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她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的師父、閻立品的師娘,因作風低調鮮為人知

她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的師父、閻立品的師娘,因作風低調鮮為人知

她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的師父、閻立品的師娘,因作風低調鮮為人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坤伶先驅名載藝術史冊,藝苑園丁汗澆中原桃李

她是豫劇歷史上第一代登台演出的女演員之一

她是第一個由墜子改唱豫劇的女演員

她是豫劇大家馬金鳳、閻立品、王秀蘭的老師

她也是河南戲曲教育史上的先行者

開創坤伶先河的第一代女演員

她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的師父、閻立品的師娘,因作風低調鮮為人知

馬雙枝原籍開封縣,父親亡故後隨母流浪,最後落腳開封,跟隨開封相國寺河南墜子藝人、繼父馬司光學習墜子,由此更名馬雙枝。13歲便在相國寺曲藝舞台上站穩了腳跟。人生轉折點發生在1927年,遇到她未來的丈夫、開封永安舞台的年輕的班主楊金玉的那一刻。

她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的師父、閻立品的師娘,因作風低調鮮為人知

當時楊金玉正和著名男旦李瑞雲信步而行,走到馬雙枝的說書棚,不由被她清純的形象、優美的唱腔所吸引。頓時起了惜才之意。他們私下找到馬雙枝,邀請馬雙枝改唱梆子戲。為了提升藝術,也為了多一份差事謀生,馬雙枝便和幾位姐妹一起進入永安舞台,拜了李瑞雲、楊金玉為師,改唱梆子戲。

夫妻互補,擴充梆戲江山

她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的師父、閻立品的師娘,因作風低調鮮為人知

改唱梆戲後第13天,馬雙枝就在永安舞台掛牌演出,第一部戲是《皮襖記》,這齣戲,其實就是後來在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由「汴京三王」演出、榮獲一等獎的《王金豆借糧》的前身。坤伶登台,前所未觀,加上原本唱墜子的名氣,使馬雙枝一炮而紅,成為永安舞台的頭牌演員。

她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的師父、閻立品的師娘,因作風低調鮮為人知

後來,馬雙枝又排演了《花打朝》,她演七奶奶,楊金玉演程咬金,其後又合作演出了《秦香蓮》等戲,長久的藝術切磋與相處,令兩個年輕人之間擦出了愛情的火花。1929年,馬雙枝與楊金玉喜結連理,從此成為梆劇舞台上的一位伉儷夫妻。

尤其要提出的是,在夫妻二人領導的永安舞台這個班社中,除了是個演出團體,還是較早的豫劇教育基地,尤其是楊金玉,不但戲演得好,加上為人豪爽仗義,前倆投奔他的學生不少,他的門徒遍及開封,當時有傳言說:「進了開封不用問,不是楊門就是趙門」,「趙門」是趙清和,「楊門」就是楊金玉,著名演員閻立品、馬金鳳更是他的入室門生。

她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的師父、閻立品的師娘,因作風低調鮮為人知

夫妻二人結婚後,馬雙枝也進入了她藝術上的一個高產期,10年間,她演出了二三百齣劇目,《蝴蝶杯》《羅帕記》《春秋配》《大祭樁》《香囊記》《打金枝》《蓮花庵》等,尤其是她在《花打朝》中扮演的七奶奶在羅府赴宴吃魚,從生活中提煉表演素材,演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被開封觀眾編成了歇後語流傳:「馬老雙吃魚——得手」。從這裡,我們也可以明白馬金鳳老師在《花打朝》中的出色演出可謂正得其源。

傳播豫劇在西北,勤奮育人在梨苑

她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的師父、閻立品的師娘,因作風低調鮮為人知

1938年開封淪陷前夕,馬雙枝夫婦率領戲班逃奔西安演出,在流亡的年代裡,為豫劇在大西北的傳播作出了貢獻。1947年,馬雙枝與楊金玉、馬桂枝、王金鳳等在長垣縣王世祿班教戲,後來又應豫劇著名鬚生曹子道邀請,到陝西省西安市民眾劇團擔任主演,叱吒西北舞台。

她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的師父、閻立品的師娘,因作風低調鮮為人知

在河南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馬雙枝作為特邀代表與曹子道一起演出了《花打朝》,並發表了《「回娘家探親」有感》收錄於會冊。作為一名河南人,馬雙枝的根和情仍然在河南這塊熱土上,翌年,她便應邀返回河南,在河南省戲曲學校任教,多年耕耘,化作春泥護花,先後送走了七批學員,為學生排練了《花打朝》、《打金枝》、《反西唐》等戲。

她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的師父、閻立品的師娘,因作風低調鮮為人知

在豫劇坤伶登台歷史上,馬雙枝是敢於拼搏的人,在坤伶唱腔的歷史上,她更開闢了很多先河,在唱腔上,她極大地汲取了河南墜子的營養,對豫劇坤伶唱腔起到了推動和豐富作用;在表演上,她亦作亦舞,開拓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對後來旦角的表演有樹基之功。

她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的師父、閻立品的師娘,因作風低調鮮為人知

1980年,馬雙枝病逝於西安。這位多才多藝、智慧與美麗並存的藝術家,以自己飽經滄桑的一生,為豫劇事業貢獻一生,在河南豫劇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伊人遠去,馨香久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