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學而時習之:追隨孔夫子的學習之道

學而時習之:追隨孔夫子的學習之道

《論語·學而》:「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就是說,一個人學了,還需要在一定的時間裡去複習它。這句話的關鍵字詞為「學」和「習」。整部《論語》特別重視「學」。

孔子之所以能成為至聖先師,萬事師表,就是因為他特別重視「學」。我們常說聖人無常師,就是說孔子向一切有可取之處的人學習。哪怕對方是個乳臭未乾的孩子,《三字經》里就有「昔仲尼,師項橐」的故事。

按學習與否,孔子把人分為四種,《論語·季氏》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第一種人是生而知之者,生下來就知道,全知全能,這是最優秀的人,準確地說這不是人,這是神;第二種,也就是次一等的人,是學而知之者,這種人勤學耽思,敏而好學,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知識,達到聖賢的認知高度,其代表是堯舜孔孟等人。

再下一等的人是困而學之者,就是不會未雨綢繆,而是事到臨頭才去想解決的辦法,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自然手忙腳亂,讓自己的生活一團糟。

最下等的則是困而不學者,這種人,在生活中到處碰壁,還不思進取,不會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反思自己陷入困境的原因,寧可吃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吃學習的苦,這種人處於最低的層次,自然就在生活的底層。

孟子說過,人人皆可以為堯舜,聖人和普通人的區別就在於努力學習與否。做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既然不是生而知之,面對大千世界,人就應該努力學習。

孔子從來就不認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論語·述而》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說,孔子說:「我並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勉學習來獲得知識的人。」

以上說的是「要學習」,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學什麼」,當然是老師教什麼,弟子學什麼。那麼,老師教授什麼內容?《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用四種內容教育學生:第一種是歷代文獻,這是文;第二種是社會生活的實踐,這是行;第三種是對待別人的忠心,這是忠;第四種是與人交際的誠信,這是信

這四項內容既包括知識,也包括能力,又包括素質。如果一個學生文行忠信的學問皆能通達,我們稱其為受業身通。從而也就有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齊治平的素養和能力。

再看第二個關鍵字詞「習」,孔子說,要努力學習並按一定的時間節點來複習它。那麼這個時間節點是多久呢?我們用孔子弟子子夏的觀點來做補充。

子夏是孔門言語科的高材生,《論語·子張》: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意思就是說;「每天知道未知的東西,每月不會忘掉自己學到的東西,可以說是好學。」

用我們現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學習的規律為:每天都要學習新知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個為大家所接受和熟知。

但子夏後半句說的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一個月內要把學到的知識複習一遍。這就是學習的規律,包括了記憶規律和遺忘規律。我們有過這樣的經驗,一篇經典讀過之後,一個月後再翻起,完全忘掉,恍若與之未曾謀面。

這是因為隔的時間太久沒有複習的緣故。人的遺忘有先快後慢的規律,所以,學習後要及時複習,而且時限不要超過一個月

學過之後要按一定的時間節點去複習他,自然會心有喜悅,為什麼呢?《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習舊知識,把舊知識鞏固,在故有的知識上得到新的啟發,有了創新性認知,這確實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

這叫百尺竿頭,再進一步,是對前人的超越,超越了前人,自然可以成為老師。如何能不心生喜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王夫之談教育:「時」與「習」、「知」與「行」相合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