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短視頻風口下的vlogger生存法則

短視頻風口下的vlogger生存法則

短視頻風口下的vlogger生存法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文/鋅刻度記者楊靖怡


近來隨著快手、抖音等短視頻的火爆,湧現出一大批短視頻博主。前段時間,一些抖友發現,在抖音視頻界面里出現了類似「02:21完整版」的按鈕,點擊進入之後即可觀看完整版視頻。

據MCN機構的負責人透露,抖音正在內測長達5分鐘的長視頻,並不只是2分鐘。並表示,「抖音的長視頻對我們來說就意味著vlog。B站受眾太窄了,微博商業化太嚴重,yoo視頻在做vlog,但聲量又不夠大。」

vlog能成為短視頻下的又一個風口嗎?vlogger的生存法則又將是什麼?

1/颳起全民「vlog風」

短視頻風口下的vlogger生存法則

不同於抖音、快手罐頭似的視頻製作方式,vlog即視頻博客(Video Blog),是一種集文字、圖像、音頻於一體的內容形式,主要功能是記錄生活,可以簡單理解為視頻日記。

vlog強調追求自然平凡的生活記錄。一次旅行,一次烹飪,一次學習,一次遊戲都可以作為素材。並不追求獵奇與驚艷,創作者對視頻素材進行取捨,在後期進行剪輯加工,再根據故事線構架整個視頻,所以往往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正是由於視頻的製作模式的多樣,沒有統一標準,所以vlog更加靈活、生動,更能彰顯個人的氣質與風采。

vlog起源於youtube,2012年,youtube上出現了第一條vlog。從2013年到2017年,Youtube上的vlog已經從每天200餘條的上傳量漲至每小時2000餘條。

2015年,vlog在YouTube上井噴迎來爆發期,並開始出現一批職業vlogger。其中最有名的是被譽為vlog之父的Casey Neistat,曾連續600多天堅持更新vlog,在YouTube擁有超過1000萬的訂閱者。國內一些頭部vlogger如微博博主@大概是井越早期也是受到Casey視頻的啟發,開始著手拍攝vlog。

vlog在2017年開始國內興起,一開始只有少數的受眾關注。而後,在短視頻浪潮的推動下,開始湧現出了一批專職vlogger,各領域的創作者把vlog當作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在各自的領地內開花結果,一些頭部 vlogger開始與品牌方合作,經過1年多時間的沉澱,在平台助力,品牌主、vlogger共同發力,以及受眾的追捧下,vlog這種內容形式開始逐漸出圈走向大眾化。

同時,vlog在國內還通過藉助移動社交平台迅速發展著。鋅刻度記者發現,無論是微信朋友圈、豆瓣、貼吧等社交平台還是優酷、騰訊等視頻播放平台上,都颳起了一股全民「vlog風」。

2/不同創作者眼中的vlog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創作者對於vlog有著不同的定義,而vlog與其他短視頻的區分界限也並不清晰。

「我朋友圈裡現在每天都充斥著各式各樣的vlog,有的甚至只有短短十幾秒,感覺和抖音區別並不大。」羅偉是北京電視台網路版塊的一名拍攝和剪輯師,主要負責電影、短紀錄片以及網劇的拍攝和剪輯工作。

在他看來,許多創作者對於vlog的理解似乎有偏差,他們把自己製作完成的視頻都稱為vlog,但普通vlogger由於拍攝設備、技術手法、畫面表現力和剪輯水平的參差不齊,製作出來的視頻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別。vlog對創作者的要求更高,很難像快手、抖音等短視頻那樣人人皆可參與,就目前來看,曝光量和熱度都還只是聚集在一些頭部vlogger群體中。

經常和紀錄片打交道的羅偉認為,vlog和短紀錄片有著許多相似點,它們的時長通常都在5-10分鐘,內容都傾向於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或傳達一種觀點,且故事是真實發生的,不是短劇和表演,強調「記錄」和「個人」。

但vlog著重記錄的是創作者自己的生活,片中的主角是vlogger本人,整個vlog講述的是vlogger的日常,同時包含相對豐富的場景和轉場,並且vlogger會在鏡頭前與觀眾進行大量互動,讓觀眾有較強的參與感和沉浸感。

雖然內容不同,風格不一,但對於創作者來說,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標籤——vlogger。他們都是通過拍攝視頻來展現日常生活,進行自我表達

