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武夷岩茶:八次歷史延邊,一世岩骨花香

武夷岩茶:八次歷史延邊,一世岩骨花香

武夷山——烏龍茶與紅茶的故鄉,種茶歷史悠久。千百年來,武夷先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出品質優異、種類多樣的武夷茶,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經驗和深厚的茶文化思想理念,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物質和非物質的寶貴財富,其中包括:有形的茶藝、無形的茶技及文化理念等,內容廣泛、豐富。

武夷岩茶的歷史演變

武夷茶自有傳頌以來,至今已2000餘年。

元代以前,武夷茶主要是產制團餅茶和蒸青、曬青散茶;明代出現炒青綠茶;清代初研製出烏龍茶(岩茶)、紅茶、龍鬚茶。武夷山是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

漢朝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派軍滅了閩越國,並詔令將閩越民舉遷江淮之間,以虛其地。當地官員將武夷茶獻給漢武帝,自此開始武夷茶納貢。但史志中未見漢代武夷山產茶記載。

漢武帝

考古發現,城村漢城遺址數以萬計的陶器里,有大量茶具——茶壺、茶杯,證實漢代閩越國先民種茶飲茶的事實。

唐代

唐玄宗於784年詔封武夷山為「名山大川」,道教將武夷山列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佛教寺廟也大興,武夷山名聲日高。

據林祥瑞、劉祖陛《福建簡史》記載:「唐代福建的土特產就是山區的茶和沿海的鹽」。武夷山茶自然包含在內,例證有:

唐孫樵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寫到送武夷茶——晚甘候;

唐徐寅《尚書惠蠟麵茶》(系福建最早的茶詩,已1100多年)講述了唐時武夷茶採制的時間、禮祭、製作、運輸、煮飲和受贈者的感激之情。

宋代

武夷茶處於興盛時期,主要製作龍團鳳餅茶。

龍團鳳餅

武夷茶是建茶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苑上貢團茶中包括武夷茶,如蘇軾《荔枝嘆》中的「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清代董天工《御茶園舊貢茶有感》詩,宋代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都有記載。

(2)鬥茶盛行,成納貢選品和遊藝項目。

(3) 武夷茶與儒、道產生了密切聯繫,朱熹、白玉蟾等種茶、飲茶、寫茶,都留下了許多詩詞和美麗傳說。

朱熹

元代

元代主要製作餅茶。

元世祖忽必烈喝到大臣高興(福建路招討使行右副都元帥)獻送的武夷茶「石乳」,備加賞識,於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當地官員承辦貢茶,高興曾幾次親入武夷山,監製貢茶。

元大德五年(1301年),由高興之子高久住任福建省邵武路總管,奉命到武夷山監製貢茶,並在九曲溪之四曲南畔建皇家御茶園,製作貢茶,當時園中場工250戶,採制貢茶360斤、龍鳳茶5000餅以入貢,後又逐增,直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增至960斤。

貢額年年加,茶農苦不堪言,出現茶園拋荒、茶產下降。現今四曲北岸題詩岩還保留3塊銘記當地官員建園和監製岩茶的摩崖石刻。

忽必烈

具有濃厚民俗色彩的「喊山」儀式就興於當時的武夷山。在御茶園東邊築喊山台,每年驚蟄日,崇安縣令率領御茶園官員、場工前往行祭,供置三牲、點香燃炮、宣讀祭文,讀完後頂禮膜拜、擊鼓鳴金、率眾人高呼「茶發芽!茶發芽!……」據說祭拜呼喊後,通仙井井水會慢慢升高,系神力所為,傳得玄乎。

明代

朱元璋詔令「罷龍團,改制散茶」。武夷茶由蒸春團餅茶逐漸改為曬青、蒸青散茶製法,後期改進為炒青綠茶,提高了武夷茶的產量和質量。

茶學家陳椽認為「炒青綠茶的發展,可說是制茶工業領域的大革命,促進了武夷茶的發展」。

明·徐火勃在其《茶考》中記載:「環九曲之內,不下數百家,皆以種茶為業,歲所產數十萬斤。水浮陸轉,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內矣。」

