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糞菌移植FMT方面的國際指南及建議
在人類的腸道里存在一個巨大的微生物群體,稱之為「腸道微生態系統」,其作為宿主最重要的微生態系統組成部分,大約包含有15000~36000個菌種,由專性厭氧菌(>99%)、兼行厭氧菌和好氧菌共同組成,這些細菌共同構成胃腸道的動態微生態平衡。腸道在消化、吸收各種營養物質的同時又能將細菌及其代謝產物通過菌膜屏障限制於腸道內,在此過程中腸道屏障起重要作用。菌群紊亂與機體多種免疫異常及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腹瀉、炎症性腸病、 腸易激綜合征、結腸癌、風濕性關節炎、哮喘、心血管疾病等,同時腸道菌群改變也可以引起代謝紊亂,與肥胖、糖尿病、肝硬化等發病密切相關。不僅如此,微生物甚至會影響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2018年來自中國的研究者調查了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糞便和正常發育兒童糞便的微生物菌群,結果發現自閉症譜系障礙組的糞便微生物群擬桿菌/厚壁菌比率顯著增加。由此可見,腸道微生態的紊亂跟精神方面的疾病有著較大的關係1。
正是由於腸道微生態穩定對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因此腸道微生態藥物已經成為了現在研究與發展的熱門產業。微生態藥物是指利用正常微生物或調節微生物正常生長的物質製成的藥物製劑,包括糞便菌群、活體生物藥物和小分子微生態調節劑。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微生物通過次級代謝產物等或者直接通過小分子等物質影響微生物群落,維持、重建或恢復健康的人體微生態平衡體系,進一步治療相關的疾病。其中糞菌移植(FMT)已經被多個醫療指南推薦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糞菌移植是指將人類健康糞便中的功能菌落,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
目前,糞菌移植應用於臨床常規治療或臨床試驗的疾病大體上包括4大類,細菌感染、代謝異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腦腸軸疾病。具體細分有20多種,全世界註冊的臨床試驗超過200項。而現在世界範圍內最受認可的是艱難梭菌感染的挽救性治療。表一總結了從2016年至2018年出台的關於FMT方面的指南或建議。
表一、關於FMT方面的指南或建議(2016-2018)
目前,在clinicaltrials網站可查到的正在進行的糞菌移植治療的臨床實驗高達93個,包括肝性腦病的治療,難治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等。
clinicaltrials網站糞菌移植治療的臨床實驗項目
但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對糞菌移植沒有統一的定位和監管措施,例如,美國FDA認為糞菌移植需進行新葯申請流程;中國糞菌移植目前暫無確切管理條例,認為是一種醫療技術而不是藥物;奧地利的監管部門認為糞菌移植是治療手段。
由於糞便中微生物種類繁多,數量驚人,來自於不同捐獻者的糞便中腸道微生物的種類、數量、丰度等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糞菌移植過程如何選擇最適合的菌群是決定糞菌移植成功的關鍵。而目前從事腸道微生態藥物製劑的生物公司目前多致力於鑒定、分類人體共生微生物的研究,根據體內正常菌群的鑒定、分類結果對人體共生微生物進行培養、組合使其達到種類和數量的明確可控,從而能夠針對不同的適應症採取不同種類、不同微生物及其組合的微生物製品,從而保證用藥的安全性、準確性和有效性。
國外的微生態藥物研發產業在政府高度重視,科研結果豐厚以及資金實力雄厚的基礎下蓬勃迅猛的發展,預計到2026年全球微生態藥物市場空間有望達到100億美元,並在未來保持持續增長。美國在全球微生態藥物產業布局中相對領先,Seres Therapeutics開發的SER-109已處於臨床Ⅲ期試驗,而知易生物的創新活菌藥物SK08即將進入臨床,奕景生物(NuBiyota)的微生態系統療法MET-2已在北美進入臨床。
與國外迅猛發展的微生態藥物產業相比國內微生態藥物研發尚處於初期階段。而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也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人體微生態的研究工作。「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973項目」、「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也大力支持人體微生態的基礎研究、關鍵技術開發和資源平台建設,極大推動了國內相關研究的發展。目前國內的在微生態領域的產業和投資還集中在微生物檢測領域,而布局微生物藥物開發的公司還比較少,隨著市場進一步的發展,投資傾向也逐漸會轉移向微生態藥物開發。相信我們通過奮力追趕,一定能夠逐漸縮小與美國的差距,並且在世界微生態製藥方面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參考資料:
1. Mengxiang Zhang, Wei Ma, et al.,Analysis of gut microbiota profiles and microbe-disease association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China. Sci Rep. 2018; 8: 13981.
