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巨星隕落!我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享年93歲

巨星隕落!我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享年93歲

天津科普說

帶你開啟精彩科普旅程!


原標題:我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享年93歲


@光明日報1月16日消息,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于敏生平



1926年8月16日生於在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


1946年,20歲,開始了理論物理專業學習;


1961年,35歲,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至此,開始了28年隱姓埋名的報國生涯;


1965年,39歲,提出從原理到構型基本完整的氫彈設想;


1967年6月17日,我國氫彈試驗成功,以2年零八個月成為從研製出原子彈到研製出氫彈最快的國家。那一年,于敏41歲。


1999年,53歲,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15年,89歲,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2018年,92歲,獲封改革先鋒稱號;


2019年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

默默無聞的氫彈之父


如果不是獲得


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也許你永遠不會知道,


他是設計中國氫彈的人。

于敏是新中國


氫彈研究中的關鍵核心人物,


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


1965年10月,在於敏的親自組織和部署下,


氫彈理論得以突破。

目前全世界只有兩種氫彈構型:


美國的T-U構型和中國的于敏構型。

然而,直到1998年,


于敏和他在中國核科技發展進程中的


貢獻才被真正解密,

那時,他已72歲。


而從那以後,他仍然習慣把自己隱藏在


最普通的人群中。

于敏出生於1926年8月,


他父親當時是天津的一位小職員。


他在天津耀華中學念高中時,


就以門門功課第一的成績聞名全校。



年輕時的于敏

1944年


于敏考進了北大工學院機電系。


1946年,出於對理論研究的熱愛,


于敏轉到理學院物理系,


並將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


他在理論物理方面的天賦很快展現出來,


並以驚人的記憶力和領悟力贏得教授們的欣賞。

1951年于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不久,他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


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5歲的于敏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于敏調入後,


與胡寧、朱洪元、鄧稼先、


黃祖洽、金星南等大家同在理論組工作,


由於表現突出,彭桓武直接把


原子核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


交給了他和鄧稼先。




鄧稼先和于敏

經過幾年努力,



于敏把原子核理論分為實驗現象和規律、


唯象理論和理論基礎三個層次,


在平均場獨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後來,他帶領原子核理論小組撰寫了


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


《原子核理論講義》。

1961年冬日的一天,


我國核科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錢三強先生告訴于敏,「經上級批准,


決定讓你作為副組長領導和參加


輕核理論組,加入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

那時,于敏正值


原子核理論研究的巔峰時期,


調入氫彈研製工作組意味著


人生的一次大轉行,但為了國家的發展需要,


于敏毅然投入到了氫彈理論的探索研究中去。

研製氫彈,我國完全是從零開始,


科研人員們只知道氫彈的釋放當量


比原子彈要大幾十倍、上百倍,


至於怎麼造氫彈,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


誰也說不清楚。于敏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幾乎時時刻刻都沉浸在無盡的


數據計算與討論中。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一聲巨響,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從此步入有核國家之列。



正當舉國歡慶之時,周恩來立即部署,


一定在1968年進行氫彈裝置爆炸試驗,


只剩下短短四年時間,所有的壓力都落到了


理論負責人于敏的身上。

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


于敏幾乎是惟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


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巔峰。

彭桓武說:


「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沒有老師,


因為國內當時沒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論,


他是開創性的。」錢三強稱,于敏的工作


「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1966年12月28日,


氫彈原理試驗順利進行,


等在隱蔽室里的于敏從測試報告中


看到了極其清晰的特徵信號,


與他的理論設計完全一致。



1967年6月17日,


一架戰機在新疆羅布泊上空


投下一個降落傘,氫彈試驗正式開始。

伴隨著雷鳴般響聲,


大漠上空同時升起兩個太陽,


蘑菇雲隨之拔地而起。


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轟動

從第一顆原子彈到氫彈,


美國用了七年零三個月,


前蘇聯用了六年零三個月,


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


法國用了八年六個月,


而綜合國力尚屬落後的中國


僅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中國搶在了法國前面,


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


研製速度之快,震驚了國際科學界。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發言



于敏曾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他說:

「氫彈之父」這樣提,不符合科學,我一直不贊成。

中國核武器事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

,是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各兄弟單位大力協同完成的大事業。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于敏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津科普說 的精彩文章:

電腦鍵盤上F1到F12,你都會用嗎?
人類首次!嫦娥四號傳回月球背面近照!

TAG:天津科普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