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歌手》七年:以匠心為支點,撬動全民追逐的情懷槓桿

《歌手》七年:以匠心為支點,撬動全民追逐的情懷槓桿

文|石夢晗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晃就是七年。

從《我是歌手》到《歌手》,從一場意想不到的新鮮綜藝,到每年年初大陸音樂圈的「定番」盛事,一路走來,作為湖南衛視綜藝陣容中的一張王牌,在大眾層面上的影響力,《歌手》不言而喻。

《歌手》七年:以匠心為支點,撬動全民追逐的情懷槓桿

一批新式樂評人從幕後走向台前,一群樂迷在兩個月的賽程里四方征戰,普通觀眾們也總能從中獲得茶餘飯後的消遣談資。七年間保留下來的習慣,體現在具體數據之上,便是《歌手》2019開播首日依舊堅挺的現象級效應節目以酷雲實時1.345、12.6%市場佔有率的成績奪冠#歌手#、#張芯像黃綺珊#、#張芯高音#、#歌手排名#等多個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

通過歌手們婉轉動人的聲音,無數觀眾的心動回憶翻湧而出。

但對於已經行至巔峰的《歌手》而言,這種全民情懷不是一個終點,而是剔除掉一切預設和預判的另一個開始。

一如楊坤在《歌手》2019開篇所說:「那就從零開始吧」。進行「七年之最」的改革、聽取「全民導演」的意見、歡迎更多元、更年輕的歌手來到這個舞台,這是屬於歌手的勇氣,亦是《歌手》2019的決心


培養最「挑剔」的觀眾

造就難以複製的「萬家燈火」

交織變幻的彩色燈光從《歌手》2019演播廳的屋頂傾瀉到舞台上。

1200平米的演播大廳里,齊豫的歌聲通過音響穿透耳膜,擴散到各個角落。

《歌手》七年:以匠心為支點,撬動全民追逐的情懷槓桿

這位被觀眾稱之為「完全可以在音樂節目中做導師」的歌手,發揮得一如既往的穩定。即便是網路時代眾說紛紜的挑剔觀眾,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是歲月帶不走的聲音

但在結果未公布前,他卻依舊緊張的如同初登舞台的新人,「怕我被淘汰」。

畢竟,站在這個嚴肅的舞台上,一身光環悉數褪去,像個新人一樣面對評價和批評,面對最「挑剔」的大眾評審,面對數據量化的演唱實力,的確不是一件可以用「平常心」對待的事情。

「我們親手培養了全世界最挑剔的觀眾」,洪濤曾感嘆到。

《歌手》七年:以匠心為支點,撬動全民追逐的情懷槓桿

這並不是一句妄言。始終秉持高規格音樂製作的原則,《歌手》為大眾音樂審美素養的提升,貢獻了一份力量,也培養了觀眾「挑剔」的耳朵和眼睛。

「唱功」這樣一個從前要麼玄學要麼缺乏專業形容詞的概念,收穫了空前的討論熱度。「真好聽」的匱乏形容詞被音準、音域、音色、氣息之類的名詞所取代。圍繞音樂這件事,《歌手》給予了觀眾「挑剔」的資本。

這種審美水平的提高,對於行業與時代的總體發展,無疑是一種前行的動力。用一位樂評人的話說:人們在目所能及的荒漠中行走久了,看到荒漠盡頭茂密繁盛的森林草原,怎麼可能會不激動?

《歌手》七年:以匠心為支點,撬動全民追逐的情懷槓桿

也正是為了不辜負這種期待,七年來,《歌手》的創作者對於自己也格外「苛刻」。「面對『七年之癢』,我們做了堪稱『七年之最』的變革」,當創新成為底色,《歌手》賽制也在不斷地完成自我升級。

這種改變最先體現在對於大眾評審的權力交付——大眾聽審可投出3票電子票與3票紙質票,前者可在整場競演過程中的任何時刻投給已登台的歌手,代表著當時當刻觀眾最感性的即時反應;而後者則需在所有演唱結束後方可投出,代表大眾聽審對整場競演的總體評估。

感性與理性雙重疊加,更即時、更全面的評價一首歌曲、一位歌手,這是《歌手》與觀眾的共同成長。


回歸音樂

方寸舞台之間的純粹表達

2013年1月18日周五晚22:00,伴隨著那句「吃了嗎?」的尋常問話,《我是歌手》第一季與觀眾見面。沙寶亮坐在攝像機面前,談起最初接受邀約,和導演開起了玩笑,「借了點酒力我才答應了」。

彼時,似乎沒有人能想到,這個「讓歌手放棄自尊心」的節目真能夠實現。在這之前,競技是屬於素人的遊戲。幾乎沒人敢想把一群已經成名的歌手集結在同一舞台,讓他們像新人一樣接受大眾投票和排名,感受奪冠的喜悅與淘汰的失落。

