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為保守機密隱姓埋名28年,中國氫彈之父改革先鋒,于敏昨日辭世

為保守機密隱姓埋名28年,中國氫彈之父改革先鋒,于敏昨日辭世

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于敏194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61年1月12日,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他毫不猶豫地轉行,服從分配。

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連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氫彈設計遠比原子彈複雜,核大國對技術絕對保密。我國科研人員重擔千斤。

1980年,于敏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被譽為「氫彈之父」。與他一起獲獎的還有22名著名科學家。于敏去世後,目前僅剩王希季、孫家棟和周光召健在。

于敏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傑出領軍人物之一。

上世紀50年代,于敏在國內率先開展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與北京大學楊立銘教授編輯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

上世紀60年代起,于敏投身我國核武器事業,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

在氫彈突破中,他組織領導攻關小組發現了實現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帶領科研隊伍完成了核裝置的理論設計,並定型為我國第一代核武器。

作為第一完成人的「氫彈突破和武器化」工作,榮獲198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核物理學家于敏

在核武器小型化突破中,于敏主持研究並解決了裂變材料的壓緊等一系列關鍵問題,提出了加大兩個關鍵環節設計裕量的具體措施。氣態引爆彈的研製成功,為我國第二代核武器的研製奠定了可靠基礎。

作為第二完成人的「氣態引爆彈裝置的突破」工作,榮獲198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中子彈突破中,作為主要領導人和參加者,于敏指出了某些關鍵技術問題和難點,分析了中子彈的反應規律並歸納為三個階段,提出了判斷聚變點火裕量的主要判據和提高裕量的措施。

作為第一完成人的「中子彈裝置的突破」工作,榮獲198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在核武器基礎理論發展中,于敏揭示了武器核反應內爆過程的運動規律,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

作為第四完成人的「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研究,榮獲198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99年,于敏在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發言

在核武器發展戰略中,于敏與鄧稼先提出了「加快核試驗進程」建議。建議書提前規划了我國核試驗的部署,使黨中央做出果斷決策,為我國爭取了寶貴的10年核試驗時間,為提升我國核武器水平、推動核武器裝備部隊並形成戰鬥力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前瞻性作用。

針對禁核試,于敏提出了以精密實驗室實驗等幾個方面支撐禁核試後武器研究的設想,該建議被採納並演化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四大支柱,至今仍然是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

上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國防高科技項目尤其是我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中,于敏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我國慣性約束聚變和X光激光領域理論研究的開拓者。

于敏為我國核武器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昨天,於老走了,但他的豐功偉績,中華民族將永遠銘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艦世界 的精彩文章:

陸上自衛隊直升機飛行中遭激光照射 副駕駛短暫視力受損
永遠的Big Seven,長門號戰列艦,日本國民聯合艦隊旗艦

TAG:戰艦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