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大疆「自爆」10億腐敗危機,無人機神壇下,副業能否撐起自救重擔?

大疆「自爆」10億腐敗危機,無人機神壇下,副業能否撐起自救重擔?

科技公司的水逆,還在持續。

去年年底阿里內部反腐餘波還未散去,大疆又「自爆」腐敗危機。

據全天候科技消息,大疆發布內部公告稱,據大疆發布反腐敗公告顯示,從去年開始,大疆開始內部反腐整頓,目前已有45人被查處,僅去年全年,預計損失就超過了10億元。其中,更有16人問題嚴重,已移交司法部門處理,另有29人已被直接開除。

曾經的「空中霸主」,如此雷厲風行之下,恐怕是大疆的「危機時刻」已經來了。


大疆的「危機」時刻

10億元的內部腐敗損失意味著什麼?可能是斷骨之痛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全年大疆的凈利潤僅為43億元。也就是說,內部腐敗,一下子「敗去」了大疆2017年利潤的四分之一。

如果這一數據還不夠直觀,我們再看下一組數據。

2018年整個上半年,科技圈投行茶餘飯後的談資,想必少不了大疆的那起彪悍的融資,以及背後的淘汰規則。

去年4月初,大疆新一輪融資10億美元股權融資曝光。為了能分得一杯羹,據內幕人士稱,有投資者在D/B類股認購時報出了2:1甚至更高的比例。

最終,這場「融資大戲」以中小投資機構基本出局,而入選者認購D/B比例為1.5:1,融資金額至少10億美元的結果落幕。大疆也因此被行業戲稱為「史上最強融資方」。

也就是說,相較「轟轟烈烈」才融來的10億美元,大疆「自己人」貪腐就損失了七分之一以上。

可見,融資強勢下,大疆內里恐怕已有虛空之相。於C端,消費級無人機市場開拓進度變緩;於B端,入局競爭者越來越多,其中更不乏互聯網巨頭。


· 消費無人機市場進入冷靜期

和一般電子產品相比,無人機在操控方面要求較高,且飛行場景及續航時間極為有限,加之性能稍好的無人機價格較高,所以在經過最初的熱潮之後,無人機在C端市場的銷售情況便一直不甚樂觀。

2017年年底,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用航空分會發布《2017-2018中國民用無人機發展報告》,其中明確指出,經過前3年的飛速發展,國內消費級航拍無人機因技術發展、使用場景、市場格局固定等因素,已暫時進入緩慢發展時期。艾瑞諮詢也預測,到2025年,國內無人機市場中的大半將是專業級產品及應用。

而眾所周知,大疆得名是因開創了非專業無人機市場。從2013年「精靈」問世至今,大疆一直靠著高端消費級產品打開了全球市場,也因此超越了大批無人機廠商,例如3D Robotics等。

如此一來,無人機C端市場一旦遇冷,首當其衝者便是大疆。


· B端市場潛力無限,無奈「狼多」

或許有人說,消費端已然觸及行業天花板,那麼B端市場必然大有可為。而且前文也提到,未來無人機市場大半份額將屬於專業級產品。大疆也是這麼想的。

可以看到,近年來大疆在B端市場投入持續加大,於農業植保、物流補給、測繪、軍用以及監測等方面更是用心。

既然市場這麼大,入局者便理所應當的越來越多。僅第一批次,就有如京東、美團、菜鳥、順豐等急需轉型的互聯網巨頭,各個都在物流無人機的研發及應用上鉚足了全力。

而在軍用市場上,大疆也走的不太順利。因極強的技術實力及產品性能,包括美國、以色列在內的國家都曾大量採購大疆無人機。但素來優秀者在獲得讚譽的同時,也會受到排擠。不論是落選美國交通運輸部無人機試點項目,還是更久之前的被美國空軍「封殺」,都足以說明這一點。

至於農業植保、測繪等行業,或許一開始大疆還能獨佔優勢,現如今,在大量無人機廠商發展崛起的驅使下,市場也正在被一一分解。加之反黑飛團隊的擴大,大疆無人機在空中飛出的每一米,可以說都是很不容易的。

喬布斯曾在預言蘋果的衰敗時是這麼說的,「一家科技公司一旦在市場上取得了壟斷地位,營銷人員就最終掌控了話語權,而公司內部則將不再重視產品創新和提升,必將走向衰退。」

如今的大疆,看來似乎也是如此。

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大疆營收分別為27.2億元、59.8億元、97.8億元、175.7億元,年增長率下降趨勢極為明顯。

