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博物館開館:首展民族樂器與奧地利古堡銀器
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位於閔行區文化公園內,是一座融展覽、教育、收藏、研究於一體的綜合類博物館。2019年1月18日,閔行博物館與上海海派藝術館同時期開館,博物館將呈現地域特色,講述閔行本土文化。目前,閔行博物館開設了「中國民族樂器」常設展與「奧地利施瓦策瑙古堡銀器」臨展,在接下來的7月,將呈現「上海縣700年」常設展與「馬橋文化」常設展。
閔行博物館
閔行博物館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了解到,閔行博物館新館建築面積15000餘平方米,展館共三層,分為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其中展覽用房總建築面積為7070 ㎡,包括入口公共空間、三個常設展廳與一個臨展廳。建築整體設計秉承「與城市文化融合、與自然共生」的理念。入口公共空間展示面積660㎡,包含休息區、查詢區、紀念品商店及查詢台;同時設互動魔牆以數字化方式展現館藏藏品並與遊客互動。
呈現地域特色,未來將講述「上海縣」與「馬橋文化」
閔行博物館宣傳教育部負責人徐迪告訴記者,目前,二樓的兩個常設展廳「上海縣七百年」和「馬橋文化」兩個常設展廳正在布局,裝修,預計到7月對外開放。而談及閔行博物館館藏,徐迪表示,目前關於馬橋文化的館藏文物還未擺出,民樂的文物已擺出來了。閔行本地有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所以我們借了一些展品,再加上我們自己也有民樂的館藏展品。
徐迪表示,閔行博物館主要以地區文化為主。「閔行以前是上海縣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未來在二樓的展廳將呈現1292年至1992年的上海縣700年的故事,此外,我們將呈現曾經在閔行區內的馬橋文化。上海縣的展廳面積將達到2400平米,而馬橋文化展廳面積則是600平米。」
閔行博物館館內
記者在館內了解到,閔行博物館試圖通過豐富的文物、文獻資料和現代多媒體展示手段,生動全面地展示現閔行區版圖內的地域歷史發展脈絡及民族樂器文化。此外,在博物館內,不難發現水元素的空間裝置設計等。
閔行地域與黃浦江岸線緊密相關,在過去馬橋的形成也與貝殼沙堤海岸線的變化有關,以「水」「河流」等元素進行設計,寓意歷史文化的長河源遠流長。而館內的藝術裝置、休息座椅與問詢中心也試圖緊扣「閔行博物館」,圍繞「閔行博物館」為主題,凸顯其地域特色主體性。
兩大開幕展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開館當日,閔行博物館推出了「中國民族樂器文化展」和「銀宴—奧地利施瓦策瑙古堡銀器展」兩個開幕大展。
「中國民族樂器」常設展
記者了解到,「中國民族樂器」常設展以200餘件古今中國民族樂器實物為基礎,呈現民族樂器文化的璀璨多姿。展覽分為「樂韻流芳」、「樂改先驅」、「樂海斫藝」、「族樂錦繡」四個主題,充分還原了中國民族樂器與音樂發展的背景,梳理了中華音樂、民族樂器與中華文化的融合歷史。
墓葬陶(樂)俑
在博物館的底樓大廳有一面碩大的「互動魔牆」引人矚目,它能實現上百人同時在全高清觸控大屏上分別查閱館藏各種文物資料,隨時下載喜歡的展品信息至手機中欣賞閱讀。
黃釉彩繪彈四弦琵琶女陶俑,隋代
宋代陶雕磚
進入展廳則是八音合鳴的多媒體音樂,旁邊擺放的是閔行博物館的館藏——一組以樂器為主題的墓葬陶俑(樂俑),而在陶俑展牆背面,則展現了與樂器有關的宋代陶雕磚。
「民族樂器」常設展還有「金石龎隆」多媒體聲樂區、「敦煌樂舞」多媒體秀場、「族樂錦繡」多媒體投射互動區等新穎的體驗方式。
曾侯乙編鐘(複製品)
在「金石龎隆」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古金屬樂器的悅耳奏鳴,還可以欣賞自己用曾侯乙編鐘(多媒體互動裝置)編曲、奏響的美麗樂章。踏進「敦煌樂舞」按照敦煌壁畫原景高度還原的影像投射牆步入眼帘,敦煌特色民族樂器被錯落有致地安排在了牆面兩邊,飛天神女做反彈琵琶的身形,其神態雍容、身姿綽約地穿梭與樂器中,兩者虛實相合、相互映襯。邁入「族樂錦繡」區域,多媒體互動地圖將祖國的民族地域分布、民族特色、風俗、舞蹈等資料集合在了一起,通過觀眾點擊相關區域,用影像、聲音等手段將其前世今生、來龍去脈娓娓道來。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複製品)
原件為我國唐朝宮廷送給日本聖武天皇的唐代藝術精品,是目前世界上僅存最早的五弦琵琶傳世傑作,通體用紫檀木製成,直項,琴軫分列琴頭兩側,左三右二。
此外,展廳後半段,觀眾還可以了解到近現代民間樂團「大同樂會」的展品及歷史文獻。1919年,鄭覲文以「中西音樂歸於大同」為宗旨在上海成立的「大同樂會」, 初創現代民族樂隊建制,集演奏、培訓、曲譜整理、樂器製作為一體,全面系統地研究、整理了中國傳統音樂,為國樂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933年大同樂會32人合奏的《東方大樂》等演奏曲目被拍攝成彩色紀錄片,參加美國芝加哥萬國博覽會展映,首次亮相國際舞台,為中西音樂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
《中國音樂史》,民國
銀宴—奧地利施瓦策瑙古堡銀器展
記者了解到,「銀宴—奧地利施瓦策瑙古堡銀器」臨展,展出99組來源於奧匈帝國著名的施瓦策瑙古堡的銀器,這些百年前的工藝佳作花紋精美、器型歸整、造型獨特。
銀器
此次展現的這批銀器,原屬於奧匈帝國著名的施瓦策瑙城堡(Schloss Schwarzenau)名下的財產,作為奧匈帝國重要的文化遺產的物質遺存,施瓦策瑙城堡至少於1150年便見諸文獻,其文化價值與歷史研究的學術價值非同小可。
施瓦策瑙城堡最初由奧地利貴族庫恩寧(von Kuenring)家族所建,1664年易主德國美因茨駐維也納皇宮的大使馮?林登施皮爾(Georg Friedrich von Lindenspür),二戰期間成為維也納著名軍火製造商弗里德里希?曼德爾十一世(Friedrich Mandel XI)的府邸,該時期眾多社會名流也曾是城堡晚宴的座上賓。
展覽現場
展覽從精緻的銀制餐具出發,利用場景設定勾勒出歐洲貴族用餐的畫面感,力圖通過這些銀質餐具全呈現歐洲貴族嚴謹的餐桌文化,體會貴族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徐迪表示,「展覽開幕後,希望孩子可以坐上展廳里的餐桌上,感受歐洲貴族的餐桌文化,學習他們是如何用餐的。」
在臨時展廳,徐迪還告訴記者,未來,閔行將規劃每年舉辦2到4場臨時展覽。


※知否:高手過招,墨蘭一句話華蘭直接變臉,海氏兩句話墨蘭閉嘴
TAG:娛樂小可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