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趨於年輕化的「職業耗竭」正悄悄「吞噬靈魂」,認識它,遠離它!

趨於年輕化的「職業耗竭」正悄悄「吞噬靈魂」,認識它,遠離它!

張先生是一家單位的中層領導,有著穩定的收入,令人欽羨。但近幾個月,張先生吃不好、睡不香,時常感到疲憊不堪,沮喪失落。他一度以為自己患了抑鬱症,但經專家診斷,張先生所遭遇的並非抑鬱症,而是「職業耗竭」。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和工作節奏逐漸加快,職業耗竭表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醫學專家提醒,人們對職業耗竭應有正確的認識和判斷,一旦發現要及時干預。


「耗竭」有別於抑鬱

上世紀70年代,對社會上一些企業員工由於過度的職業壓力,陷入精神疲勞、情緒抑鬱的狀態,美國的精神科醫生提出了「職業耗竭」的概念。職業耗竭的英文表述Burn-out,形象、直觀地描述了個體在工作重壓下,身心俱疲的狀態——燃燒耗盡。美國聖地亞哥大學對這種「耗竭」進行了科學定義:「由於個體價值、尊嚴、精神和希望的衰退而對靈魂造成的一種腐蝕」,並設計創立了耗竭診斷量表。

目前,醫學上認為職業耗竭並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疾病,更多的屬於心理衛生的範疇,但職業耗竭的影響不可忽視。

趨於年輕化的「職業耗竭」正悄悄「吞噬靈魂」,認識它,遠離它!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通常,個人遭遇職業耗竭會在三個維度上有所表現:

——在身體上,容易感到疲勞、疼痛,消化系統出現癥狀,睡眠也受到影響;

——在情緒上,容易焦慮、抑鬱,缺乏自信,會感到悲觀絕望,甚至認知功能出現減退;

——從行為上則表現為人際關係不良,不願社交,對周遭事物提不起興趣,工作拖延、效率低下,對工作有抵觸情緒,甚至頻繁更換工作或想要辭職。

儘管職業耗竭與抑鬱症在癥狀上表現相似,但兩者仍有很大區別。職業耗竭的癥狀與工作應激高度相關,脫離了工作環境,癥狀可以得到明顯改善。文章開頭介紹的張先生,在工作期間四處問診,甚至服用抗抑鬱藥物都沒有作用,但當他休了病假住進醫院病房、脫離工作環境後,原來沮喪、低落的情緒立刻得到了緩解,並能夠和周圍的人談笑風生,故診斷為職業耗竭。

而抑鬱症雖也與工作環境有所關聯,但即便脫離工作環境,心情低落、壓抑,無法感受歡樂等核心癥狀依舊會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倘若職業耗竭長期存在,持續發展,有可能會演化為抑鬱症。


職業耗竭年輕化

現代生活中,工作、生活壓力不斷增加,職業耗竭也逐漸引起重視。廣西醫科大學心理學教授王翔南此前曾對職業耗竭發生的情況做過調研,結果顯示,公務員、醫務人員、警察三個群體為職業耗竭高發人群。此外,小學教師這個群體也需要重點關注。

王翔南稱,在高發人群、高發地區中,約35%的人出現過職業耗竭,低發人群和地區中也有約3%的人存在職業耗竭的問題。

因工作單調、機械化,加之責任重大,公務員成為職業耗竭的高發人群。醫務人員、警察多與人打交道,情感輸出較多,同時,也都屬於長時間在高強、高壓的環境下作業,長期高負荷。而在承受各方面巨大壓力的同時,家人、領導、同事等方面的支持系統無效運轉,只能一個人默默承受時,職業耗竭更容易發生。

在近年的診療過程中,職業耗竭有年輕化的趨勢。以前,大多數出現職業耗竭的人,通常都經歷了工作的「七年之癢」,如今工作兩三年就出現職業耗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當下,年輕人對自我期待更高,對工作環境要求也更高,與此同時,工作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節奏也越來越快,當工作成績達不到自我期待時,就會產生挫敗感以及負面情緒,嚴重影響了個人能力的發揮和自信心,久而久之便感到倦怠,發展成為職業耗竭。


綜合預防是關鍵

其實,職業耗竭是可逆轉的,在及時的干預、調整下是可以恢復的。

倘若發現有職業耗竭的表現,首先應有意識轉變思維,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工作,重新審視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儘管工作很重要,但不應把工作當成人生的唯一目標,更不要把工作中的負面情緒帶入平時的生活當中,導致家庭矛盾,而讓情緒進一步惡化。在工作中應盡量去理順各種人際關係,因為良好的人際關係可增加對工作的認同感。而在休息的時間裡,要注意適度社交,與同事、朋友一起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擁有良好的社交能讓自己保持好心情,進而以一種健康的心態進入到工作中。

趨於年輕化的「職業耗竭」正悄悄「吞噬靈魂」,認識它,遠離它!

另外,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睡眠。睡眠是消除身體疲勞、恢復體力、修復不良情緒的最好方式,對保護人的心理健康與維護人的正常心理活動極其重要。加強鍛煉對職業耗竭的緩解也大有裨益。通過運動可以改善和恢復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釋放多巴胺,進而釋放和緩解壓力。同時,良好的運動習慣也能優化睡眠質量。

王翔南說,職業耗竭發生,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也會增加職業風險,降低整體工作效率。因此,他呼籲工作單位的領導和管理者應重視職業耗竭的現象,多組織員工開展集體活動,比如拓展、野炊等,讓員工的工作環境充滿活力,降低職業耗竭發生的概率。

個人一旦出現職業耗竭癥狀,應特別注意調整狀態,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此外,可讓自己的生活多樣化,多參加旅遊、聽音樂、看電影、攝影等活動,放鬆心情。如果採取了一系列方法仍不能消除職業耗竭癥狀,最好不要「硬扛」,應到專門的心理精神諮詢、治療機構進行專業的診斷,進行規範的心理指導或相關治療。

(廣西醫科大學-呂若琦)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采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衛生報 的精彩文章:

五類食物很傷大腦,家長要控制孩子少食用
「睡不醒的冬三月」,幾個科學小妙招讓你振作精神不犯困

TAG:大眾衛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