2. 見「微」知著——微生態藥物春芽初壯,正值布局良機。新三板研究極客
2019(第五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29號上午-30號下午)
會議時間:2019-03-29至2019-03-30
會議地點:上海
主辦單位:生物谷
會議亮點:
1、 緊跟科學前沿
傳遞腸道微生態研究的新理論與新技術
2、 推動臨床轉化
以臨床需求為導向,以臨床證據為抓手,推動腸道微生態研究的轉化
3、 鏈接未來
促進腸道微生態領域的產、學、研、醫多方合作
會議議題:
主會場:腸道微生態整體研究進展(29號上午)
- Keynote Speech:
- 微生態干預防治重症肝病新策略
- 以腸道菌群為靶點的肥胖和糖尿病的新的營養干預方法
- 腸道微生態與胃腸腫瘤免疫治療
- 美國 FMT 臨床經驗分享
- 人體微生態研究的倫理挑戰與對策
分會場一:基礎研究(29號下午-30號)
- 腸道微生物群落可塑性的大數據分析
- 腸道菌群與宿主互作及共進化
- 腦-腸軸與腸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機制
- 母乳微生物及嬰兒腸道菌群研究
- 腸道微生物通過表觀遺傳修飾調節免疫
- 膳食營養與腸道微生物組研究
分會場一:技術前沿(30號下午)
- 微生物成像
- 代謝組學對腸道菌群代謝物的研究分析
- 微生物單細胞測序
- 微流控技術在腸道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
- 腸類器官建立與應用
- 模式動物腸道疾病模型的建立及應用
分會場二:臨床進展(29號下午-30號)
- 腸道菌群與腫瘤發生及免疫治療
- 腸道微生物與代謝類疾病
- 腸道菌群移植與IBD
-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研究
- 腸道微生物與高血壓疾病的關聯
- 腸道微生態製劑研發
分會場二:具有臨床價值的微生物的科學轉化(30號下午)
- 脆弱擬桿菌與炎性腸病
- 阿克曼粘菌與腫瘤免疫治療
- 產短鏈脂肪酸菌在肥胖及糖尿病治療中的作用
- 改善抑鬱症的益心菌-鼠李糖乳桿菌
- 植物乳桿菌在敗血病中的治療
- 益生菌型抗生素
腸道微生態-梅斯科研培訓班(28號下午)
- 臨床研究方案設計
- 臨床研究統計學方法的正確運用
- 腸道微生態與循環系統的實際案例解析
- 一對一答疑、解決實際問題
會議日程:
腸道微生態-梅斯科研培訓班(28號下午)
MedSci作為國內領先的醫學科研與學術服務平台,致力於臨床研究事業,以提高中國臨床研究水平為己任。Medsci科研培訓,專註臨床研究領域,為臨床科研工作者提供分科化、規範化、系統性的可持續性在線學習平台。與其它針對於提高臨床技能、衛生管理水平等課程不同,MedSci著眼於臨床研究,幫助中國臨床醫務工作者領會臨床科研中的基本原則、思路和方法、以及具體實踐. MedSci作為學術驅動型醫學服務機構,自成立以來,堅持"學術驅動臨床"的理念,以"學術推動健康(Science to Health)"的使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資金,從事臨床研究事業。
MedSci在從11年舉辦科研培訓至今,在國內不同的城市開展數百場線下科研培訓活動,有豐富的培訓經驗,主題涵蓋《臨床研究方案設計》、《臨床研究常見統計學方法和策略選擇》、《Meta分析》、《SCI論文寫作、投稿及回複信處理》、《SCI專業圖表製作實操》、《醫學課題申請》等,解決了上萬科研領域工作者的科研難題,從零經驗到成功發表高分文章,讓上萬醫務工作者受益。
Medsci科研培訓同時計劃在19年初推出線上直播系列課程,滿足不同科研工作者的科研需求。
議題:
- 臨床研究方案設計
- 臨床研究統計學方法的正確運用
- 腸道微生態與循環系統的實際案例解析
- 一對一答疑、解決實際問題
會議聯繫人:
何春幸
掃碼諮詢更多詳情


※腹部脂肪最可怕,你知道該如何減掉嗎?
※自閉症真的與接種疫苗有關嗎?
TAG:生物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