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連機器人都躲不過裁員潮 我們有必要為機器取代人類工作而焦慮嗎?

連機器人都躲不過裁員潮 我們有必要為機器取代人類工作而焦慮嗎?

據外媒報道,2015年在日本開業的世界首家機器人酒店海茵娜,近日為降低成本裁掉了半數的機器人員工。其原因是機器人無法妥善解決顧客的問題且更換成本過高。

這似乎為一直擔心機器人會取代人類的群體提供了一點信心。

不過存在上述擔心的人隨著機器人的發展越來越多。最近,BBC基於劍橋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數據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概率」。

通常我們印象中最為穩定的工作,比如會計、銀行職員、政府職員,被機器取代的概率分別是96.8%、97.6%、96.8%。看起來,越是穩定的職位,反而越是高危職業。

而諸如具有創造力以及需要與人溝通的職業,則安全得多,比如藝術家、心理醫生和老師被取代的概率,分別僅有3.8%、0.7%和0.4%。

機器使得人類工作效率增加

看到這些數據,有人會因此而懊惱。如何避免在智能時代被機器人所取代,成為時下最時髦又最讓人心煩的事情。但問題是我們真的需要為此擔心焦慮或是恐懼嗎?

首先,我們需要承認,這些數據的確能說明一些問題。比如,的確有一些職位會被機器取代掉,這種趨勢,自工業革命以來,就一直在發生,只是現在變得更快、影響範圍更大。在這種形勢之下,我們可以做什麼?面對大趨勢的轉變,個人的努力幾乎毫無作用。但如果我們被取代,我們可以做什麼?去搗毀機器人?對不起,恐怕這個時代的機器人,更多的都是你看不到、摸不著的,就像iPhone手機里的Siri一樣。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我們馬上轉行去那些「被淘汰率」低的行業,我們去學習新的技能。這的確是一種方式。但我們能做的,是否就僅僅局限於此,或者說,我們的目光與思想所及,是否只能著眼於此。

不妨回到19世紀末的美國,那時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年要工作3000個小時。這意味著平均每個自然日要工作8.2個小時。如果周末都休息,那意味著工作日平均要工作11.5個小時。而現在呢?21世紀初的美國人每年要工作1900個小時,這意味著每個美國人每個工作日平均只要工作7.28個小時。但每年1900個小時,並非美國人工作時間的最低點。上世紀80年代中期,每個美國人平均每年只要工作1800個小時。並且,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幾年間僅僅增加的100個小時,卻讓同期的生產力幾乎翻了一番。

這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人類的工作時間,總體上越來越少;二是人類的工作效率與價值轉換,是越來越高。這中間的最大的變化,就是機器的加入,以及與此相關的自動化、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

所以,既然我們的工作可以交給機器,無論是體力勞動,或是精神勞動,那為什麼不呢?如果我們能通過機器的勞動,獲取必需的生活資料,那為什麼不呢?為什麼需要糾結於我們手頭上的工作沒了?

別讓擔憂被AI取代而阻礙生活

退一步說,即使機器不能完全代替我們、為我們工作,那麼機器至少可以在增強人類工作效率,輔助人類更好工作發揮積極的作用,我們為什麼要因此去擔憂呢?

如果因為擔心機器人取代我們的工作崗位、職位,因此而焦慮,這種焦慮對人思想的束縛與造成的損害,恐怕才是現在我們所要擺脫的。科技精英不停地談論或是炒作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的話題,難道可以改變這種發展趨勢嗎?與其夸夸其談,還不如談談這種變化來臨時,我們能做什麼。

我們在談論互聯網時,常常會提及時間的稀缺性。現在,這種稀缺性,某種意義上在機器的幫助下被我們征服了,但我們卻因此變得焦慮、煩躁不安,這是正常的表現嗎?我們為什麼要拒絕承認這種勝利呢。

是的,現在很多的工作崗位,在未來會消失,可能會有相當部分的人失去工作。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創造價值或財富,並非僅僅依賴於現在我們目所能及的這些工作。還有更多的方式,一樣可以創造價值和財富,比如現在就存在的在問答網站上回答問題。

如果說機器人時代或智能時代來臨,我們需要為某些事情焦慮、擔心,那顯然不會是機器取代人類工作這件事,而是我們的思想未能與時俱進。思想的束縛,永遠是真正阻礙我們進步、讓生活變得美好的唯一阻礙。

本文主要內容來自新京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數字科技館 的精彩文章:

只有營養師知道的果蔬小秘密
探秘地球深部的神奇熱能——乾熱岩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