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同為亂世奸雄,為何曹操深受世人的喜愛,而司馬懿卻遭到唾棄?

同為亂世奸雄,為何曹操深受世人的喜愛,而司馬懿卻遭到唾棄?

文/格瓦拉同志

在晉朝結束後,甚至在兩晉之間,便開始有很多人將司馬懿同曹操相提並論,將他們視為篡權謀國的大奸臣,同屬一路貨色。但是在今天看來,曹操的形象無疑要比司馬懿光明、可愛的多。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曹操深受世人的喜愛,而司馬懿卻遭到唾棄?究其原因,或許在以下四點:

性格不同。曹操不僅在文學、詩賦、音樂、兵法等方面造詣極深,而且為人豪爽豁達、放縱不羈,非常喜歡跟人開玩笑,有時因為和臣僚談天過於高興,還難免手舞足蹈,甚至因為笑岔氣,把頭埋在酒水、菜肴之間,弄得臉上湯湯水水,場面搞笑至極。正因如此,曹操的形象顯得非常可愛,極其具有親民性。

同為亂世奸雄,為何曹操深受世人的喜愛,而司馬懿卻遭到唾棄?

曹操多才多藝、生性詼諧,極具親民性

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細物,時或冠帢帽以見賓客。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餚膳皆沾汙巾幘,其輕易如此。見《三國志·卷一》注引《曹瞞傳》。

司馬懿能力雖然不亞於曹操,但此君除了對權謀詐術感興趣外,對文學、藝術等事務均不「感冒」。不僅如此,司馬懿看似是個溫文爾雅、豁達大度的君子,但實質上卻是雄猜陰狠、偏狹冷酷的主兒。所以,無論後世對他如何進行美化,司馬懿留給世人的總是一種陰鷙狠毒、奸詐虛偽的形象。

同為亂世奸雄,為何曹操深受世人的喜愛,而司馬懿卻遭到唾棄?

司馬懿陰鷙狠毒、奸詐虛偽,形象很差

不僅如此,正因為司馬懿的形象太差,以至於連後世子孫都深以為恥。據正史記載,東晉明帝司馬紹某次跟宰相王導閑談,期間向他詢問司馬氏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便敘述了司馬懿父子的所作所為,明帝聞言極為羞愧,便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引文同上)。

做人有無底線。曹操是個殺人不眨眼的主兒,在逐鹿中原的過程中曾經殺過很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反對他的軍閥、政敵及名士們。但是在剷除對手的過程中,曹操始終能秉持盡量少殺、止殺的原則,就算是萬不得已要大開殺戒,也至少要給對方留下一兩位子侄,使他不至於斷嗣絕種。這是曹操做人的底線,也是他難能可貴之處。

同為亂世奸雄,為何曹操深受世人的喜愛,而司馬懿卻遭到唾棄?

曹操幾乎不把對手趕盡殺絕,司馬懿則不然

然而在司馬懿看來,曹操這樣做純屬「婦人之仁」,既然要除掉對手,那麼就應當把他的整個家族整體性消滅,不能留下哪怕是一個「漏網之魚」。所以司馬懿在擊敗對手後,從來不會區分主犯、從犯的概念,會無差別地對他們施以夷滅三族的刑罰,直殺得對方人頭滾滾、斷子絕孫才罷休。如此狠毒決絕、毫無底線之人,完全配得上「屠夫」的稱號。

獲取名位的方式不同。東漢末年群雄紛起,漢獻帝空有一個「天下共主」的名號,卻早已失去各地的控制權。在這種情況下,曹操自陳留舉兵開始,經過近30年的浴血奮戰,才換回削平諸侯、中原一統的局面,讓東漢王朝成功地「續命」數十載。所以無論怎樣看,曹操才應該是中原的主人,而他也完全有資格代漢稱帝。但令人意外地是,曹操卻終身不肯行改朝易代之事,境界真不是一般的高。

同為亂世奸雄,為何曹操深受世人的喜愛,而司馬懿卻遭到唾棄?

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篡奪大權

司馬懿雖然在疆場上抵抗過蜀漢、東吳的軍隊,但軍功遠遠沒法跟曹操相比,他獲取名位、權勢的途徑,完全是通過在朝堂上的爾虞我詐和對政敵的大清洗,以一種近乎赤裸裸劫掠的方式,控制曹魏的朝政,並由其子孫完成篡逆之事。名位、權勢來路如此不正,焉能讓天下人心服口服?

兒子們的表現不同。在君臣關係大於一切的時代,人臣廢黜、弒殺帝王都屬於十惡不赦的重罪,只要做過其中一件,必定會遭受後世的口誅筆伐。但是司馬師執政期間卻公然廢黜魏帝曹芳,而司馬昭在執政時則弒殺皇帝曹髦,無論哪一個都是讓後世鄙夷的對象,司馬懿作為他們的父親,難免不會受到「牽連」。

同為亂世奸雄,為何曹操深受世人的喜愛,而司馬懿卻遭到唾棄?

司馬懿父子三人,堪稱千古罪人

反觀曹操,雖然屢次遭遇漢獻帝指使的暗殺行為,但他卻始終沒有行廢立之事。等到曹丕代漢稱帝後,非但沒有殺害漢獻帝,反而給與他極為優厚的待遇,開新朝之君善待亡國之君的先河。如此境界,真不知道要比司馬師兄弟高尚多少倍,而曹操因為沾兒子的「光」,形象自然「加分」很多。

史料來源:《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磚家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真實的建寧公主,與吳應熊恩愛且連生數子,結局卻無比凄慘
晚清縣令迫於壓力處決秋瑾,事後卻悔恨不已,最終竟然自殺以謝罪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