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研究揭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入侵細胞的精細動態過程

研究揭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入侵細胞的精細動態過程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SFTSV)是近年來在我國發現的蜱傳、高致病性的新型布尼亞病毒,其病死率高達30%。目前,關於SFTSV的感染和致病機制尚不清楚,也缺乏有效的疫苗和藥物對相關疾病進行防控和治療。

入侵是病毒感染的第一關鍵步驟,也是很多抗病毒藥物設計的靶點。目前對於布尼亞病毒的入侵缺乏深入研究。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聯合研究團隊通過基於量子點標記的單粒子示蹤技術及多色成像的方法,首次系統地揭示了SFTSV入侵宿主細胞及在胞質中釋放的動態過程。研究發現,SFTSV感染可招募胞質中的網格蛋白至細胞質膜上進行組裝,形成網格蛋白包被的內陷(clathrin-coated pits, CCPs),隨後在動力蛋白(dynamin)的作用下,CCP包裹著病毒粒子從質膜上脫離進入胞質形成完整的網格蛋白包被的小泡(clathrin-coated vesicles, CCVs)。病毒隨內吞小泡進入胞質後,CCV表面包被的網格蛋白逐步解離,將病毒粒子呈遞至早期內體中,隨後進入晚期內體中。病毒在胞質膜附近的細胞骨架運輸依賴於微絲,而在胞質內部則主要依賴微管進行運輸。最後,病毒粒子在晚期內體酸性環境的觸發下(~pH5.6)與內體膜發生膜融合,釋放核酸,完成整個入侵過程。該研究系統地、可視化地揭示了SFTSV入侵的動態過程及其中所涉及的病毒與宿主的互作,為SFTSV感染機理的闡釋及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防治奠定了基礎。

相關研究成果Single-Particle Tracking Reveals the Sequential Entry Process of the Bunyavirus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已經在Small 雜誌上在線發表。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後劉佳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周亦武和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副研究員王曼麗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在項目研究過程中,獲得了武漢大學教授龐代文團隊的大力支持。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31621061)和重點項目(215350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2016JCTD117)、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2017IOV007)等的資助。

圖示:SFTSV入侵宿主細胞的機制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中科院許琛琦團隊發現免疫系統「剎車」分子PD-1的調控新機制
生物物理所揭示III型CRISPR-Cas系統免疫機制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