在美國東部一所高校讀研一的李晶是一名vlogger新手,她在優酷上上傳了自己製作完成的第一個vlog,記錄的是今年聖誕節在巴哈馬船宿潛水的旅行過程。

視頻中海島沙灘、深海魚群、夕陽落日、跳舞的遊客等畫面伴著音樂不斷切換,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展現了自己旅行途中所見所聞,其中記錄的深潛過程中所看到的魚群和珊瑚等海底畫面,讓觀看者彷彿身臨其境,完全融入了鏡頭展現的場景中。

短視頻風口下的vlogger生存法則

這雖然是李晶的第一個vlog,但畫面遠近的切換和轉場十分自然流暢,整個vlog的製作感和完成度都很高。李晶表示,自己有過剪輯視頻的經驗,並且觀看過很多國內外vlogger大神的視頻,包括youtube上的po主Lost LeBlanc、克里斯旅行狂魔,以及國內的博主姚舜不二。

其中,對她影響比較大的是喜歡分享窮游攻略的Lost LeBlanc,「他的遊記做的很具體,包括路線規劃,具體開銷,很多詳細的細節對我平時旅行做攻略很有幫助,並且通過一些小眾的拍攝手法展現出來讓人耳目一新。」除了旅行乾貨外,李晶說Lost LeBlanc帥氣的外表、生活態度和人生經歷也是吸引她的地方。

與抖音類的短視頻相比,李晶認為這兩種載體承載的信息量不同,抖音等短視頻適合某個搞笑或精彩的瞬間,而vlog可以承載一個完整的故事,抒發創作者的一些情感,並且vlog有時間線,可以看到事情發生的起因、過程和結果。

3/風口下的生存法則

「如果vlog超過三分鐘很容易讓觀眾失去興趣,由於時間成本越來越高,通常普通的觀眾根本不會花費長達幾分鐘的時間來觀看一個陌生人的視頻。」李晶認為正是由於要強調故事性,vlog也存在著視頻時間過長而導致受眾沒有耐心看完整個視頻的問題。

同時,她還發現包括自己在內的許多vlogger都存在著傾訴欲太強的問題,通常一拍就是幾十個G的素材難以取捨,整個vlog瘋狂轉場出現各種人臉,缺少完整的劇情線。

隨著歐陽娜娜、王源相繼推出自己的vlog,早期還比較小眾的vlog在明星效應的帶動下漸漸開始走向全民化。

短視頻風口下的vlogger生存法則

但隨之而來的是商業變現的問題。

「一些vlog紅人積累了大量的粉絲,他們會在vlog中植入廣告,這樣的作品商業性太強,內容沒有那麼真誠了,很影響觀看效果。」

李晶認為,如今大量vlogger被資本綁架,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拍vlog而拍,有些甚至為了持續高產而流水線作業,像套公式一樣,用幾個轉場+人臉+背影+航拍飛快地輸出作品。

艾瑞諮詢曾預計,2017年的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2.42億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碎片化時代用戶習慣的養成,用戶已經不再習慣消化和咀嚼長文章式的產品,短視頻更受用戶青睞。

可見圖文資訊消費的天花板即將觸頂,短視頻將是用戶內容消費的下一站。

同時據數據顯示,當前中國短視頻行業市場集中度呈「三角形」態勢,頭部平台逐漸凸顯,優質內容將會是這些平台支撐用戶紅利,進一步提高用戶粘性的稀缺資源。此外,由於平台市場逐漸穩定,入場門檻提高,所以短視頻內容方被預測為是資本的下一個投資焦點。

在全民vlog風潮的席捲下,什麼樣的作品更受觀眾喜歡,如何在眾多vlog作品中突出重圍,是許多vlogger值得思量的問題。

有分析師認為,隨著平台市場的穩定和入場門檻的提高,在大浪淘沙下,頭部vlogger已經形成。他們能巧妙運用各式眼花繚亂的拍攝手法,光從展現形式上來看手法嫻熟的大神比比皆是,反而是一些注重情感表達、內容更接地氣的vlogger會更有觀眾緣。

真實、接地氣的內容創作或將成為vlogger生存的不二法則。

短視頻風口下的vlogger生存法則

短視頻風口下的vlogger生存法則

往期內容回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鋅刻度 的精彩文章:

遊戲版號「解凍」之後:哪些遊戲能上國服?

TAG:鋅刻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