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後的希望:南京淪陷後,城內只剩兩座醫院

最後的希望:南京淪陷後,城內只剩兩座醫院

伊娃?海因茲小姐,中文名韓應德,生於1872年2月1日,畢業於曼奈蘇苔聖保羅城市醫院護士學校,1912年來華,1924年開始在鼓樓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 of Nanking)任護士,未婚。

鼓樓醫院是南京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家西式醫院。清光緒年間開辦,有美國基督會背景,最初名叫「基督醫院」,因其首任院長為加拿大籍傳教士馬林,時人又稱馬林醫院。1914年該醫院為金陵大學收購,自此成為金陵大學校產,故稱金陵大學醫院,因所在地位於南京市鼓樓一帶,又稱鼓樓醫院。

圖1:鼓樓醫院

1937年11月底,國民政府撤出南京,此後,南京城內只剩下野戰醫院和鼓樓醫院,部分留守的鼓樓醫院成為南京城內唯一向平民開放的醫院。自11月22日,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成立後,鼓樓醫院承擔起安全區戰時救護和衛生行政工作。

南京大屠殺前,鼓樓醫院共用外籍人士5人,均為美國籍,分別為羅伯特?威爾遜(Rober O.Wilson)、C.S.特里默(C.S.Trimmer)、伊娃?海因茲、格雷斯?鮑爾(Grace Bauer)、詹姆斯?麥卡勒姆(又譯邁卡倫或麥卡倫)(James H.McCallum)。海因茲小姐擔任看護部主管的工作。

自1937年11月國民政府撤出南京之後,大量醫護人員撤離南京,鼓樓醫院的工作人員都在超負荷工作。福斯特《致家人函》稱:「金陵大學醫院為數不多的幾位工作人員正英勇地履行他們的職責,其中有兩位外國醫生,一位中國醫生;兩位外國護士及幾位中國護理人員。超負荷的工作以及缺乏人手已使他們疲憊不堪,中方管理者及49位其他醫護人員都已撤往漢口。這是我們必須忍耐的傷心事之一——那麼多這裡亟需要的專業人員都撤走了」 不僅醫生,護理人員也及其缺乏。整個鼓樓醫院僅海因茲一名美國護士,11月時,只有4名有經驗的中國護士,儘管12月份通過招募和培訓,護理人員有所增多,但其中有護理經驗,能夠很好的承擔護理工作的人員極其有限。

圖2:醫生和病人在一起

1938年1 月 25 日拉貝在日記中援引特里默的報告,寫道:「原先我們這裡有42 名經考試合格的女護士、50 名見習護士(女大學生)、4 名美國醫生、19 名中國醫生,現在僅有 14 名經考試合格的中國女護士、1 名美國女護士、3 名學歷較低的中國醫生及 2 名美國醫生。」 威爾遜在12月21日的日記中也稱:「我有一個重病號,胸腔被穿透,病歷表上寫著體溫是99度(華氏),脈搏80次,呼吸24次。我意識到這完全不準確,就親自做檢查,結果發現心跳120次,體溫102.6度,呼吸48次。這個『小小』的誤差是這層樓護理水平的象徵。」

圖3:護士在包紮

而由於南京保衛戰前後日軍在南京所犯下的傷害、強姦等暴行,使得鼓樓醫院的工作量劇增,海因茲女士等護士的護理工作也更加困難。美國記者德丁在12月22日發自上海的航空通訊中稱「美國教會辦的金陵大學醫院在整個戰鬥中自始至終都開放,並設法專門收治平民傷員 ,然而也收留了一些傷兵 。兩個美國醫生弗蘭克?威爾遜和 S .C .特里默 ,兩個美國護士格瑞絲?鮑爾和伊娃 ?海因茲以及幾位中國助手日夜治療她們負責的 200 名病人。」

來源:《南京大屠殺與西方國際友人》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抗日戰場上的中國遠征軍威風凜凜,時刻準備接受檢閱!
殺豬以慰孔聖人:1891年在漢口出版的中國知識精英反洋教漫畫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