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戰役,溫克救援
1945年4月22日,希特勒批准凱特爾德第12集團軍調轉方向回援柏林的提議。23日晨凱特爾找到溫克設於一處森林的司令部,揮舞著元帥權杖慷慨激昂的命令溫克撤離易北河,轉向開往特博格和波茨坦,爭取與第9集團軍會合併拯救柏林。同日夜,維斯瓦河集團軍群司令海因里希電話溫克,請求他幫助「老朋友」布塞脫離蘇軍包圍圈。
24日溫克以第20軍「特奧多爾·克內爾」師為先頭,在第243強擊火炮旅支援下向貝利茨地段的蘇第5近衛機械化軍發動攻擊,隨後「沙恩霍斯特」、「烏爾里希·馮·胡藤」、「菲迪納德·馮·席爾」師相繼投入進攻。25日「沙恩霍斯特」師進至貝利茨附近,隨後攻勢為蘇軍所阻。
4月28日,溫克以「席爾」、「胡藤」師向波茨坦推進,以「沙恩霍斯特」、「克內爾」師攻向貝利茨。此次突擊出乎蘇軍意料,在「弗里德里希·路德維格·揚」師配合下,德軍進至施維洛夫湖南段的費爾希,與被困此地的波茨坦要塞「施特雷」集群約2萬人會合。在攻克貝利茨後德軍救出一所醫院的3000名傷兵。
此時北面蘇軍抵達勃蘭登堡,南面抵達維滕貝格,對溫克的兩翼後方構成嚴重威脅。而突擊行動也耗盡溫克的突擊力量,他不得不以大部兵力掩護兩翼,抽調原沿易北河配置的兵力在勃蘭登堡與哈弗爾貝格間的哈弗爾河設防,以扼守貝利茨地域正面。
4月29日溫克用無線電通知布塞的第9集團軍向貝利茨突圍。5月1日德第9集團軍在貝利茨南部6公里的埃爾肖茨衝破蘇軍防禦,打開條2-3公里寬的生存通道,約2.5萬士兵和數千平民逃出包圍圈。同日德軍撤向馬格德堡以北施滕達爾-唐格明德段的易北河。
5月3日溫克派48裝甲軍軍長巴龍·馮·埃德爾斯海姆渡過易北河與美軍接洽投降事宜。4日投降談判在施滕達爾市政廳舉行,最終美第9集團軍司令威廉·辛普森決定接受傷兵和解除武裝的士兵,拒絕接收平民和難民。
5月5日德軍在施滕達爾邊的鐵路橋、唐格明德的公路橋、費切蘭渡口三處地點開始渡河,至7日夜第12、9集團殘部和部分平民逃入易北河西岸。溫克宣稱有10萬士兵和30萬平民獲救,但美軍的記錄為4萬名戰鬥人員、2.5萬徒手官兵、6000名傷員、10萬平民。
溫克的救援可說出於戰友之情挽救在東線犯下累累罪行同伴的性命,但絕不能打上拯救平民的道義旗號。4月25日托爾高以北的施特雷拉,德軍為逃避即將靠近的蘇軍,在平民還在渡河時炸毀浮橋,400餘名婦女、老人、兒童被炸成碎片或淹死河中。
「戰爭不能再拖下去了……在此期間我們該怎樣熬過去!相比起來,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是多麼善良的人!當他們明白大勢已去時,他們就結束了戰爭,他們沒有加害於我們。」
蘇軍攻入德國本土後,約1200萬平民從東部省份逃亡德國中、西部,西線英、美軍攻入德境後,約500萬平民離家出走躲避戰火,約200萬難民死於逃亡路上。
5月8日,美軍包圍戰俘營,宣布移交部分人員給蘇軍,包括:「弗里德里希·路德維格·揚」師全部;「菲迪納德·馮·席爾」師一部;第541國民步兵師最後10人;波茨坦要塞一部;第243強擊火炮旅70人;第1170強擊火炮旅一部高炮與通信部門的女性輔助人員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