但好在大疆自己知道,在無人機行業遇冷、應用場景難被開發,及技術創新遭遇瓶頸的當下,獨守毫無用處,開闢新市場才能找到出路。

這條出路,便有和無人機關聯最為密切的智能相機以及飛行眼鏡市場了。


打破GoPro市場局限,雲台相機B/C通吃

不論是專業級還是消費級無人機,相機都是必備部件之一。沒有它,所有的跟蹤拍攝、圖像實時傳輸、信息分析等,都是空談。

而大疆在數年的無人機研發工作中,其對相機的認知、選擇想必不需質疑。實際上,在多年的無人機開發工作中,大疆也曾親身參與到相機的研發工作中,和第三方公司一起打造專用型相機。如「御」Mavic 2專業版,採用的便是由大疆與哈蘇共同研發的L1D-20c相機,在鏡頭定義、圖像處理引擎開發、圖像效果優化等方面,都是為「御」Mavic 2主打場景對畫面細緻、色彩逼真高要求服務的。

由此來看,大疆做相機是水到渠成之事。

既要突破原有無人機場景的限制,又要在研發及技術背景上與無人機相機相關,從專業雲台相機「禪思」的「改裝」入手,入局手持雲台相機市場便不失為一條出路。

作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禪思」雲台從推出一開始便以極高的控制精度、反應靈敏度及穩定性成為了專業影視航拍場景中的必選產品。

2015年10月,大疆結合禪思優勢,如三軸陀螺儀等,發布了一款消費級手持雲台相機——靈眸Osmo,主打運動影像捕捉市場,售價3999元。

然而,在極限運動這個相對小眾的市場上,即便是曾經的霸主Gopro,也在那兩年開始走下坡路。何況靈眸Osmo近4000元的價格,也非一般消費者願意負擔的。正因為此,即便大疆之後又推出升級版靈眸OSMO ,也依舊沒能激起太大的水花。

而隨著智能相機在拍照、攝像等功能的提升,用鏡頭記錄生活中的美好便成為了大眾的日常。因此,大疆從運動場景中出來,走進大眾生活,推出了靈眸OSMO手機雲台,主打智能跟隨。配以智能手機,可做到穩定、大廣角及延時拍攝。到2代產品時,大疆已將價格降至了899元。

當然,大疆並沒有放棄手持雲台相機市場,而是往「小而巧」方向多走了一步。今年年底,大疆在此前靈眸OSMO系列產品的基礎上,推出了口袋雲台相機,僅巴掌大小,價格也降至了2499元,再配以相應的編輯軟體,看上去似乎真的要在便攜拍攝市場大幹一場了。

當然,這樣的消費級產品究竟是否剛需,仍待市場檢驗,現下判斷還為時尚早。而手持雲台之外,大疆還看中了飛行眼鏡市場,只是現下似乎助力較為有限。


飛行眼鏡=VR眼鏡?

2017年4月,大疆發布旗下首款飛行眼鏡,可與精靈Phantom 4/「御」Mavic Pro系列及「悟」Inspire 2的遙控器相連接,實時觀看無人機所到之處的景象。

從體驗形式看,這款飛行眼鏡的最大亮點,莫過於通過高清屏幕向用戶展現本人難以去到的場景中,並最大程度做到交互及沉浸式的「第一人稱視覺」體驗。

是不是感覺很熟悉?一定程度上,大疆的這款飛行眼鏡與VR眼鏡極為相似。也因此,時下VR眼鏡尚未解決的佩戴不舒適、眩暈、散熱等問題也都是該款眼鏡尚未完全解決的。

而除此之外,飛行眼鏡必須與無人機搭配使用,這便意味著,眼鏡的觀看體驗不僅受無人機續航時間短、使用場景有限、信號傳輸及距離等的限制,且購買兩款產品的成本,僅以搭配精靈4 Pro 2.0為例,無人機 飛行眼鏡=9999 2399元=12398元,即便是高端消費級產品,這個價格,也確實不低。

由此看來,大疆飛行眼鏡雖趕上潮流,形式類似VR眼鏡,卻正逢當下VR寒冬;雖與無人機緊密結合,業務拓展便利,但消費者成本高居不下。至少僅從當前來看,這確實不是一款可以強烈刺激到無人機愛好者的產品。

當然,除了上述的手持雲台、飛行眼鏡,大疆在配套設備上也有相應產品線拓展,如專業增穩雲台「如影」、搖輪控制器「大師搖輪」以及剛剛在CES 2019上發布的帶屏遙控器等。毋庸置疑,無人機外,大疆的「副線業務」正在逐漸壯大,只是消費場景相對小眾。

或者可以這麼說,現今的大疆,已經不再只是一家無人機製造廠商了,而是一家「航拍器及解決方案提供商」。當然,僅就當前來看,無人機依舊還是大疆的王牌。畢竟,就算「兒子」越來越多,做為老母親的,還是喜歡最能幹的那一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鎂客網 的精彩文章:

人類探測到外星人信號了?看天文界十位大咖如何說
松鼠AI周偉:第七次教育浪潮是基於AI技術的「無人教室」

TAG:鎂客網 |