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家風,中國餐桌上的規矩!

家風,中國餐桌上的規矩!


魚羊史

關注「魚羊史記」給你講一個特別的人物故事

關注


中國人歷來是重視禮儀規矩的,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尚,是一個家族長期形成、世代相傳的精神風貌。

從每個人開始拿筷子上桌的那一刻,這種文化就深深地刻在了每一個國人的心中、骨里。

自我記事起我們家在餐桌上就有規矩了。

母親常說:「吃飯要懂規矩,不能讓人笑話。坐有坐相,吃要有吃相。」

人坐不齊,不開始動筷子,尤其是長輩還沒落座的時候,人一齊了,長輩第一個動筷子,母親、父親次之,然後才輪到孩子。

尤其是遇到重大節日家族聚會的時候,越發重視這些規矩了。

比如中秋、春節的時候,都是等親人到齊了再動筷吃飯,寓意團團圓圓,這是一種「血濃於水」的情結,更是對人世間濃濃親情的心靈守護。

如果一個人對待自己的親人都情感淡薄、冷漠,他怎麼可能對身邊的朋友或者同事能夠情深意重,更別說對陌生人友好互助了。


盛飯時候也是如此,長幼有序,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是第一個批,然後才是父母孩子。

「百善孝為先」尊敬長輩是本分,也是傳統,長輩給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撫養成人,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處事,理應受到我們的感恩和尊敬。

吃飯雖然事小,但從小事做起,讓孩子懂得感恩、尊敬長輩,就會延伸至方方面面。

一個講孝道的人,在社會上也是值得託付、值得深交的朋友。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只用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的生活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孔子說;「食色性也。」

吃是人的本性,所以從一個人的吃相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和家庭教養。

吃飯時候,不能將筷子直愣愣的插在飯上,因為這像祭祖上香,十分忌諱,親人還健在,怎麼能如此呢?

在重視孝道的中國是很不敬的行為。

夾菜的時候,不要「翻菜」,不可以在菜里翻來覆去、挑挑揀揀,這非常不禮貌。

有的人用筷子滿盤裡翻江倒海,是什麼性格、教養一覽無餘。

不要舔筷、咬筷,中國是「共餐制」,這樣讓別人怎麼吃?學會分享,為他人著想。

小小餐桌,照映的是人的修養。

不能敲碗,因為像乞丐乞討。有孩子愛玩,喜歡弄出聲響,家長要好好引導小孩,不能任其所為

吃飯不能吧唧嘴,吃飯、喝湯不要發出聲音才禮貌,口水聲十分令人噁心。

不能剩飯,吃多少盛多少,「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寸絲寸縷恆念物力維艱」,要節儉,不能浪費糧食。

現在很多人請客講面子、比排場,點一大桌子的菜,卻吃不了多少,在飯店、食堂,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剩菜剩飯都倒進了垃圾桶。

想想幾十年前,我們的長輩還在忍受著飢餓的熬煎,這才擺脫溫飽幾年,我們就已經忘記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導。

食不言寢不語,吃飯不可高談闊論,說到濃情時唾沫星子橫飛,視別人為無物,實在令人厭惡,可以肯定地說:養成良好的用餐禮儀是教養的體現。

另外不可說話,也可以防止氣管進異物,以免被嗆到。

而今,在飲食上,越來越多的父母只關注孩子的營養,卻對孩子的教養關心甚少。



人離不開吃飯,家庭離不開餐桌。

通過餐桌,我們學會了尊敬長輩,長幼有序,學會了珍惜糧食,感恩生活。

讓人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用餐禮儀禮節,才能形成尊長愛幼、懂事明理、遵規守禮的好習慣,才能傳承良好的家教和家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最難最懸疑考題:老王死了沒?
古代的鏢局所不為人知的江湖往事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