親昵過。于敏說,他們大概現在也在抱怨著。

但是,于敏對於整個國家的貢獻不止於「寧靜」,而是一生致力於為國謀策的鞠躬盡瘁。

圖 | 于敏。源:央視科教《大家》視頻截圖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極高的榮譽紛至沓來,于敏一如既往保持著謙遜。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客廳懸掛著諸葛亮的名言: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或許,在他的心中,諸葛亮是一個完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登上 Science,AlphaZero完整論文首次發布
印度村莊:人們在儀式上把把毒蠍子放嘴裡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