這開啟的不僅僅是音樂類節目的一個新時代,也重新定義了「歌手」二字。

這個一度在行業迅猛發展的洪流中迷失、模糊、偏差的形象,在《歌手》的舞台被重現建立。無論他們是出道四年的新生代歌手,還是享譽盛名的樂壇常青樹,所有的一切都被歸零,還原到最初的本質,變成了一群以唱歌為職業的人。

《歌手》七年:以匠心為支點,撬動全民追逐的情懷槓桿

而通過這檔節目,真正回歸的不僅僅是一位歌手,更是許多之前被娛樂大眾忽略的環節、因素、角色等等。

為了把「音樂」中最珍貴的東西留下來,《歌手》把現代編製的樂隊一同搬上舞台,儘管他們只短暫出現在閃過的字幕條和停留片刻的鏡頭中,但也足以讓一些人對「歌曲」的關注點,擺脫「歌手」的局限。

普通觀眾脫離娛樂綜藝類音樂節目的藩籬,開始更多關心起音樂層面的表達,開始真正認知並尊重流行音樂,讓那些鮮為人知的曲目也通過這個節目流行起來,併流傳下去。這是七年間,作為一檔音樂節目最純粹的表達。

而今年,《歌手》2019的踢館賽制再度升級。除卻專家組推薦的「神秘踢館歌手」,「全民舉薦歌手」同樣也是《歌手》踢館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各路樂壇明星大神紛紛花式自薦、推薦,組成了龐大的「踢館」團隊,為這一季《歌手》再增添一份趣味和不確定性。而他們或謙遜、或直接、或迫切的報名宣言也讓觀眾看到了這些歌手對舞台的嚮往、對音樂的赤誠。

《歌手》七年:以匠心為支點,撬動全民追逐的情懷槓桿

一如節目中吳青峰所說的這樣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每一個作品不能只用廣度來思考和衡量,有一些歌是普羅大眾知道的,也有一些它不是那麼為人熟知,卻在某個人心中特別重要。」對標著「渴望,亦可及」的slogan,讓音樂,真正成為「全民性」的參與,成為《歌手》2019的全新目標。


音樂的「加法」

改變的賽制不忘的本心

如果說「歷久彌堅」是每一檔綜N代的夢想,那麼,如何做到「歷久彌新」,則是它們共同面對的挑戰。客觀來講,隨著播出季的推進,季播節目都會面臨生命力如何延續的難題,製作難度也呈現出逐季增強的趨勢,而《歌手》這類節目的挑戰無疑更大。

大概是從2016年《我是歌手》第四季起,每年開年的「歌手」總決賽盛宴,都會伴隨著一個不變的話題——還會有下一季嗎?

《歌手》七年:以匠心為支點,撬動全民追逐的情懷槓桿

2018年4月13日,Jessie J奪下《歌手》2018的歌王桂冠。當晚,因為那則看似告別的尾聲短片,各方媒體將其定義為《歌手》「最後的絕唱」。

彼時,在六年的陪伴下,除了對現象級節目或將告別的唏噓,更多的則是對於這場屬於樂壇「年度盛典」的不舍。

這是作為一檔國民性綜藝節目的待遇,但卻不會是一檔以匠心為支點的節目的終點。

在大霧迷茫之時,這是一場無法以輸贏論的作戰,它迎戰的與其說是更新迭代的音樂市場,倒不如說是迎來危機的自己。

《歌手》七年:以匠心為支點,撬動全民追逐的情懷槓桿

「《歌手》曾經是一檔現場級綜藝節目,現在是一檔聽歌的節目。」新的轉變從跨出安全區那一刻就開始了。

相比於曾經以Vocal型為主的往季節目,《歌手》2019的歌手80%以上是創作型。《歌手》2019總導演洪嘯說這就是一個新路徑,「如果說以前我們推崇的是最好的表演,今年那我們會更推崇最好的作品」。由「唱」演變為「創」,這是音樂的「加法」。

《歌手》七年:以匠心為支點,撬動全民追逐的情懷槓桿

與此同時,七年過去了,社交媒體的發展讓節目的淘汰結果已經不再是最大的秘密。那麼如今《歌手》的意義或許如同網友對於劉歡、齊豫等殿堂級歌手加入的看法那樣——從他願意加入的那一刻開始,名次在他身上已經不重要了。始於競技,但不限於競技,這是故事的「減法」。

這不僅僅是一個節目的創新,更是一種態度的堅守。「《歌手》的最終目標並不是為了一點幾,零點幾的收視率,而是要在做頂級音樂節目的這個道路上,堅定走下去」,導演洪嘯這樣說道。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主編 | 鐵皮小鼓

編輯 | 崑崙

校對 | 黃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