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顏真卿《祭侄文稿》,一代書法大家的悲憤之作,背後的辛酸誰能知

顏真卿《祭侄文稿》,一代書法大家的悲憤之作,背後的辛酸誰能知

一提到古人的書法作品,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且都能背上幾句,但對顏真卿的這篇《祭侄文稿》知之甚少,很少有人能背下《祭侄文稿》吧。其實拋開書法作品不說,《祭侄文稿》背後的故事要遠遠超過《蘭亭集序》。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平原太守顏真卿與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侄兒顏季明的首骨攜歸,面對侄兒的遺骸,顏真卿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寫下此稿。

此稿是顏真卿在悲憤交加下所寫,在看此稿中也可看出,此稿根本不像其他書法作品那樣筆墨工整,而且全文根本不在乎字距、行距,全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我想顏真卿在寫此稿時內心是激動的,眼前浮現的定然是兄長、侄兒平時生活的場景,他的眼睛定然是含著淚水的,手中的筆定然是顫抖的。

此時此刻,他所關注的絕對不是如何將書法寫的完美,而是如何將對兄長、侄兒的情感寄托在筆墨。此稿可看出顏真卿的真情,他全然不顧筆墨之工拙,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

可以說此稿的背後隱藏的是個悲劇英雄,是一代書法大家在國家大義面前毅然挺身而出,最後親人慘遭迫害的故事,這個故事讓人可歌可泣,

《祭侄文稿》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卻遠超書法作品,由於作者心情極度悲憤,情緒難以平靜,錯誤之處甚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

所以此稿是有靈魂的一篇手稿,寫的是情,不是字,寫的是神,不是形,此稿蘊含的是親情、是哀思、是悲憤交加、是親人離世後的那種絕望……

《祭侄文稿》中所蘊含的情感,在古代書法作品中絕無僅有。

《祭侄文稿》與王羲之的《蘭亭序》、蘇軾的《黃州寒食詩稿》一起,被人尊為「天下三大行書」。

就是這麼一篇飽含真情實感的鎮館之寶,近日要從台灣赴日展出了。我對此不免深深的擔心。要知道,這個文物用價值連城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而且書法作品與瓷器、青銅器等文物相比要更加珍貴,因為展一次就少一次,展一次就對作品傷一次,無論再如何細心保管,展覽對書法作品的傷害都是不可逆的。被歷代收藏家細心保管1300年的《祭侄文稿》,真的不應再受此折騰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笑談風雲 的精彩文章:

樓蘭古國是如何消失的?廢墟遺迹彷彿在訴說千年前的故事
破樓蘭、斬樓蘭,為何古人如此仇恨樓蘭?小國就該有小國的樣子

TAG:笑談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