朱元璋

明萬曆三十五年,荷蘭商船來澳門購運綠茶轉運至歐洲,其中主要是武夷茶,開了武夷茶外銷之先河。

清代

清代是武夷茶大發展的時代。

(1) 武夷茶由綠茶發展到烏龍茶——武夷岩茶。清初崇安縣令殷應寅曾招安徽黃山僧制松蘿茶(發酵了的炒青綠茶),在反覆摸索改進的基礎上,於康熙後期率先形成了岩茶(烏龍茶)的製作工藝,產制武夷岩茶。

康熙

(2) 創製了小種紅茶:紅茶發源地——武夷山星村桐木關。

當地山高林密、雨多霧濃、濕度大、春季多雨少陽,制茶無法用日光曬青,大多靠室內松柴烘青,炒揉後的茶葉又是用松柴烘烤,茶中有松煙味,稱正山小種紅茶(煙小種)。

關於紅茶起源時間,曾有四種不同說法:明代中期;明代末期;清中期;19世紀中期。多數說法是在清代。

(3) 創製了龍鬚茶:以武夷山八角亭所產最佳,清末民初,主要運輸美國舊金山及新加坡一帶,深受海外僑胞歡迎。

(4) 茶品、茶種及其生產製作技術迅速向外流傳,武夷茶名揚中外,並帶動了周邊地區茶業的發展。

民國期間

戰亂影響,茶葉銷路不暢,產量下降,1914年茶銷量為45萬斤,1948年僅為1.3萬斤(其中正山小種紅茶3千斤)。

1938年,福建茶葉改良場遷到崇安縣;1942年,在崇安興建「中央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武夷山成了全國茶葉研究中心,許多著名的茶葉界前輩,如吳覺農、張天福、王澤農等都曾在研究所工作過。他們在武夷山開茶園搞試驗,取得許多成果,如試製成功「九一八」揉茶機,林馥泉在此期間撰寫完《武夷茶葉之生產製造及運銷》一書等,為茶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至今

武夷茶經歷了從恢複發展到現在的快速崛起階段。現今武夷茶麵積達10萬畝,總產近1000萬斤,比1978年增長13倍以上,與1948年總產的1.3萬斤更是天壤之別。

2002年,武夷岩茶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03年,武夷山獲國家文化部「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稱號;2006年6月,武夷岩茶(大紅袍)手工製作技藝被國家文化部確認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山大紅袍和正山小種紅茶獲國家商標局核准證明商標。這些進一步提升了武夷茶的聲譽與地位,也讓茶業成為武夷山的支柱產業。

盛世茶興,武夷茶的發展前景看好,但在發展的同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確保武夷茶穩步發展。

武夷岩茶基本認識

武夷茶:武夷山所產之茶,包括歷史上所產的多種名茶,也包括現今產制的各類茶。

武夷岩茶:武夷茶之一,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按國家《武夷岩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定義,是指「在獨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選用適宜的茶樹品種進行繁育栽培,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具有岩韻(岩骨花香)品種特徵的烏龍茶」。

武夷岩茶是烏龍茶的上品。岩茶與其他烏龍茶的區別在於:茶性溫和;首重滋味;有明確的地理區域性。

大紅袍:歷史上的茶王,是岩茶的上品,現今武夷岩茶的主打品牌。大紅袍名叢群體,通過無性繁殖擴大栽培,一部分已投產;配製大紅袍:選用上等岩茶為原料,科學拼配,精製而成,按國家標準進行等級檢測。

岩韻:武夷岩茶特有的品質特徵,由三大因素構成:A. 武夷山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B. 適宜產制岩茶的優良茶樹品種;C. 獨特的傳統生產製作技藝。

特徵表現為岩骨花香,即「茶水厚重潤滑,香氣清正幽遠、回甘快捷明顯,滋味滯留長久。」

本文來源:福建茶葉網,轉載請註明。文中圖片來自互聯網,十分感謝編輯整理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州茶韻 的精彩文章:

茶意人生,參透之人便是高手
六招教你挑選烏龍茶

TAG:神州茶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