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你聽到的 究竟是觀點還是事實?

你聽到的 究竟是觀點還是事實?

生活久了,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身邊很多人出於利益或立場等原因,習慣對自我言行進行一個自圓其說的合理化過程,不論是宏觀意義上的大是大非,還是生活中的雞零狗碎。

這種思維圖式概化起來,大概是這樣的:先入為主地進行立論,然後畫地為牢,選取那些有利於觀點的佐證材料來斷章取義,進行觀點壘築,甚至進行材料加工、改造

而對於那些不利於自己觀點的材料就充耳不聞,自動屏蔽

在這種前提下生成的東西,當被進行表述時,常常打著「事實」的旗號,嵌之以「偏見」的內核。這也就是為什麼,古往今來很多哲學家會提出「言語具有欺騙性」這個命題。

馬可·奧勒留曾經講過:「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這句話出自他的人生經典哲學著作《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這個人很熱衷哲學研究,他於戎馬之中撰就的這部《沉思錄》,是他一生的自我對話,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和思悟,飽含著深沉的人生智慧。每每讀到,都讓我由衷讚歎!

就像這句話,它給了我們一種啟迪:一定要學會分辨言語的虛實,除了調動眼、耳、嘴,還要動腦用心。正如司馬光先生在《資治通鑒》中留下的警醒:「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真相尚且不能直觀看清,陳述的、轉述的言語,又怎麼能直接定為事實

有時你聽到的,不過是一種主觀構建的「有我之見」——「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它具有事實遮蔽性而偏離了客觀。

縱覽歷史,像屈原、賈誼、岳飛等人,因受奸佞讒言而被處江湖之遠,這是因為君主聽到的是小人壘築的觀點而非事實,結果落得國家衰敗。可見,要實現「明君賢相」的美政理想,分辨言語虛實是一道必過的門檻。

我們再往小了講,就說說兩千多年前賦學大家司馬相如的人品爭議吧。翻翻古籍,我們知道很多理學家批評他「竊才竊色」,一罵他拐跑了卓文君,二罵他搶了文君他爸卓王孫的家產,這個罵聲似乎到了清代都不絕於耳。

到了現在,我們再看司馬相如,就不能只傳遞那句罵聲,而應經過一番慎重考察再來發言。

從他寫成《子虛》《上林》、出使西南等就知他有才華,和卓文君兩人也是通過一曲《鳳求凰》結緣,文君親見他家「家徒四壁立」仍然不悔選擇,而卓王孫又愛女心切,不忍自家閨女當壚賣酒,便贈予豐厚嫁妝。

雖然《西京雜記》傳聞說,司馬相如後來又想納個茂陵小妾,但文君《白頭吟》一出,他便立馬悔悟收心。

這樣看來,對司馬相如「竊才竊色」的人品定位,未免顯得有失公允。

可見你聽到的未必就是真的,不經過考辨就人云亦云,就會背離事實,以訛傳訛

好比綜藝里的「傳聲筒」遊戲,一個團隊選出幾個人,第一個人要將題板上的幾句話,通過音效和動作表達演繹給隊友,並依次進行傳遞,由最後一個人猜出題板上的話。

在這個傳遞過程中,由於每個人表達和理解方式不同,最終猜出的結果總是和題板內容相去甚遠

傳聲筒遊戲這個以訛傳訛的過程,正像我們有時候的所見所聞,遊戲中丟失或做錯的動作就好比被篡改了事實的言語,從而造成誤會、生出嫌隙來,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太常見了。

人生路何其漫長,慢慢修鍊吧!學著考辨言語的虛實,當一個靠譜的聽眾和話語傳遞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嶽麓書院:弦歌不絕到如今
紙上心相:畫印萬物 書如其人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