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你去看顏真卿《祭侄文稿》了嗎?

今天,你去看顏真卿《祭侄文稿》了嗎?

昨天,小編的朋友圈裡突然出現一個「神奇的現象」,好多人都去上野的東京國立博物館看顏真卿的書法作品《祭侄文稿》,無知的小編一時摸不著頭腦,怎麼突然這麼多人喜歡書法了?打開微博發現「顏真卿的書法作品《祭侄文稿》來日本出展」也上了熱搜,這個寶貝到底為何吸引如此多人的目光呢?

為何一件」國寶」引發巨大爭論?

原來,事情的起因是1月12日,一條指責台北故宮博物院外借顏真卿的書法作品《祭侄文稿》的微博引起了眾多網民的關注。剛開始網民們剛開始也納悶「為啥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的不能出國展覽?」,但隨著越來越多兩岸網友和學者的加入,關於「外借顏真卿《祭侄文稿》是否會損害文物壽命」,「台北故宮博物院外借國寶是否是政治諂媚」等等的問題引發了巨大的討論。

1月12日,一條指責台北故宮博物院外借顏真卿《祭侄文稿》的微博引起了眾多網民的關注

即便不知道《祭侄文稿》寫的是什麼,但對於顏真卿,相信很多人還是非常熟悉的。小學裡只要練過毛筆字,上過書法課,誰沒有臨摹過《顏真卿多寶塔碑》(雖然字還是沒有練好),"顏體書法「陪伴了多少孩子的暑假和童年。

而這次台北故宮博物院向日本博物館出借展出的一系列文物中,就包括了這一件已經有上千年歷史,被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為「天下第二行書」的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所書寫紀念侄子顏季民的一篇行書稿文。顏季民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因為戍守北方而犧牲。而後顏真卿收殮其遺骨,只找到了侄子的一顆頭顱,心中十分悲憤,就在這樣義憤填膺的心境下寫下了這篇祭文。雖然展出的文物是祭文的一個草稿,但從書法價值上說,從字體的變化和筆觸的風格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顏真卿《祭侄文稿》的照片

《祭侄文稿》與王羲之的《蘭亭序》,蘇軾的《黃州寒食》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其中《蘭亭序》的真跡已經沒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唐朝人的摹本),再加上顏真卿傳世的墨跡目前已知的只有四五張,《祭侄文稿》是唯一確認無疑的顏真卿的墨跡。存世上千年的《祭侄文稿》彌足珍貴。

也因此,許多網友強烈批評台北故宮博物院向東京國立博物館外借顏真卿《祭侄文稿》的行為,稱:「紙壽千年,展一次傷一次」。還有網友表示:「《祭侄文稿》已經不只是一件書法作品了,它不僅記錄了一代宗師的一生,也記錄了盛唐的毀滅。顏家滿門忠烈,被叛軍碎屍萬段,留下這麼個遺迹。這種東西是可以借到海外展出做政治獻媚的嗎?」

「紙壽千年」,《祭侄文稿》可否出借?

東京博物館在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期間,舉辦「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昨天正是顏真卿《祭侄文稿》在東京出展的第一天。

在開展的前一天1月15日,台被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駐日代表謝長廷出席開幕典禮剪綵,他表示,「這些作品連在台灣都不容易看到。據他了解故宮的規定每次展出展期不能超過42天,展示過後要修養3年,顏真卿《祭侄文稿》已經十年沒展出,這次展覽非常難得,也表示台灣與日本關係友好」。

日本有不少書法愛好者,15日開幕典禮當天,日本首相安倍的母親—安倍洋子也來到了現場,一睹中國書法的風采。據了解,本次展覽除了唐代書法家的作品之外,還將展出受中國書法影響的日本書法等約180件作品。

正如謝長廷所說,《祭侄文稿》上次展出是在2008年舉辦的「晉唐書法展」,海外出借則可追溯到1997年在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再加上「展覽一次就休息三年」的規律,真的可謂連本國民眾也難得一見的「珍寶」。

不過大家更擔心的是,這麼一見「美麗又脆弱」的國寶到底適不適合出借?東京國立博物館會好好地「保護」這一件彌足珍貴的展品嗎?

