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中國人發明的木屐,卻成了日本人的日常!

中國人發明的木屐,卻成了日本人的日常!

從一句唐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與一句宋詩「應憐屐齒蒼苔」,就知道在我國,很久以前就有木屐了。

直至清朝,木屐還照樣地盛行。多情公子賈寶玉就常常穿木屐。通常是在下雨雪時當套鞋用,即將它套在所穿鞋子的外邊,

以防把所穿的鞋子打濕了。

為了穿得長久,木屐一般都用質地堅硬的木頭做成。但曾幾何時,木屐似乎成了日本人的專利和大和文明的象徵。

其實不用追溯到遙遠的宋朝,就在十幾年前,無論是江南的寧波,還是中原的鄉下,木屐還在廣闊的中華大地此起彼伏地「噠—拖噠—噠」作響。

木屐在中華大地上最持久的樣式就是木拖鞋了。木拖鞋應該是勤勞節儉的中國人最經濟的一種服飾,它就象李商隱筆下春蠶和蠟燭,木拖鞋真正為人類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從鄉間老者的嘴中不時還冒出這樣的話:「木拖,三年好拖,拖了三年還可生火」。

木拖鞋一般是以一到三厘米厚的硬木板做底,木板一般用松木或者質硬的雜木製作。

在似腳的硬木板上繫上帶子,要麼是繩帶,要麼是帆布帶子,要麼是橡膠帶子等等。

這樣的拖鞋基本上是只能在夏日穿著的。那時,還有人在木拖鞋的鞋底釘上鞋釘,可想而知,那聲音走起來就更響了,尤其是在石板路上。

於是,中原人又給它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呱嗒板兒。遺憾的是,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也越來越忙碌的今天,木拖鞋就在自己給自己編織的「吧嗒—吧嗒」的聲響中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尚 的精彩文章:

來一件高領毛衣,穿出自信男人味!

TAG:楚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