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人說話也用文言文嗎?朱元璋和雍正的聖旨通俗得讓人想笑

古代人說話也用文言文嗎?朱元璋和雍正的聖旨通俗得讓人想笑

因為古代交通不便,阻隔很強,造就各處的方言不一。而文言文的發明不是一次成型的,是一點點堆積而成,在時代上慢一點,但不會慢太多。隨著文明擴大,交流越來越廣,文言文逐步成熟, 最終定型於周代的雅言。

但古時候對語言的管理並不強,一個字的讀音可能自然而然的就跑偏了,誤讀的人一多就成了正確讀音。 最重要的一點,我們之所以能明白幾千年前人們的語言,並不是通過語音,而是通過漢字。漢字強大的表意性。如果沒有簡化漢字,我們現在的文字,跟兩千年前的幾乎無二致。

元代雜劇由於面向普通百姓,所以對話也很通俗。元曲大家鄭廷玉的代表作《看錢奴》一段對話,就很通俗易懂,偏向口語化,旦兒云:「秀才,恰纔誰與你酒吃來?」正末云:「是那賣酒的哥哥,見我身上單寒,可憐見我,與我了盅酒吃。」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道聖旨抗倭令,裡面的有一句話是這樣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由此可見古代人也是文言文和口語分開的,說話用口語,寫作用文言。

那麼讀書人會不會整天之乎者也嗎?其實他們跟平常人說話也很口語,清朝的雍正皇帝雖是一國之君,但也是個讀書人。在他給田文鏡批的奏摺里有這樣一句話:「朕就是這樣漢子,朕就是這樣秉性!」

總而言之,古代人,哪怕就是最經常用文言文的皇帝,雖然會見大臣的時候也用文言文,但是平常還仍然是用普通的口語的。文言文因成本控制而誕生,因地位象徵、表達優勢與格式穩定而發展與流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史合參 的精彩文章:

漢朝王昭君遠嫁匈奴,丈夫早死又改嫁大兒子,一生經歷都很曲折
奢侈品公司貶低筷子文化,守護筷子,傳承你我的東方歷史文化

TAG:經史合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