1月14日,台北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說:「隔著玻璃櫃拍照對文物有影響,但只要不開閃光燈應該影響不大,相信日方會小心對待展品」。對於為何將珍貴的真跡借給日方,工作人員則稱,「這是上層的策略,具體原因無法告知」。工作人員強調,「借出去會還回來,並且按照之前的例子,日本的一些漆器或字畫真跡也會『回饋』過來」,但對於這次有什麼回饋,對方表示「還不清楚」。

1月16日,「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開展第一天

東京國立博物館對《環球時報》表示,東京未和台灣進行「交換展品」,所有展品都是台灣單方面送去的,且《祭侄文稿》未進行特別保護措施,「遊客不開閃光燈就行」。晚些時候,博物館又表示,「將在單獨房間的玻璃櫃中展示,遊客禁止拍照,只有擁有許可的媒體記者可以,但也必須隔著玻璃櫃進行,且不能使用閃光燈」。

1月16日,據前去東京國立博物館參觀的人透露,開展第一天,參觀人數非常的多,大多是中國人,也有不少日本市民,有的中國同胞甚至是從國內特地飛來,一睹「國寶」的風采。《祭侄文稿》的確在單獨的展廳,並且不允許拍照,參觀的人非常多需要排隊,在展品前停留不到十秒。

熙熙攘攘的排隊人群

展廳內唯一供遊客拍照的地方

不過即便這樣,一些學者表示:「《祭侄文稿》已經達到了紙張壽命的上限,每一次展出,打開,運輸,新環境的溫度,對其都會有傷害。」

台灣政治大學教授賴岳謙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達了強烈批評的態度。他說:這些珍貴的文物是完全不能展出的,這是人類文化的遺產」 。他認為台灣地區的人都看不到的東西拿到日本去「諂媚」,是蔡英文當局「去中國化」的「新故宮計劃」。

台灣政治大學教授賴岳謙在接受媒體採訪

不過,《澎湃新聞》採訪了上海博物館書畫部主任等一些專業人士,他們對出展的態度相對比較冷靜,認為「這只是一次正常的文化交流」。凌利中說,「東京國立博物館有著豐富的古代書畫收藏與保護的經驗,他們的古書畫保護與展陳在全球博物館中也是前列的,通過現場圖片可以看得出這次東京對這一書法名跡的保護極其重視。」

但《澎湃新聞》的報道中也指出了一個事實是,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等的國寶級文物已多次到台北展出,而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卻從未來過中國大陸。台北故宮博物院相關人員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強調,由於這需出具司法免扣押條款才可借出,所以目前仍存在著很多困難。

爭議雖不止,「文物保護」重要性被重識

關於像《祭侄文稿》這樣相對比較「脆弱」的國寶是否可以外借,爭論還沒有停止,有的人覺得是網友們太「眼紅,小氣」,有人認為「只要保護好了就沒有問題」。不管是批評還是贊同,可以感受到所有人對國寶的珍視之情。

2011年,全日本篆刻聯盟副會長內藤富卿為舉辦書畫展,向「西泠八家印「的傳人丁如霞提出借「西泠八家印存」展覽的請求,丁如霞為了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將其無償借給了內藤展覽。但展覽結束的3周後,內藤竟將其遺失在埼玉浦和的一家賓館的廁所內,從此下落不明。這件事也成為了一幢懸案。

台灣《中國時報》稱,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於1961年赴美國華盛頓國家藝術館展出,造成嚴重損傷,以至於1996年27件限展文物再度被借展時引起強烈抗議。

這些經驗教訓都提醒著我們,文物外借出展的時候也需要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監管。我們可以分享,但也要學會保護。我們也希望,世界上能有更多的人看到中國上下五千年瑰麗的歷史文化遺產。

長按以上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每日精彩早知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感日本 的精彩文章:

「中國?日本專業人士聯盟」設立會於東京舉行
第五屆新潟春節祭隆重開幕,成為當地冬季代表性節慶活動

TAG:動感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